文 / 吳智晴
位於以時尚聞名的南青山,穿越熙來攘往的表參道,便可見到根津美術館,座落於清淨的一隅。館舍由著名的建築師隈研吾所設計,踏入大門,走過竹石相夾的步道,便可進入空間寬敞、幽微閑靜的展館。在展館之外,小溪潺潺,有著蜿蜒的林道,以及藏於疏林之中的茶室,處處可見傳統和風與現代氛圍的完美結合。
這次參觀的展覽,名稱為「初次的古美術鑑賞——繪畫的技法與表現」【圖1】。在展場入口的看板上,寫有館長根津公一先生對於這次展覽的期許與展望,內容提及近年來有許多女性對於佛像、刀劍抱有興趣一事蔚為話題,琳派與若沖的展覽也吸引大批群眾前來參觀,由此可見世人對於日本古美術的關注日漸高漲。然而和西洋美術相較之下,常耳聞日本美術的門檻較高、並不容易理解等說法。在和室這類日式空間逐漸消失之後,作為裝飾之用的日本古美術品,對於生活於現代的我們而言,成為了疏遠的存在。甚或是在日本古美術展中,解說多是不曾聽聞的專門用語,也許這便是暸解古美術的難處之一。換言之,若能掌握這些專門用語,便能拓展視野與興趣,也更能切身體會日本古美術所謂的趣味與美好。本展覽是以繪畫的技法用語,特別是以用墨與用金的技法為主,佐以實際運用該技法的作品來作說明,更能一目了然技法在畫作中所展現出的效果。

展覽中總共介紹九種繪畫技法,分別為暈染、潑墨、外暈、沒骨、金雲、白描、截金、裏箔和繧繝彩色。對於日本古美術鑑賞的初學者而言,是相當踏實的入門。其中也展示出被列為重要文化財、重要美術品的作品,很是值得一看。以下就其中四種技法與展件加以介紹。
暈染(たらしこみ)此技法在東方美術中較為耳熟能詳,是在墨或顏料未乾時,以水將之暈開渲染形成的表現手法,相傳琳派始祖俵屋宗達為最先運用此技法的畫家。展覽中以俵屋宗達的《老子圖》、喜多川相説的《四季草花圖屏風》【圖2】來說明此技法的使用。在六曲一雙的《四季草花圖屏風》上繪有許多翠綠盎然的花草,其中在葉的表現便是使用暈染手法,得以在大面積的葉面上展現出樹葉自由伸展的立體感。

截金(きりかね)是將金箔、銀箔以細線、幾何或是圖樣的形式,貼附在畫作上。多用於佛的衣紋、背景紋樣,以及光線的表現。例如:在南北朝時期(14世紀)作品《阿彌陀三尊來迎圖》中佛眾的佛光與蓮花座,皆以金色展現,鎌倉時期(13世紀)《愛染曼荼羅》【圖3】中,佛身上配戴的金飾、頭飾,身後的光圈,以及背景的格線、米字圖樣,也使用截金的技法。室町時期(15世紀)《善導大師像》中下半身的衣紋;鎌倉時期《大威德明王像》明王頭髮、身上裝戴的器具為金泥,背景的石疊紋樣則是截金。

裏箔(うらはく)是日本畫用金技法中較為不引人注目的一種。為了使金箔、銀箔在畫面中能夠更和諧,降低金銀的光澤,便採用在絹布後貼上金箔、銀箔的方式,使金箔從絹布的隙縫中透出,如此便能避免光線直接反射金箔,進而達到細膩的微光效果,同時也能使顏料不易脫落。運用裏箔技法著名的作品,如南北朝時期《興福寺南圓堂曼荼羅》、室町時期(16世紀)《藤原鎌足像》【圖4】。《興福寺南円堂曼荼羅》本尊肉身部分為金泥,此外身穿的衣服、寶冠、劍形光背、台座皆是以裏箔與墨線繪製而成。《藤原鎌足像》為藤原鎌足的肖像畫,於中央畫著體型碩大的鎌足翹著右腳的半跏姿態,雙手握著手板,與畫面左下其子不比等,畫面右下也描繪了其子,再加上前述左下的另一子與穿著袈裟的定貞,構成了三人的坐像。在三人背後捲起的御簾上方有象徵御正體的圓鏡,簾幔後方可見繪有藤繞松樹(象徵支撐著天皇政權的藤原家)的衝立。這類形式有如神像一般莊嚴的鎌足像,又稱為《多武峯曼荼羅》。[1]

繧繝彩色(うんげんざいしき)是一種常使用於佛畫的技法,為了保持色彩的濃厚,暈染不以清水,而是將由淺色顏料層層疊加至深色,形成帶狀的漸層,又可稱為「暈繝」。在鎌倉時期《愛染明王像》【圖5】中蓮花座花瓣的色彩表現,便能達到其豔麗的效果。

透過展覽中這一系列對於技法與表現的介紹,不但能看到策展人希望藉此推廣日本古美術鑑賞的用心與企圖,在名作中一一觀察技法的使用與展現的效果,更能加深對於該技法的印象。之後若有機會再度欣賞到這類作品,便有了很好的鑑賞切入點,在此基礎之上便可全面性地感受日本古美術的美與細膩,有如揭開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更不失一種樂趣。
本次「初次的古美術鑑賞——繪畫的技法與表現」展覽開展時間為2016年7月23日至9月4日,下一檔展覽為「中國陶瓷學習會」(2016年9月15日至10月23日)[2],將以時代為區分介紹傳日的中國瓷器,可以藉此機會了解中國瓷器的多樣之美。同時展出國寶《漁村夕照圖》以及一些中國漆器。11月3日起,為根津美術館開館75周年記念特別展「圓山應舉」,若有機會走訪東京,不妨前往參觀。
[1] 奈良国立博物館編,《神仏習合 : かみとほとけが織りなす信仰と美》,(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館,2007),頁297。
[2] http://www.nezu-muse.or.jp/jp/exhibition/next.html(2016/9/9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