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或繪畫?周世雄作品的媒材特殊性

文 / 張哲彥

炎熱的夏日午後,隻身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參加周世雄個展「等我一億年─周世雄個展」(2016/06/04〜07/24)。於此之前,關於這位藝術家及其創作的所有資訊,都是透過臉書廣告的大力宣傳,而有初步的認識。這些廣告中出現一個陌生的字眼「石油畫」,就字面上的理解即是運用石油創作的「繪畫」。然而在看完展覽、聽完藝術家導覽和參與座談會之後,其作品媒材的特殊屬性究竟為何,引發筆者的關注。

開幕當天,座談會主持人阮慶岳教授提出一個有力的質問,究竟周世雄的作品是繪畫,還是雕塑?藝術家並未直接作出回應,而在思考一段時間後,他說:「如果以這場展覽來說,它們是繪畫。」由此可見兩個主要的核心問題,一是作品的類型定位,二是藝術家對於類型定位的不確定性。事實上,阮教授有如此的疑問,與周世雄的求學經歷有著極大的關係。再者,他的問題也觸及自196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存在的一個被廣泛討論的議題,即繪畫與雕塑疆界的模糊與相互滲透。

周世雄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以雕塑為學習的專業領域,因此很容易將他的創作與雕塑畫上等號。然而觀察其他同屆畢業生的作品,大抵以各種形式探索作品與空間的特殊關係。乃至他的指導教授馬丁•克薩爾(Martin Kersels, 1960-)曾藉由《翻滾屋》(Tumble Room, 2001)在不斷地翻轉中,打破雕塑的疆界。而周世雄在展場打造《無盡的長廊》(Endless Corridor, 2016),也在緩慢的移動中擴展著雕塑的領域,如同藝評家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 1941-)運用結構圖示法,分析雕塑如何進入一個反自身邏輯的狀態。[1] 在亮黑光滑的作品表面,映照的是逐漸消解作品自身的場域環境。

%e7%84%a1%e7%9b%a1%e7%9a%84%e9%95%b7%e5%bb%8a
《無盡的長廊》,2016,有機玻璃、油彩、機械自走車、自動控制系統、鐵製軌道、無銅明鏡,19110 x 900 x 400 cm。圖片來源:筆者於開幕當天拍攝。

另一方面,周世雄的「石油畫」也擴張了繪畫的邊界,它既有繪畫的平面性特質,也在與觀者及場域的互動中打破靜止不動的穩定狀態。和克勞斯一樣,藝評家居斯塔沃•菲爾斯(Gustavo Fares)也在文章〈擴充領域中的繪畫〉,討論繪畫的不斷擴張與延展。當中他提及繪畫與其相對立的裝置藝術,有著相同的特性,如空間、色彩、布局等。[2] 在「石油畫」系列作品中,或許可從形式及作品的標題找到與繪畫的關聯性。這些作品大多採取肖像式的垂直構圖(Portrait),僅有一件名為《中式風情畫》的作品,呈現風景式的水平構圖(Landscape)。藝術家藉由繪畫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空間及布局中,不斷地改變、挑戰著繪畫的本質。

%e7%9f%b3%e6%b2%b9%e7%95%ab
《石油畫》,2012,有機玻璃、石油,160 x 120 x 6 cm。圖片來源:北美館網站

不論是雕塑還是繪畫,周世雄的作品都試圖或不經意地打破自身的疆界,正如其作品標題:「一直等到他乾」、「一億年」等時間性的字眼,這些作品將會在不同的時間歷程,轉變成其他更多不同的面貌。然而在這轉變的因素中,觀者的介入是至關重要的。周世雄善用具有反射性的視覺元素,邀請觀者參與他的創作,在其創造的空間裡,不停地翻轉觀者與作品的主客體關係,也改變對雕塑和繪畫的狹隘觀點。他以單純的創作媒材,在時間與空間的交互作用下,營造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

[1] Rosalind E. Krauss, “Sculpture in the Expanded Field,” October, vol. 8 (1979): 36.

[2] Gustavo Fares, “Painting in the Expanded Field,” Janus Head 7.2 (2004): 482.

0001-16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