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小文青的散步地圖:《倫敦藝廊計畫》

文 / 圖書館員223

相信每個藝文愛好者,(也俗稱小文青),都有自己喜歡去的展演空間,逛逛藝廊、看看展覽,或是購買一些相關的商品帶回家。那麼在過去,有沒有類似的區域,可以滿足既不是貴族也不隸屬特定階級的藝術迷?他們有些人想要購買藝術品,而有些人卻買不起藝術品,僅單純逛展去接觸藝術品。本文想介紹的,是一個紀錄19-20世紀初倫敦藝文活動的線上資料庫,對想要暸解以往藝文活動的人來說,是十分實用的資源,它統整了許多分散的藝廊、展覽資訊,讓查詢者很容易就可以型塑出當時的藝文環境,並且取得需要的資料。

《倫敦藝廊計畫》

Bowdoin College的Pamela Fletcher教授,於2007開始執行的《倫敦藝廊計畫》(London Gallery Project),便是根據商業性的活動,為大家介紹自1850到1914年間,藝廊、展覽會創造了什麼樣的藝文環境。這其實是一個可以互動的資料庫地圖,瀏覽者可以根據想要找的藝廊、展覽、藝術家或是代理商,選擇他們活躍的年代,便可以得到相關的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博物館、學院等非營利性的機構,藝廊更貼切地反映了藝術品消費者(以及一般大眾)的口味。那就讓我們來動動手指,回到十九世紀,逛逛當時的藝廊一條街。

2222
進入互動地圖,設定好年代和藝廊,便會出現當時的藝廊資料,也可以選擇展覽、藝術家或代理商。圖片來源:London Gallery Project.
透過資料庫可以得知該藝廊的簡史、主打的藝術類型,還有它的現況。例如:當年的 Doré Gallery,如今成為世界級藝術拍賣公司 Sotheby’s 的據點,一樓是餐廳。 圖片來源:London Gallery Project.

圖中所示的Doré Gallery,最初是法國畫家Gustave Doré(1832-1883)在英國舉辦個展的地方,不過因為太受英國人的歡迎,所以變成代理其作品的藝廊。在這些藝廊裡面,不乏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藝術品,除了當代的藝術家之外,也有老大師們(Old Masters)的作品;另外,也有像是Japanese Gallery的藝廊,讓倫敦的人們也可以購買、觀賞來自日本或中國的藝術…。寫到這裡不禁讓我覺得當時的倫敦人,真是太幸福啦,除了美術館之外,還有那麼多管道可以接近作品。

藝廊一條街:Bond Street

從這個資料庫,也可以看出倫敦藝術整體發展的趨勢。我們走在路上,常常看到婚紗一條街,銀樓一條街等等,不難理解聚集經濟為業者與消費者所帶來優勢[1]。藝術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有集中的傾向,讓人們可以花一個下午便可逛完當前流行的藝文型態。同時,藝術品的交易方式及流行的畫派,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品味的轉變。藝術品不是從一開始就像買麵包那樣可以隨便在大街上買到的,過去的專業藝術家只為特定的階級服務。當然,藝術品也不像麵包一樣可以填飽肚子。那麼花大錢把藝術買回家,到底是為了什麼?

好的,以上敘述暗示了兩件事情:第一,人們開始有較多的經濟餘裕可以從事生存以外的活動;第二,當人們有錢的時候,他買的不是土豪金項鍊,而是藝術品。這不僅代表一般大眾(相對皇室貴族而言),對藝術的欣賞已經到了某個水準,也代表著藝術品在當時可能具有的身份和品味象徵。於是,藝術市場在這段時間蓬勃發展,直到戰事的爆發而趨緩。

%e7%b0%a1%e5%a0%b1122
從1850-1914 年間,藝廊逐漸往Bond Street集中。到了1910年代,因為戰爭的影響,數量有減少的趨勢。圖片來源:London Gallery Project.

大家的藝術

除了美術館及藝廊之外,這附近還有許多舉辦展覽的社群空間,讓買不起藝術品的人,也可以一睹它們的風采。例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便在此成立了一個展示的場域,成為大眾接觸學院藝術的管道。皇家藝術學院成立於1768年,在1869年遷移到Bond Street旁邊,Piccadilly街上的Burlington House。這棟由建築師Colen Campbell(1676-1729)所設計的建築物,至今仍矗立在舊址上,而且外觀沒有太多變化,百餘年來為倫敦的民眾,舉辦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

21
Burlington House,約1870。1869年後成為皇家藝術學院。圖片來源:London Gallery Project.
pp
皇家藝術學院,2009。圖片來源:Wiki。

重新規劃過的Bond Street,目前是倫敦市區逛街購物的聖地,與鄰近的街道形成一個商圈,林立著精品店與餐廳,當然還有藝廊。有機會來到這裡,除了琳琅滿目的精品櫥窗外,不妨打開《倫敦藝廊計畫》的網頁,看看當年這裡賣了啥東西,為血拼之旅增加點歷史感與藝文氣息!

London Gallery Project:

http://learn.bowdoin.edu/fletcher/london-gallery/index.html

[1] 聚集經濟(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指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分佈上的集中現象,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總量的增加、分工協作加強等優點。引自智庫:http://www.mbalib.com/

 0001-8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