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國:近代英國藏家系列之四 邁克爾·巴特勒

文 / 林逸欣

在英國的藝術收藏界中,很少有人像巴特勒爵士(Michael Butler,1927-2013) 一樣,畢生致力於明末清初的景德鎮瓷器【圖1】。身為一位資深的外交和實業人士,巴特勒不僅幫助柴契爾 (Margaret Thatcher,1925-2013) 政府與歐洲建立良好關係,私底下更是一位具有遠見的文物藏家。早在半世紀之前,他就已經體認到17世紀中國陶瓷的重要性而開始鑽研其中,並透過收藏與展示途徑,持續發表文章和策劃相關展覽。他不辭辛勞地向大眾介紹這類作品的藝術美感和歷史價值,最終影響中國的陶瓷學者和博物館界也從而跟隨關注。但殊不知在他過世之後,英國於2016年舉行公投決定退出歐盟,而同年其完整藏品也因家族子女的爭執齟齬而四分五裂,可謂「世態雲多幻,人情雪易消」!

VF
【圖 1】克爾·巴特勒爵士。來源: Katharine Butler

從外交家到收藏家

從牛津大學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 畢業後,巴特勒於1950年代加入英國政府的外交體系中工作,稍後升任為駐歐盟大使與議會成員直到1985年為止。在退休之餘,他仍持續參與政府部門的策略規劃和顧問事宜,並擔任銀行總裁之職而轉往商界發展。至於他的收藏活動,則要回溯到1959年,當時巴特勒剛在倫敦買下一處住所,面對著室內空蕩蕩的櫥櫃層架,他遂開始進出拍賣行和古董店來購藏擺飾作品。他的第一件中國陶瓷藏品,乃是來自蘇富比的一場小型拍賣,作品為一只仿製竹節的綠釉酒壺。自此巴特勒便走上藝術鑑藏之路,並積極建立起其獨特品味的收藏體系。

鍾情17世紀景德鎮瓷器

耗費巴特勒一生所聚集起來的明末清初陶瓷,可說是世上最負盛名的相關私人收藏之一。他不僅在歐美文博界裡展現其高端收藏成果,更是啟發中國地區同僚的研究興趣。在當時的中西收藏社交圈中,多數人都只關心明清盛世的宮廷陶瓷,但只有巴特勒隻身違背潮流且獨排眾議,看見了中國17世紀鼎革之交下,景德鎮陶瓷的美學趣味和文化意義。為了向社會大眾推廣此時期作品的特殊性,1986年他首次舉辦其個人收藏展,並巡迴至荷蘭呂伐登、比利時布魯塞爾和英國威爾斯等地展出。此舉讓各地觀眾第一次見到如此完整且多樣的17世紀稀罕珍品,並獲得廣大熱烈迴響。

1990年至1992年間,巴特勒展開他第二次的巡迴收藏展。這次他選擇踏上美國地區,在境內的12間知名博物館和藝廊展出。期間他曾在維吉尼亞博物館 (Virginia Museum) 舉辦一場專門研討會,會中他亦發表學術論文,並首次把焦點放在清代順治朝 (1644-1661) 的陶瓷發展之上。後來此項研究延伸成為一場專門特展,並於美國的檀香山、達拉斯和夏洛茨維爾等地展出。當西方世界為巴特勒的陶瓷收藏而讚嘆不已時,另一方的遠東友人們,也開始注意到這批精品收藏,其中尤以時任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暨資深陶瓷學者汪慶正 (1931-2005) 最為積極。透過他的聯繫與籌劃,館方於2005年以「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為名舉行展覽,期間締造出超過30餘萬人次參觀,不但成績難能可貴,更引領業界的相關學術風潮。

藏品選粹

基本上來說,巴特勒的17世紀中國陶瓷藏品之朝代與內容,共包含了明代天啟 (1621-1627)、崇禎 (1628-1644) 與清代順治 (1644-1661)、康熙早期 (約1662-1675)、康熙中期 (約 1676-1700) ,以及部份東亞外銷瓷等各類形制器物。例如一件天啟朝的〈青花八仙壽星圖爐〉【圖2】,該器帶有干支紀年和製作年款,存世少見,極為特殊。而且要在弧形表面上書寫文字並非易事,但現今吾人對於題字作者卻一無所知。另一只崇禎朝的〈青花蘇武李陵故事圖蓋罐〉【圖3】,其青花色澤靚麗,胎體厚重呈橢圓狀。罐上有關漢代蘇武和李陵的歷史故事描繪,或許正反映著消費者顧客對於明廷忠心不二的政治意圖。

002-1
【圖 2】明天啟五年 (1625)〈青花八仙壽星圖爐〉。來源: 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
003-1
【圖 3】明崇禎年間〈青花蘇武李陵故事圖蓋罐〉。來源: 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

在清初瓷器方面,〈青花柳夢梅故事圖盤〉【圖4】 所描繪的故事情節,乃是出自明代作家湯顯祖 (1550-1616) 的《牡丹亭》。畫中女子杜麗娘正在夢中與情郎柳夢梅相會,其構圖設計大膽創新,筆法色澤細膩清麗,堪稱是同時期的代表佳作。除了《牡丹亭》之外,另一部小說《西廂記》的主角人物,也經常出現於這時候的陶瓷之上,例如〈五彩西廂人物故事圖盤〉【圖5】 所示。圖中描繪的是文本裡的「驚艷」場景,我們可見到紅娘與僧人蹲坐中間,正準備要介紹身後的主人翁鶯鶯和張生互相認識。該作色彩清淡布局大方,具有康熙早期的風格特徵。其他諸如〈青花刻花花卉紋碗〉和〈五彩陶淵明故事圖八稜碗〉等,都是17世紀中國外銷瓷的作品案例,說明當時景德鎮製陶業的高度國際化。

【圖 4】清順治至康熙早期〈青花柳夢梅故事圖盤〉。來源: 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
【圖 5】清康熙早期〈五彩西廂人物故事圖盤〉。來源: 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

聚散終有時

2016年6月24日,當英國公投結果出爐確定脫歐之時,消息迅速傳遍全球而造成舉世嘩然。沒多久之後,巴特勒的女兒凱薩琳 (Katharine) 在網路上發表公開請願信,希望集結眾人之力而呼籲政府藝文單位,能夠挽回父親身前收藏瀕臨拆散的憾事。箇中原因乃是先前巴特勒家族中的四名子女,對於如何處理這批約500餘件的陶瓷藏品而各持己見。有人堅持平分遺產各自取回,但另有人希望能夠完成父親遺願而繼續經營藏品展館 【圖6】,以供各界參觀鑑賞和推廣教育之用,但最終彼此意見不合而訴請法庭處理。9月23日,來自法院的判決書正式揭曉,宣告巴特勒藏品分散歸屬不同的繼承人所有,一代頂級私人收藏到此遂成終點。世態人情炎涼,事物聚散浮沉。回首再探,只留下巴特勒之英歐同盟心願和中國17世紀陶瓷的往昔憶想。

006-1
【圖 6】巴特勒收藏展示館內部。攝影:林逸欣

參考書目:

  1. Sir Michael Butler, Europe: More Than a Continent,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1986.
  2. Sir Michael Butler, Margaret Medley, Stephen Little,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 from the Butler Family Collection, Alexandria, Va. (USA): Art Services International, 1990.
  3. Sir Michael Butler, Julia B. Curtis, Stephen Little with essays by Qianshen Bai, Yibin Ni, Evelyn S. Rawski, Shunzhi Porcelain, 1644-1661: Treasures from an Unknown Reign, Alexandria, Va. (USA): Art Services International, 2002.
  4. 上海博物館編, 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 上海:上海博物館, 2005.
  5. MNHA ed., Late Ming: Chinese Porcelain from the Butler Collections, Luxembourg: Musée National d’Histoire et d’Art, 2008.

0001 (13)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