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行蹤之青羊庵與《崛圍紅葉》

文 / Elk M

凡是武俠小說與電影,其中必有不問凡塵只顧理想的高人,高人中必有以醫術或武術聞名的老者,這老者十有八九是位男性,他呢,必定會在主角臨危之際及時出現伸出援手,拯救擁有不死光環的主角一命。梁羽生(1924-2009)筆下就有一位,在《七劍下天山》等作品中是位醫術高超的無極派劍法宗師,以長鬚儒士的老者形象示人,人稱傅青主。其原型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家——傅山(1607-1684,字青主,以字行,號公它、朱衣道人等)【圖1】,他既是博古通今的遺民學者,又是書畫家,他還兼職當個醫生糊口,雲遊四方時問診看病,也順手寫了幾本至今仍有臨床實用價值的著作,如《女科》等。這些與小說的人物設定十分吻合,但也有許多出入,如:傅山長居之處並非小說中的天山,而是太原崛圍山上的青羊庵、永祚寺旁的松莊等地,這也在其晚年所畫《山水圖冊》中留有痕跡。傅山的所行所居、詩文和《山水圖冊》將是此系列文章探討的重點。

【圖 1】《傅山像》。

《山水圖冊》與「崛圍紅葉」

傅山生於山西太原城西北四十華里處的西村,村落背枕髦仁山(今暮雲山),汾河途徑村南,毗鄰傅山少時讀書之地,是汾河出峽口蘭村的烈石之虹巢(書齋名)。成年之後因迫不得已而流離失所,一生輾轉多處。又因喜愛郊遊,訪遍山西的名勝古跡,與山西周邊的群山萬壑。這些所居所行的景致,在傅山晚年思憶過往時以畫作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其中《山水圖冊》就是一例,共六開,描繪了太原近郊的實景山水風光。六開冊頁皆題有詩文,這種故里名勝的集冊是當時風行的書畫手法。

《傅青主先生年譜》云:

雖轉徙不遑,然率在山水佳處,晉中八景在太原者三,曰烈石寒泉,曰崛圍紅葉,曰土堂神柏,先生蓋悉佔其勝矣。[1]

傅山從少年的蘭村到青年時期的流離失所,僑居山西各地,再至中晚年的隱居生活,所居之處占了太原晉中八景中的三處。《山水圖冊》冊頁中就畫有文中提及的兩處,其一是「崛圍紅葉」,即《崛圍紅葉》【圖2】,畫崛圍松林霜紅繚繞的青羊庵。這恰也是傅山有明確記錄的三地住處之一,《傅青主先生年譜》中載「已而居西山崛圍松林之青羊庵」[2] ,且崛圍山與傅山少年時期的住所西村隔河相望。

【圖 2】傅山,《崛圍紅葉》,清。

青羊庵與《崛圍紅葉》

葵巳順治十年(1653),傅山45歲,他的忘年之交魏一鼇(約1615-1694)為傅山在太原郊外的崛圍山下,東北方向的土塘(堂)村(今山西呂梁鳳城鎮)中購置了房產,傅山攜母子於同年九月入住其中。土堂村就在西村與蘭村旁,曲陽志載,崛圍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呼延村西側,現今位於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北接土堂山,南連寨兒山。

崛圍山南面有多福寺,傅山後來又在寺前松林中建「青羊庵」[3] (又名「七松㢝」,入清後改為「霜紅龕」)居住。【圖3】傅山曾以《青羊庵》為題寫詩多首。其中一首「纓松絡柏絮團涼,紅葉樓頭雨氣香。山下村屯看不見,山南山北響淙淙。」寫的就是崛圍山秋景,松柏遍野,樓前的楓紅在雨後帶著清香,幽居山中,山下的村落被樹林雲霧遮擋,已不可見,耳邊傳來了山澗流水輕快的聲響。隱居在崛圍山的閒適,在秋日霜紅的美景裡突顯。恰如傅山愛句「秋詩題不盡,霜葉可山紅」。秋季遍山草葉色青紅,無限美景無限詩。詩中秋日的霜葉山紅正是太原八景之首的「崛圍紅葉」【圖4】,時至今日仍是熱門景點。明末清初遺民閻爾梅於順治十六年(1659)曾途徑此地,留有《太原秋望》「山蒸綠雨開叢象,林染紅霜繡崛圍」[4] 可見太原秋景屬崛圍紅葉最具代表性。

【圖 3】在崛圍山的松林前遠眺多福寺與青羊庵舊址,Rhmy 攝。
【圖 4】崛圍山之紅葉,Rhmy 攝。

傅山的《崛圍紅葉》冊頁中寫:

崛圍管涔之枝也,其巒屈而成圍。陰多松,陽多柏,一蘭松柏之中。林中曆落叢灌者,黃蘆也,深秋霜下,赪然如醉,是有紅葉之題矣。道人青羊庵在松陰,愛有句:秋詩題不盡,霜葉可山紅。山。

崛圍山是管涔山的延伸,也是呂梁山脈的支系。管涔山處於寧武、岢嵐、五寨等縣的交界處,也是貫穿山右全境的汾河水之源頭。而崛圍山因嶂巒彎曲相圍而得名,冊頁上以層層疊疊的山體顯示山勢之崢嶸,環形的、向外發散而開的山體,畫出了「屈而成圍」的山勢,與迂迴環繞的一塊平地。山陰多松樹,山北則多柏,一叢蘭花生於松柏之中,漫山遍野的黃蘆,與深秋的片片紅葉,此番景致猶如人飲酒後面頰飛紅。傅山尤愛松柏,而此句「一蘭松柏之中」,松柏之中的蘭花或許是傅山晚年對自我的隱喻,自寓為心性高潔的空谷幽蘭,隱居於山林,如松柏般堅韌。

畫頁中的山體只勾畫了外形,幾無皴染,著重骨力,極為質樸。這正是傅山在《訓子帖》中寫道的「四寧四毋」:「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立率毋安排」的體現,這一觀點在傅山的書與畫中都適用。即寧願自然古樸,渾然天成的「拙」而不巧飾;醜也非不美,而是勿要故媚;反對輕滑和安排,而主張大巧若拙與性情的自然流露。「四寧四毋」同傅山書法的「野」、「拙」、「醜」、「樸」一樣都追求純真樸拙的美。

1674年夏,跟隨傅山二、三十年的侄兒傅仁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楚使年近古稀的傅山萌生了歸隱深山的念想。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法若真(1613-1696)寫《寄傅青主征君》[5] 。開篇首句便是「君住崛圍頂,此山何戀君。」可知傅山晚年是在崛圍「青羊庵」隱居了。而傅山在晚年所作《河房》詩中言「西山白雲外,是吾崛圍嶺」[6] ,在曾經流離失所、僑居各地的傅山心中,崛圍才是真正的家。

[1](清)丁寳銓,《傅青主先生年譜》,清宣統三年丁氏刻霜紅龕集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線上版,頁43。

[2](清)丁寳銓,《傅青主先生年譜》,清宣統三年丁氏刻霜紅龕集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線上版,頁43。

[3] 青羊庵,亦名七松㢝,見《青羊庵三首》注後改不夜庵,見《不夜庵詩》又改霜紅龕。

[4](清)閻爾梅,《白耷山人詩文集》,詩集卷六上,清康熙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線上版,頁88。

[5](清)法若真,《黃山詩留》,卷七戊午詩,清康熙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線上版,頁200。

[6](清)傅山《霜紅龕集》卷四五言古,清宣統三年丁氏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線上版,頁27。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