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竹下由
如果請諸位拿出筆和紙即刻默寫一尊佛像,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呢?體型是肥瘦高矮?姿態是站或坐或躺?想必每個人的記憶差別,會直接反映在自選的佛像「代表」上。好奇之餘,筆者想大膽推測:「只要畫了佛像的頭部,應該不會畫一休平頭吧?!」

我們在視覺上似乎習慣了佛頭頂的凸起,即便知道佛像塑造的並非凡人(或正因如此),也很少有人直接發問:「頭頂這坨東西到底是什麼?」或許不少朋友曾與我一樣,根據它表面的顏色和髮紋默認為「盤髮」或「髮髻」。當另一種較為奇異的答案出現時,有多少人會立刻信服呢?
佛經「百科全書」—《大藏經》收錄了一部《佛說造像量度經解》,仔細指導我們如何以手指為度量單位來塑造各種佛像,而關於頭頂凸起的部分如下寫道:
「肉髻。佛頭巔頂上有肉塊。高起如髻。形似積粟覆甌。高四指。」[1]
即是說佛像頭頂有一塊叫「肉髻」的東西,又稱「烏瑟膩沙」(梵語: uṣṇīṣa),是佛頭頂隆起的肉塊。據說天生為戴王冠而長,屬於印度傳說中偉人必備的「三十二相」(Lakshanas)之一,智慧越高,「肉髻」就越高。
肉塊!初次知曉的我曾經覺得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字眼,有學者為了反駁該觀點,依據古印度人的盤髮習慣和印度佛的造像風格,認為肉髻不可能是肉塊,主張把「三十二相」的「肉髻」正名為「髮髻」較妥。
但是依這位學者的邏輯,「三十二相」幾乎全不合理,不僅僅是「肉髻」,「三十二相」在字面上所體現的物理性質,大部分挑戰著現代人的常識。比如《長阿含經·大本經》記載的佛「身黃金色」、「身長倍人」、「廣長舌。左右舔耳。」等相貌都很怪(關於「三十二相」的說法,各經文記載略不同)。
將懷疑「肉髻」的討論簡化為一個疑問句,大概就是:「頭怎麼可能長出這樣的肉塊?!」假如你也這麼問,或許是下意識地把佛像當作人像來看吧。
確實,歷史上存在過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Śākyamuni),但他並不能等同於《佛說造像量度經解》等佛教文獻所提倡塑造的佛像,信眾們頂禮膜拜的、或現已移籍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佛像,它們的象徵意義比釋迦牟尼實際的相貌更重要,所以釋迦的頭顱究竟有多奇妙(怪)顯然不是令人困惑的重點。
印度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自1世紀興起之後,從早期不表現佛的「人像」,轉向追求「神人同形」的造像藝術:即貌似真人的樣貌,兼備凡人沒有的特徵,「肉髻」便是其中一種產物。既然「肉髻」是一種區別佛與凡人的象徵,那麼不管肉塊本身是不是合理,至少證明在佛教藝術裡,為了突顯佛超凡的智慧,它的塑造是可接受的。但至於如何表現「肉髻」,則是另一個讓觀眾困惑的視覺謎團,看著下列來自世界各地的佛像頭頂時,我們究竟要用怎樣的眼光來欣賞、認識這些「肉髻」呢?



像【圖1】展示的印度貴霜時代(Kushan Empire,公元30-375)的馬圖拉(mathura)佛像「肉髻」呈卷貝形或蝸牛形,實在很難想象肉塊是怎麼長的(答應我不要說出來你聯想到什麼…)。而泰國的諸多佛像【圖2】,頭頂除凸起之外,上方更有呈尖塔形的部分,難道這些千奇百怪的凸起,都統一叫「肉髻」嗎?
首先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肉髻」的外觀依附著佛像的頭髮(有螺髮、直髮等),有時還有裝飾物,這就回到了用以質疑「肉髻」是否合理的要素——佛的頭髮和裝飾物,畢竟多樣化的凸起造型似乎通過這兩者就能順利解釋。
但我們必須在「肉髻」和「髮髻」之間擇一不可嗎?
若改為:佛像頭頂的凸起=「肉髻」+「髮髻」+「寶髻」(裝飾物),可行嗎?《佛說造像量度經解》告訴我們,這種「自助餐式」的搭配並無大礙!基於信仰本身存在著文化環境、時代背景等因素下的細膩變化,佛像頭頂的凸起便能同時囊括幾種有意義(有意思)的零件,既可以堆疊又可以將「肉髻」含在髮髻內,再加以裝飾。
簡而言之,佛像頭頂凸起的答案不是單一而絕對的,雖然它廣義上代表著佛的智慧,但當我們有緣對比不同的佛像時,視覺上的差異往往訴說著更多趣事,比如:
為什麼會雕刻花紋如波浪的頭髮?
為什麼每一個佛像的凸起程度都不同?
低矮平坦的「肉髻」分別代表著什麼?
其實除了凸起,佛像還有不少被我們習慣卻並不「合理」的地方,像這樣的帽子或許很能說明佛像模樣的深入人心。凸起的肉髻、螺髮、長長的耳垂,都是很親切的佛像小特點。

最後,看著螺髮思索的你有沒有想過另一個怪異的小問題:佛明明是出家人,怎麼會有頭髮?!有緣請見下回分曉。
[1] 參見《佛說造像量度經解》CBETA電子版: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0/T21n1419.pdf>
不是受什麼希臘化影響嗎? 腱陀羅之類的。
讚讚
感謝留言!
首先,犍陀羅藝術作為希臘化藝術與印度佛教的「混血兒」(Greco-Buddhist art),當時的工匠(包括當地與地中海一帶的外來人),不再滿足以象征符號來詮釋佛陀,仿照希臘的雕塑創造了「新」的佛像,確實有過深遠影響。因此,就頭部來說,我們常看到該時期(1世紀左右)的佛像髮紋呈現出希臘雕像所刻畫的波浪曲線。
然而,在「肉髻」的部分,是否可以直接說凸起必然來源於希臘化,恐怕還缺乏確鑿的證據。
其一,就目前看來,希臘諸多雕塑或人物造型確實有曲髮、螺髮等,也有一些盤髮成髻,但它們是否能等同於「肉髻」則暫時打一個問號;
其二,希臘的傳統或文獻記載中是否有「頂髻」信仰?對他們來說,有沒有可能存在與印度傳統類似的「頭頂凸起與大智慧相關」的意義?並進一步刻意地在造像中體現呢?假設這個推測不成立,那麼犍陀羅佛像的「頂髻」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希臘化的髮紋覆蓋在佛像肉髻上。
不過上述這些困惑,主要集中在1世紀、犍陀羅地區的某種特定風格,佛像的多樣化和肉髻的存在歷史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探討範圍……
by 竹下由
讚讚
「烏瑟膩沙」(梵語: uṣṇīṣa):orthogenesis 系統發生說,直向演化,直生論。這個意象是要相對耶穌復活再生論基督宗教思想。
讚讚
人們一直以來所看到有關佛的記載和佛像, 其實是對于人類歷史的一個大玩笑, 如果不想说是對于人類智慧的一個大侮辱.
試想一下, 一切有關佛的資料, 無論經文典故, 規則戒條, 故事傳說… 有那一樣不是出自人的手筆? 有那一尊佛像不是出自人的作品? 這些佛的代言「人」, 以佛之名, 各有用意地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來塑造出佛的形象, 當然, 也包括無形的精神和實質的行為.
如果, 真的有佛在天上向下望著凡世間的善男信女, 千百年來一直虔誠的膜拜著各式各類千奇百怪的自己, 你說「衪」的心情會如何呢? 滿意于虛榮感覺? 或不堪于這亂七八糟? 更可能的是, 這位太子當年菩提樹下看透了塵世凡人而悟道成佛, 經過了這些年的修行, 再進一步看透了神佛的境界, 更上西天一層樓, 現時不知正身處于宇宙之外的那一個角落…
讚讚
三十二相起自印度教吠陀典集,所以在彌醯經有記載印度婆羅門以吠陀典籍的三十二相來判斷佛陀是否為覺者。這不是後期才出現的概念。
讚Liked by 1 person
佛頂之「髮髻」是宇宙星系團之象形化,一個髮髻是一個銀河系
讚讚
有次有緣在夢中見到此物, 曾見到有人拿出 “一坨" 透明凝膠狀的東西在手上, 此聖物名曰"智慧", 手指沾一點抹在額頭, 瞬間被額頭吸收。
讚讚
有次有緣在夢中見到此物, 有人頭頂就有一坨完整的此物。
曾見到有人拿出 “一坨" 透明凝膠狀的東西在手上, 此聖物名曰"智慧", 手指沾一點抹在額頭, 瞬間被額頭吸收。
讚讚
我也是基本經文派的佛像繪師,研究佛像及諸天形象必須橫向研究印度諸神,佛經中其實記載大量印度諸神(但賦予佛教意義)的形象,有什麼裝飾填充物寫得很清楚,沒寫就是沒有,寫肉髻就是肉髻,寫菩薩髻就是菩薩髻,其他諸如馬王髻、獅子冠都寫得很清楚。
以關於「肉髻」是什麼,就是印度文化概念中的「肉髻」,不是其他物品的組合。至於「肉髻」的概念是從何而來,就不好考據了,畢竟印度歷史沒有記載,只能等考古研究了。
讚Liked by 1 person
謝謝您的分享。
在確切答案出現之前,就讓我們繼續想像吧~
讚讚
Nice shaare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