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逸欣
2016年11月中旬,讓各界引頸期盼許久的英國王室東亞藝術收藏圖錄終於問世。由資深學者約翰.艾爾斯(John Ayers)領軍,費時數年所完成的重量級著作《女王陛下之中國與日本藝術收藏(Chinese and Japanese Works of Art in the Collection of Her Majesty The Queen)》,一出版後便迅速擄獲眾人注意。這套三巨冊、重達8公斤的精裝彩色圖錄,收錄了英國王室收藏的中日工藝文物,共超過2000餘件。本文將以此圖錄為主要參考資料,向讀者介紹英國皇家數百年來對於中國物品的興趣發展和收藏歷程。
早期收藏:奇珍異寶與貢品獻禮
關於英國王室東方文物的收藏歷史,最早能追溯到亨利八世(Henry VIII,1509-1547在位)時代,當時宮廷內至少存有四件來自遠東的陶瓷器物。不久當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58-1603在位)主政後,許多熱衷探險和貿易活動的人士,都紛紛從海外獲取各地的奇珍異寶,為了表達個人企圖而上呈王室,並當成進貢獻禮,其中便有不少中國陶瓷進入王公貴族的收藏。除此之外,這時期英國東印度公司(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建立,也從海外買賣與往返航程中,帶回大量的遠東物品。這些案例都說明在17世紀之時,來自東亞的事物已經成為英格蘭上層階級關注的對象。
之後的國王詹姆士二世(James II,1685-1688在位)更是一位東方迷。他曾在1687年間委任宮廷畫家製作一幅〈中國教士〉【圖1】油畫。圖中這位名叫沈福宗(約1657/1658-1691)的教士來自南京,是最早遊歷歐洲的華人之一。詹姆士二世亦曾前往牛津大學的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向館方詢問是否有漢籍書目的收藏品,可見其對於中國的好奇興趣。詹姆士二世對東方的這股熱情動力,後來也影響到他的女兒瑪麗(Mary,1662-1694,即為瑪麗二世),至今在漢普頓宮中還存有112件她的陶瓷舊藏。

18世紀:中國風裝飾及與乾隆朝的互動
到了18世紀初期,英國王室的東亞文物收藏活動並不顯著,留下的史料記錄也不多見。但是從現存幾件繪畫作品中,或許可以窺見當時遠東風物在宮廷室內的裝潢樣貌與陳設方式。大約於1819年間,畫家查爾斯.懷德(Charles Wild,1781-1835)曾以〈綠色櫃廚(The Green Closet)〉一作【圖2】,具體描寫宮中廳室的布置場景。畫中所出現的黑漆屏風、陶瓷器皿以及竹製家具等,皆說明18世紀中國風在歐洲王室宮廷間的情況。

至18世紀末時,清朝與英國之間最受矚目的政治活動,莫過於就是1792至1794年間馬戛爾尼伯爵(Lord Macartney,1737-1806)的訪華事件。在英國皇家檔案(Royal Archives)裡,現存有一批文獻卷軸,是以漢文、滿文和拉丁文三種語言記錄的清冊。名列這份清單中的各類物品,至今還有一些存留於王室收藏之內,例如〈洋彩瓷葫蘆〉【圖3】和〈紅雕漆春壽寶盤〉【圖4】等。這些精美器物,無不突顯出乾隆朝的工藝成就和華麗品味。


19世紀:異國迷戀和典藏機構成立
喬治四世(George IV,1820-1830在位)繼承查理一世對於藝術收藏和贊助活動的熱情喜好,在其任內建立了完整的收藏方針和記錄程序。在英格蘭的數間皇宮宅邸之處,例如作為攝政王府的卡爾頓宮(Carlton House)、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以及布萊頓的皇家穹頂宮(Royal Pavilion)等,都能見到國王以富麗奢華風格裝潢的堅持態度。特別是他對於東方事物的興趣好感,無不充斥著他個人對異文化羅曼蒂克般的迷戀幻想,並直接引領當時上層社會的美學時尚。
1851年全球第一次的世界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在倫敦海德公園(Hyde Park)的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中盛大舉行。這場標榜著讚揚現代工業和設計發展的博覽會,共展出1萬3000餘件的各類展品,前後吸引了超過600萬人次的觀眾共同參與。後來當展會結束後,英國政府即在同年成立南肯辛頓博物館(South Kensington Museum)以收藏部分的展覽品,其中便包括不少的東亞器物和設計工藝。
1897年當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1837-1901在位)慶祝其登基鑽禧紀念(Diamond Jubilee)時,慈禧太后(1835~1908)和年輕的光緒皇帝(1875-1908在位)曾派遣特使贈送女王一批禮品【圖5】。其中包括多組陶瓷、織品和繪畫,然而這些作品多非古董,而是當時的工藝新作。裡頭甚至有一幅慈禧的御筆書法掛軸〈榮光〉。由此,在19世紀末之際,一位東方皇朝太后,一位西方帝國女王,彼此透過禮品而聯繫起來,共同見證了一個權勢巨變和社會翻動的時代來臨。

20世紀:美學鑑賞與文化啟迪
在20世紀初的英國王室成員裡,最重要的藏家就屬瑪麗王后(Queen Mary,1867-1953)。尤其她對於中國玉器、象牙與石雕情有獨鍾,曾購藏為數不少的佳作名品。1954年當瑪麗王后過世不久後,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曾舉辦一場名為「瑪麗王后藝術珍寶(Queen Mary’s Art Treasure)」的紀念展覽。時任館長李·艾什頓(Leigh Ashton,1897-1983)在目錄前言中指出:「她的品味廣泛,且眼光精準。」瑪麗王后遂成為王室成員中真正理解中國文物美學價值的第一人選。
進入到20世紀中葉時,中英兩國的政經交流更加頻繁。許多中國政府要員也藉此與英國王室人士互贈禮品,以求建立情感、拓展邦交。例如當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還是公主身分時,在她1947年的婚禮慶典當中,便收到一幅來自民國時期政要人士的湘繡贈禮【圖6】。在2002年時,時任中國領導人的江澤民,也曾贈送女王一件華麗的檀木屏風,維持著國際外交活動的禮儀傳統。

從收藏史看中英關係
2015年曾是中英文化交流年(UK-China Year of Cultural Exchange),當年兩國都舉行過不少藝文活動,藉以加強雙方之間的文化互動與產業合作。其實從16、17世紀以來,東西之間雙方藝品的流轉、互通從未停止過。尤其到了近代,往來更是密切頻繁。由收藏史的角度來審視中英關係,不僅可以體認到彼此對於接受異國物品的不同程度,亦能串連自身與他者的歷史記憶。在人物與藏品之間,找到多元的對應聯繫。
參考書目
John Ayers, Chinese and Japanese Works of Art in the Collection of Her Majesty The Queen, London: Royal Collection Trust, 2016.
原文出自《典藏古美術》293期,2017年2月號,頁130-135,本文為經作者刪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