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散私旅:鏑木清方畫作下的江戶東京(上篇)

文 / ALYNEKO

「人總是會有心生嚮往,卻遲遲未能到達的地方。然而,這世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樣米養百種人,我卻不如此認為。因為我想做的事並不複雜,僅是在這個城市散步罷了。當我散步時,總不禁想走進一旁的岔路、前方的小徑,或是穿過小巷子一窺究竟。」(〈街の鑑賞〉《鏑木清方文集八 隨時隨感》)

林怡利圖1
鏑木清方,《鰯》,1937年
林怡利圖2
鏑木清方於鎌倉的畫室,1949年/渡邊雄吉攝

日本畫家鏑木清方(1878-1972),出生於東京的神田區,除了晚年因戰禍緣故,移居到鎌倉之外,他一生都待在東京。由於對搭乘火車有極度的恐懼,所以他也很少出遠門,更沒有出過國,可說是名符其實的「東京人」。他的作品滿溢著對明治東京的懷想,讓讀者能夠一窺關東大地震以前的東京面容。因此,現任鏑木清方紀念美術館的宮崎徹副館長,便以畫家的東京風景為題,搭配他的散文,實際對照現今原址、附上地圖,編寫了《鏑木清方 江戶東京遊歷》這本寫意的東京旅遊指南。[1]

林怡利圖3
《鏑木清方 江戶東京めぐり》書籍封面。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江戶東京遊歷」,編者宮崎徹由畫作與照片今昔對照出畫家眼中的東京,再延伸到近郊的橫濱、鎌倉、箱根等地,又另編入了畫家的散文,讓讀者既觀畫亦讀畫,彷彿親自捧著書到現場,兩相對照後,似乎還嗅得當時代殘存的氣息。第一章 是「江戶東京遊歷」。第二章「探尋羽子板中的明治風情」以清方十二幅羽子板的貼畫設計,來看明治時代歲時記事。第三章題為「盡享古代風俗」,則從市井女性的各種舉止姿態,窺視她們的日常生活。

林怡利圖4
鏑木清方,《築地明石町》,1927年。

京橋與築地一帶,是鏑木清方幼時的住處,因而有許多以此為名的作品,像是名作《築地明石町》(第八屆帝國美術展覽會美術學院獎,1927年),以及《築地川系列作》(1941年)、《鰯》(1937年)《朝夕安居》(1948年)與《京橋金澤亭》(1935年)等作。他在〈築地明石町之文〉寫到:「明石町連接異人館的牆垣,成為外國人居留地。圍欄上小巧可人的牽牛花,還未完全凋謝。築地的沿海,籠罩在雲母色的雲靄中。早晨的冷冽滲入肌膚,她拉緊衣袖,回頭望著遠方。盤起髮髻的女人眼中,映照出清澈的秋日。」築地靠近東京灣,是當時外國船隻靠岸的居留地,也是漁獲的集散地,如《鰯》描繪男童上門兜售沙丁魚的場景。今日的築地,雖已不見外國船隻,但川流沿岸仍停置著小船,彷彿傳來魚貨市集陣陣的叫賣聲。

林怡利圖5
鏑木清方,《墨田川舟遊》,1914年。

鏑木清方很喜愛川流,因此除了築地川之外,還有以皇居御濠端、隅田川與滝野川為名的畫作。其中,隅田川(舊名:墨田川)是他最常描繪的題材,如《墨田川舟遊》(1914)、《墨田川兩岸》(1917)與《大川之虹》(1952年)等作。他寫道:「《墨田川舟遊》的靈感,是來自我住在濱町河岸時的懷想。打開家中的和式格窗,隨即可見附近流動的大型河川。我擱下筆,走到河岸,筷子還擺在原地。我只有曾經在畫裡,看見泛遊在墨田川的屋形船,許多船隻的流向不一,流動與靜止的川流,皆充滿著想像的誘因。我畫中所繪的船隻,還有大型的屋形船等,每日都川流不息於河道之上。」(大正のあゆみ(二))畫中大小不一的屋形船,乘載著遊人欣賞表演活動,遠處的小船隱沒在雲霧靄靄的邊際,船隻交錯的方向,營造出川流不息、人聲鼎沸、熱絡歡愉的場景。

東京的隅田川,經過戰後的淨川活動,至今仍是東京人夏季納涼的好去處。著名的隅田川煙火大會,今年將迎向第四十個年頭。夏至夜晚,坐在隅田川的沿岸,遠眺華燈初上的市景,仰望浪漫醉人的晴空塔,一旁急速行駛的JR電車,與河川上緩慢泛遊的觀光船,交織成時光流動的錯置感。

林怡利圖6
鏑木清方,《朝涼》,1925年。

東京之外,鏑木清方一家每年夏季都會前往近郊金澤(現橫濱市金澤區)避暑。他甚至在金澤建了別墅,命名為「遊心庵」,浸潤在寬闊海景之下,萌生了新的寫生意趣。像是在《朝涼》(1925年)中,他以晨起散步的長女清子為模特兒,描繪金澤夏日早晨,殘月清澈的天空,後方連綿搖曳的稻田,舒爽宜人。又或是《金澤繪日記》(1923年)裡,逸筆速寫一家人觀海、賞花、船上宴會、釣蟹等日常活動樣貌,無不令人感受到當時生活的純粹。

[1] 宮崎徹 著、審訂,《鏑木清方 江戶東京めぐり》,東京:求龍堂,2014。

0001 (17)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