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國:近代英國藏家系列之八 邁可·蘇立文

001
【圖 1】邁可·蘇立文教授,攝影:林逸欣

文 / 林逸欣

「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把自己當成收藏家,所謂的藏家之名都是後來外界賦予的。」蘇立文教授 (Michael Sullivan,1916-2013)【圖1】 謙虛說到。[1]這位國際知名的中國藝術史學者和妻子吳寶環 (後以吳環為名,1919-2003),兩人曾在藝文圈中廣結善緣並與藝術家往來密切,期間所獲得的大批優秀創作不僅塑造他們成為頂級藏家,更是今日研究20世紀華人美術發展的重要史料。誠如蘇立文始終相信在古典文人傳統裡,不僅關注藝術品本身的歷史和美學價值,也著重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深厚友誼和社交意涵。下文將以蘇立文的生平歷程為經緯,帶領讀者重訪這段藝壇畫友的情誼紀錄。

1940~1946:抗戰後方

蘇立文與吳環相識結親在抗戰時期的西南後方,而其藝術收藏也發跡於此。這時與夫妻倆結緣的藝術家眾多,包括身處成都的張大千 (1899~1983)、張光宇 (1900~1965)、劉開渠 (1904~1993)、龐薰琹 (1906~1985)、雷圭元 (1906~1988)、葉淺予 (1907~1995) 、吳作人 (1908~1997)、關山月 (1912~2000))等。而在重慶一地,則有徐悲鴻 (1895~1953)、劉海粟 (1896~1994)、林風眠 (1900~1991) 、傅抱石 (1904~1965)、張安治 (1911~1990)、趙無極 (1921~2013) 和黃永玉 (1924~) 等。蘇立文曾回憶感嘆:「在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許多藝術家都流亡於西南諸省,他們皆夢想戰爭趕快結束,希望能重返家園過著和平日子。就是在這種艱苦環境下,我與他們建立起真摯深厚的友誼關係。」

1946~1954:英美求學

儘管蘇立文夫妻此時已離開中國,但他們與藝術家的往來聯繫卻從未中斷。藉由彼此信件往返,蘇立文仍接獲各地創作友人的親筆來信與惠贈作品。譬如中國地區有龐薰琹、徐悲鴻、丁聰、黃賓虹 (1865~1955) 和丘堤 (1906~1958) 等。在法國巴黎則有趙無極、潘玉良 (1895~1977) 和常玉 (1901~1966)。特別在美期間,蘇立文和吳環兩人省吃儉用,而從當地藝廊購藏陳其寬 (1921~2007) 和曾佑和 (1925~) 等人繪畫。後來蘇立文便靠著這些藝術家的郵件和作品,特別是龐薰琹的大力協助,持續地收集寫作材料和參考文獻,進而完成他對20世紀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巨著。

1954~1960:南洋之行

002
【圖 2】鍾泗濱所繪的吳環肖像,攝影:林逸欣

在旅居南洋期間,與蘇立文夫妻成為好友的四位華裔藝術家分別是陳文希 (1906~1992)、陳宗瑞 (1910~1985)、劉抗 (1911~2004) 和鍾泗濱 (1917~1983)。其中鍾泗濱曾送給蘇立文和吳環一批畫作,他還為吳環畫了一幅精彩肖像畫 【圖2】。此外曾經擔任老師和製傘藝匠的蔡天定 (1914~2008)利用馬來傳統的蠟染技術,以當地風光為主題對象的創作深受蘇立文喜愛,因此也進入其收藏當中。蘇立文曾經提及當他們生活在新加坡時,整個東南亞的現代藝術運動仍處於萌芽階段,但隨著時光進展它遂逐漸蓬勃生長,而今充滿著馥郁成熟的果實,相當令人期待。

1960~1966:重返英倫

6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封閉時期,蘇立文和吳環幾乎沒有主動新添任何藏品。但是1960年其親密好友賀德立 (Geoffrey Hedley) 不幸在倫敦過世,卻讓兩人的收藏範圍有了重大變化。戰時曾任職英國協會的中國代表,賀德立在他遺囑中表示除了大英博物館可以從現存藏品裡挑選五件作品外,其餘的中國繪畫和木刻版畫,皆歸屬蘇立文伉儷所有。其中包括傅抱石、林風眠、任伯年 (1840~1896)、夏翬 (19世紀)、繆嘉蕙 (1842~1918)、程訟萬 (1864~1932)、齊白石 (1864~1957)、傅叔達 (?~1960)、溥心畬 (1896~1963)、唐雲 (1910~1993) 和丁雄泉 (1929~2010) 等人作品。此外還有黃永玉和其同代人在二戰後創作的各類版畫,著實豐富了蘇立文夫妻的藏品幅度和內容。

1966~1984:行旅臺港

蘇立文在1967年於加州為老友張大千籌辦展覽,期間張氏與吳環兩人相談甚歡,曾接二連三地贈與數件精湛畫作。1969年史丹佛大學以「20世紀中國繪畫潮流」 (Trend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為名,首次舉辦蘇立文伉儷的藝術收藏展,這也是大眾初次了解其近現代華人藏品是如此地豐富多元,但他們的收藏活動並未就此劃上句點。針對臺灣畫壇方面,蘇立文指出:「在那裡我們遇到一場引人注目的反正統美術革命,即便在官方的反對之下,劉國松 (1932~)、莊喆 (1934~) 以及五月畫會的創作者,仍舊熱烈地展開藝術運動。」同時間在香港地區,一場類似的反國畫正統活動也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其領軍者為呂壽琨 (1919~1975) 和中元與元道兩畫會成員。蘇立文認為這些藝術家反映了自20世紀30年代起中國現代美術的首要突破,而這些發生在臺港兩地的新興美術運動,也對往後的大陸藝壇產生影響。

1984~2013:退居牛津

引退於牛津之後,蘇立文和吳環依然進行收藏活動【圖3】。蘇立文曾提及他們不指望建立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收藏體系,只希望如果往後一切進展順利的話,很有可能兩人藏品的最終歸屬將會是當地的艾什莫林博物館 (Ashmolean Museum),也因此決定收藏那些能與館藏相輔相成的作品。加之個人嗜好品味,他們開始關注現當代的相關創作。蘇立文對此說道:「其中也包括抽象畫,但並不是那些稀奇古怪或追趕時髦的作品。我們希望我們的藏品,就算再過一、兩百年,也仍然會像今日這樣,讓我們有著觸動與滿足的感覺。」

003
【圖 3】蘇立文居家客廳一景,攝影:林逸欣

除了繪畫之外,雕塑也成為蘇立文夫妻的少數藏品項目。80年代當他們到北京參觀第二屆星星美展時,有幸遇見團體裡的數位指標人物,包括王克平 (1949~)、馬德升 (1952~)、黃銳 (1952~)等。後來王克平挑選出兩件個人創作贈送給蘇立文和吳環。另外在臺灣的雕塑家朱銘 (1938~),也受到蘇立文夫妻的青睞賞識。在90年代,當朱銘的大型「太極系列」雕塑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節日大廳外展出時,蘇立文和吳環都曾蒞臨參觀。後來朱銘兩件太極系列的微縮版雕塑 【圖4】,以及其他相贈作品,也都成為蘇立文伉儷的收藏品。

004
【圖 4】蘇立文居家窗邊的朱銘太極雕塑,攝影:林逸欣

多年以來由於蘇立文夫妻的熱情好客,使得他們不斷結交新的藝術友人,其中包括王懷慶 (1944~)、王迦南 (1955~)、蔡小麗 (1956~)、谷文達 (1955~)、蔡國強 (1957~)、徐冰 (1955~)、高行健 (1940~) 和古干 (1942~) 等。透過這些藝術家的慷慨贈與,讓其藏品源源不斷且規模逐步擴大。新世紀之初,艾什莫林博物館以蘇立文夫婦榮譽冠名的中國繪畫展廳落成開放 【圖5】。2013年當蘇立文過世後,後人謹遵遺囑把二人生前珍視的450餘件藏品悉數捐給館方典藏,為這段百年中國藝壇畫友錄留下永恆紀念。

005
【圖 5】艾什莫林博物館中國繪畫展廳,攝影:林逸欣

[1] 2013年7月19日,筆者曾至牛津專訪蘇立文教授。以下文中蘇立文教授的對話回應,皆源自本次採訪內容。更多詳情訊息,請查閱文末的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1. Michael Sullivan,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2. Michael Sullivan, Modern Chinese Artist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3. Michael Sullivan, Modern Chinese Art: the Khoan and Michael Sullivan Collection, revised edition, Oxford: Ashmolean Museum, 2013
  4. 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編著,《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展─「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北京:中國美術館,2012
  5. 林逸欣,〈迎向百年的中國藝壇畫友錄:英倫專訪 Michael Sullivan〉,《典藏古美術》252期,2013年9月號,頁180-189

0001 (13)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