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切分une
如果說音樂為心靈帶來片刻的振動,攝影則賦予時空片段以永恆。當一幅看似漫不經心的相片,成為唱片的封面,唱作人的態度與攝影師的故事,或可交織出不同尋常的解讀角度。一首歌便不再侷限於詞曲的線性鋪陳,而囿於正方形碟殼內的肖像,亦獲得別樣的觀看可能。

幾年前無意聽到了Blood Orange的專輯《Cupid Deluxe》(2013)[1],有被擊中的感覺,反覆聽仍回味無窮。更關鍵的是,那唱片封面從慣常審美來看,實在不夠討喜,但也因此叫人過目難忘:空蕩房間裡透著曖昧的粉色光線,畫面中央一個身著天藍比基尼、腳踩明黃高跟鞋的健美身型,雙手叉腰,亦男亦女,誇張如假髮的蓬鬆捲髮、微揚的頭,還有隱匿在白色面具背後無從辨識的注視目光。【圖1】
無論是拍攝空間、人物裝扮,抑或具有擺拍意味的姿勢,都讓人不禁聯想到攝影師Bill Butterworth的The Forty-Deuce系列;而這一揣測,也在一番檢索之後得到了印證,《Cupid Deluxe》的封面確實出自Butterworth之手。[2] 如果對美國紐約次文化圖景有些許興趣和瞭解的話,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
不曾褪色的異質姿態

1980年代初的紐約時報廣場(Time Square),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另一個世界。被俗稱為「The Forty-Deuce」的42街見證了一批新文化、新語言的湧現,那是年輕藝術家、情色表演演員、世界新移民的落腳點和聚集地。金錢、Disco、性、革新和毒品成為42街的註腳,這些遊走於社會邊緣的「族群」成為了Bill Butterworth鏡頭聚焦的對象。他將一些我們不曾習慣去注視的面孔定格在相片上:他們的穿著風格、生活氣息和與眾不同的氣質被記錄了下來。然而,既不是用觀光客的眼光去捕捉獵奇,也不是以人類學家的身份審視,Butterworth的創作動機十分簡單。攝影對他而言,更多是為了養活自己。於是,他穿梭於街道間,詢問那裡的居民、遊客可否為他們拍張照留念。拍完照的第二天,他會帶著沖印好的成片回來(不是拍立得而是一種120中畫幅的膠片沖印照)。【圖2】、【圖3】如果人們喜歡他拍的照片,那個「模特兒」就會買下它。想要賣掉一張紀念照,重要的並不是依靠光線或構圖,而是鏡頭裡人物的pose令拍攝對象感到滿意。也正是基於此,Butterworth能夠真正融入這些群體,捕捉到這些男男女女最凡俗原本的生活狀態,呈現出鮮活並帶有溫度的影像。[3]

一股屬於地下文化的活力,從這些影像中呼之欲出,這其中包含了酷兒文化。這些次文化的群像與Blood Orange的音樂氣質亦不謀而合。《Cupid Deluxe》裡的熱門單曲「Uncle Ace」正是以LGBT族群為主題,有關那些無家可歸的「另類」青年們,在城市街頭漫無目的地遊蕩。歡快的節奏和流暢的吉他樂音背後,歌詞描述的卻是內心的孤獨絕望、徬徨無依。這樣的反差不僅體現在詞曲間,Blood Orange悅耳的歌曲,與其不迎合大眾口味的唱片封面,再次加強了這種反差。
或許這種種矛盾正是Blood Orange篩選聽眾的一種方式,畢竟身為一名創作人兼製作人,唱片封面的選定由他全權掌握。在談及《Cupid Deluxe》的封面時,他說:「這是Bill Butterworth的一幅相片,他在80年代的時報廣場拍下了這些人。我喜歡這張相片,覺得它和我的音樂很搭。而且和我前一張專輯的視覺設計一脈相承」。[4]
早在讀到這段話之前,Blood Orange口中的「前一張專輯」——《Coastal Grooves》已經抓住了我的耳朵。這張處女作同樣叫人驚艷,而它的封面也引人遐想。

《Coastal Grooves》的惹眼封面有個黑白空間裡的人物半身像,被網眼蕾絲緊身裙牢牢包裹的豐腴身軀,誇張的妝髮,撩人的姿態,還有那一雙畫有魅惑眼線的勾魂眼神,曖昧又犀利。雌雄同體的模特兒與隱秘的情色意味,讓我直覺這應該又是一幅有故事的攝影作品。【圖4】
果不其然,封面相片來自攝影師Brian Lantelme。同樣是在1980年代,他出入時報廣場一家名為「Sally’s Hideaway」的夜總會,用黑白膠片記錄下穿梭其中形形色色的跨性別者與變裝皇后,為這一隱匿於城市暗處的群體留下珍貴影像。[5] 攝影師的個人主頁更是直接以「sallys-hideaway」命名,用文字和攝影,向世人描述這座曾存在於1986年至1992年期間的夜總會,狹小逼仄的空間,每晚都有亮麗而絕望的角色登台;那裡既是慾望之地,亦是無依靈魂的庇護所,混亂而生動。[6]
遊走暗地的驕傲靈魂

相較Bill Butterworth色彩鮮亮的街頭風格攝影,Brian Lantelme的黑白色調賦予這些戲劇性的臉龐一絲嚴肅性。此地的主角們用驕傲、開放的身姿,直接大膽地凝視著拍攝者/觀者,彷彿以此宣告他們的身份、他們的性別。攝影畫面中時常出現的背景,是夜總會巨大牆繪的局部,描摹的是美國南北戰爭前上流社會的場景——身著華服的白人男女正在享用燭光晚餐,左側站立著同樣衣著精緻的黑人侍者,搭配以古典羅馬的建築空間結構。無論前景是裸露叛逆的男性身體【圖5】,抑或是穿搭正經、雌雄莫辨的優美造型【圖6】,在與背景形成對比的同時,又達成奇妙的和諧,凝固為一尊尊新世代的人物雕像。也許,這得歸功於黑白相片的魔力,令被拍攝者無形中裹上雋永的厚重感,時空的交疊,性別的交錯,在這一剎那都顯得端莊起來。若非親歷過Sally’s Hideaway黃金歲月的人,是很難深入窺探到這一地下文化圈的眾生相。

有趣的是,Blood Orange能夠像滄海遺珠般,挑選到Brian Lantelme的攝影作品作為處女專輯《Coastal Grooves》唱片封面(事實上,不止這一張,專輯中的幾首主打單曲唱片也都選用了Lantelme的同系列相片【圖7】),並非偶然,可謂意義非凡。

現實生活中,Dev Hynes本人(即Blood Orange的真身)看待兩性關係的態度頗為開放,他曾坦言自己不是同志,但也承認自己有過跨性別的愛人(他現有一個女友Samantha Urbani,她亦為Blood Orange的專輯客串獻聲)。而這與其年輕時出入倫敦市中心的同志酒吧,探秘酷兒夜生活的經歷不無關係。17歲時的Dev Hynes一度深深著迷於紐約,尤其是那部講述八零年代哈林區舞廳與時尚景象的紀錄片《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專輯《Coastal Grooves》中的一首「Sutphin Boulevard」,正是基於這部紀錄片的觀感以及他自己搬至紐約(2007年Hynes遷居至紐約並在此定居)的經歷寫就而成。[7]
Blood Orange恣意隨性的首張專輯,既是Dev Hynes相當個人的趣味及情感流露,亦是對於紐約酷兒歷史中某個特定階段的致敬表達。Brian Lantelme的黑白攝影與此異曲同工,細看這些相片的構圖或光影,都不算講究,但畫面中心的人物卻散發著一種強有力的光芒,在不經意間,鏡頭抓取到的不僅是一些肖像碎片,而是一整段充滿生命力的記憶往事。這種感覺既流淌在Blood Orange迷人的音符節奏間,也因為這獨特的唱片封面變得耐人尋味。
[1] 倫敦音樂人Devonté Hynes(1985 – )眾多音樂項目中的一個,化名為Blood Orange,主打節奏布魯斯和電子樂,以八零年代復古流行風為其音樂特色。
[2] http://teamsweeting.tumblr.com/post/62913448130/as-soon-as-i-saw-the-cover-for-the-new-blood
[3] http://www.standardhotels.com/culture/blood-orange-illuminates-le-bain
[4] “Photo Bill Butterworth”, Eglee de Bure, Numéro, Feburary. 2012.
[5] http://www.sallys-hideaway.com/A_History.html;http://www.sallys-hideaway.com/A_Pictorial_History.html
[6] https://www.out.com/entertainment/music/2014/02/10/how-devonte-hynes-blood-orange-saved-pop-music
[7] https://www.out.com/entertainment/music/2014/02/10/how-devonte-hynes-blood-orange-saved-pop-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