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余白的詩情畫意:專訪留日畫家 陳芃宇(上篇)

林上圖一
陳芃宇,《一人一人——等待》,部分,2016。 106年全國美展膠彩畫類「銀獎」

文 / ALYNEKO

去年盛夏,意外下著微微細雨的台中國美館,一張斜椅構圖的「腳踏車」巨幅作品,引起我的目光,那是全國美展「膠彩畫類」銀獎作品:陳芃宇《一人一人——等待》。 它的畫面看似很單純,幾輛腳踏車,前後左右錯落著,破除具象空間,周圍留有大量的空白,像極了日本近代傳統繪畫的余白語法,但不畫之處才是最具深意,暗喻著空間的遼闊、寬廣,還有日本畫裡特有的詩意。

我有幸訪問陳芃宇,她說道:「『無聲之中勝有聲』我認為很能代表余白表現,有與無的虛實表現影響畫面的律動。日本的恩師常告訴我:『留白看似簡單,不畫就可以。但是不畫之下如何讓它看起來不是不畫,而是一個表現。往往不畫的地方才需要小心經營』。」留日六年的陳芃宇,運用她擅長的水墨膠彩韻律,結合生活常見之物,畫面空間的余白,譜出一曲隱喻詩歌,昇華成個人經驗的自由聯想。

陳芃宇出身藝術世家,父親是知名書法、水墨家,兩位姊姊也都是學畫,看似耳濡目染的環境,輪到她反倒是一場家庭革命,革的是不希望順應家族常規,革的是想活出自我的意識;但,畢竟體內流的還是藝術血液,她仍步入了藝術這條路,甚至比家人走得更遠。

進入台灣藝術大學就讀後,她主修傳統書畫 ,當困滯在每日習課、摸索創作的疲乏時,甚至覺得膠彩是有點「麻煩」的媒材,她徵選上筑波大學日本畫科的交換生。這一年她重新體認到「膠彩」的獨特質感、畫面肌理,還有日本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我來說,當時在日本的『老師』,應該是我周遭的同學。同一個研究室有十幾個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作畫方式,他們畫作品時,我就湊過去看,問他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再自己嘗試,找出解答。也因為這樣,讓我慢慢了解繪畫材料有很多種變化與可能性。」繪畫沒有制式化的技法,也沒有正確解答,於是,她從中開始取捨,試著尋找自己想畫的內容,欲表達的題旨。

林上圖二
陳芃宇,《花火》,2009。 第35屆東京春季創畫展「初入選」

交換生期間的第一件作品《花火》(2009),受到日本四季變化的視覺印象、漸層的色澤,各種季節活動的創發,她將夜空中綻發的煙火,轉譯為盛開花朵的靈感。於是,她開始探索花的聯想空間,它的多變性、跨越國度的共通含義:「我想要製作出觀畫者與畫者有相同感動的作品 。所以我反觀身邊的風景,那些令我有感觸的片段,有共通語言的一隅,試圖透過畫面告訴觀畫者我的想像。這也是我以花卉為主,並結合色彩的象徵意義,成為了我在台藝大碩士論文「花想」創作主題的雛形。」

林上圖三
陳芃宇,《生命》,2012。 2012公募—日本的繪畫「布施英利獎」

2012年陳芃宇正式進入筑波大學日本畫科碩士班,當時適逢311東日本大地震週年,餘震仍不斷,人心惶惶不安,以此為啟發,她創作了名為《生命》(2012)的膠彩畫。黑白交錯倒落的塑膠傘,看似人們隨意擺放在田埂間,呵護著秧苗,水墨鬱鬱蒼蒼,物體恍惚交融,深具詩意的畫面,獲得當年度東京畫廊公募展的布施英利評審獎,布施英利說這幅畫讓他聯想到輻射的災害,化成黑雨的核災傘,引發的一場生命浩劫。評審的意外解讀,也讓她開始思考:「自己的作品能夠觸動他人的想像空間,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讓創作不再是自我滿足,而是一種溝通的管道。」因此,更加深了她未來予人共鳴的創作取向。

林上圖四
陳芃宇,《THE END・BE START》,2014。 筑波大學藝術獎,筑波大學收藏

碩士的畢業作品,陳芃宇以一幅超過五公尺的巨作《THE END・BE START》(2014),透過在校學生共同記憶的「腳踏車」,將物擬為人,象徵畢業,展望未來的敘事意味,層次深度的墨染效果,獲得一致的好評,成為筑波大學的收藏品。於此,腳踏車成了她最鍾情的畫題,更是她自身的象徵:「我的每件腳踏車作品,都一定會有我自己的腳踏車在其中。就像是自畫像一樣,代表我的足跡。」

林上圖五
陳芃宇,《一人一人——無言》,2015。 第42屆創畫展「獎勵賞」

隔年,她延續三年前的《生命》,同樣運用「透明塑膠傘」創作了《一人一人——無言》(2015)。彷彿被棄置在雜草堆中的「傘群」,看似交互覆蓋著卻彼此隔離,有的破損肢解,有的發著鏽氣,有大小不一的刮痕。原本象徵生生不息庇護的傘,因為她創作心境的轉變,也成了人與人安全距離的保護傘。

陳芃宇(Chen Peng-Yu)

台北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碩士,筑波大學藝術學日本畫科博士。為日本歷史悠久的創畫會會友,曾多次入選日本的繪畫公募展,並獲雪梁舍美術館「翡冷翠大獎」。

0001 (17)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