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與明治的新舊交替:三代歌川廣重的《大日本物產圖會》 (上篇)

文 / desolation

明治10年(1877)8月21日至11月30日之間,第一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在上野公園舉行,《大日本物產圖會》便是因應當時的展示品而集結出版的錦繪(多色套版的彩色木版印刷技法),也可看作是展覽會目錄,由三代歌川(一立齋)廣重(1842-1894)製作,東京日本橋的錦繪批發商大倉孫兵衛(1843-1921)出版。內容遍及北方的千島群島到南方的鹿兒島,包含全國75國的特產2張,描繪共150張的作品,這些名產作為此次博覽會的土產品而博得好評的記錄也可見於其他文獻。除了筑波大學,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資料館、船橋市立圖書館、函館市立博物館等複數設施也都藏有《大日本物產圖會》。

在形式方面,採用一張大判錦繪印刷(大錦一枚摺り)分成上下兩圖,筑波大學本裡收有150張中共32幅64張作品,由舊有藏家宮木宥一(宮木宥弌,1868-1953)收集編纂,並非正式的收藏形式與圖版順序,筑波大學本在上下段一幅的大錦下黏上裱紙做成和裝本(わそうぼん 是指以日本傳統方法印刷、製作和裝幀的書籍,相對於洋裝本和唐本(中國古籍),也被稱為和本)形式。各版的圖上右方都有卷軸樣式寫上直式的詞書與各畫題,上段右下方有墨書風的「廣重筆」,上下段之間的左右兩端有裁斷的墨線,墨線附近有「宮木宥一庫」的綠字方印,下段右側是「出版人日本橋通一丁目十九番地大倉孫兵衛」,下段左側是「畫工大鋸町四番地安藤德兵衛」。在色彩方面,則帶有明治時期錦繪的特徵,多運用進口顏料苯胺紅與普魯士藍。

以下分別以廣島、北海道、大阪等地區的物產為例,說明《大日本物產圖會》的重要性。

01 十三表 畫面狀況圖
【圖 1】十三表畫面狀況圖(上段),《安藝國嚴島賣牙籤圖》

《安藝國嚴島賣牙籤圖》(上段)【圖1】

色牙籤是宮島最古老的紀念品,以紅、黃、綠、紫、藍等五色染製,牙籤的頭部有燈籠、櫻花、螢火蟲等工藝裝飾,到明治30年左右仍有出產,之後卻沒有後繼者,現在宮島已不再製作色牙籤。[1]

從畫面中可以看見幾個寫有墨書的柱體、販賣紀念品的人、像是旅人的男女、揹著小孩的少女與小朋友、向上攀爬的猴子與熟悉的建築物景色。人們登上被稱為千疊敷的大經堂,在堂內的場景包括掛有「牙籤屋」(楊枝屋)與「名物色牙籤」(名物色ようじ)的商店。現在被改稱為豐國神社(千疊閣)的千疊敷,是1587年時由豐臣秀吉(1537-1598)發起立鐘儀式,到明治時代中期仍是宮島街道上唯一有屋頂的最大建物。透過『藝州嚴島圖會』第二卷裡有關大經堂的文章描述,畫面中的詞書與文章內容相似,此外《安藝國嚴島賣牙籤圖》的作品構圖與『藝州嚴島圖會』「從大經堂眺望之畫」【圖2】具有共通點,因此被認為是援引自『藝州嚴島圖會』。

02 岡田清編、山野峻___『藝州_島__』_之二第十六帖
【圖 2】岡田清編、山野峻峯齋畫『藝州嚴島圖會』卷之二第十六帖

與松島、天橋立並列為名勝「日本三景」之一的嚴島,在正月四日時於嚴島神社舉行「牙籤獻上儀式」的神事。依照『藝州嚴島圖會』,記載著此為「弘法大師開彌山以來之事」與「牙籤為白筷。祝師奉給兩宮。其數依照一年日數」[2]兩則記事。

另外,在『嚴島道芝記』、『嚴島參詣膝栗毛』以及『藝藩通志』第17卷「風俗」裡說明「島民,禁用白木筷,由於正月四日的祭祀以白筷奉獻給神明之故,因此五彩牙籤成為島的名產」[3]。因為神明使用白筷,島民不得不使用塗有顏色的筷子。不過同樣根據『藝藩通志』第16卷「物產」所述,居民反其道而行,寫有「以楊柳、楊櫨、釣樟根之類做牙籤,染上五色,以金銀泥施加蒔繪,當作色牙籤來販賣,自古以來為嚴島名物,前來參拜的人必定買這回去」[4],因此成為販賣色筷給前往神社參拜的人,作為此次的紀念品。

除了牙籤之外,宮島工藝的起源是出於與嚴島神社儀式有關的五色筷與色牙籤等幸運物。在江戶時代,牙籤也被當作是牙刷使用,淺草寺境內以眾多的牙籤商店而為人所知,與茶屋一樣受歡迎,藉由聚集的美人畫招牌當作娛樂風俗,競相展現當時的繁榮盛況。

01 十三表 畫面狀況圖
【圖 3】十三表畫面狀況圖(下段),《同廣島牡蠣畜養之圖》

《同廣島牡蠣畜養之圖》(下段)【圖3】

廣島灣自古以來盛產牡蠣,透過『草津案內』[5],可見廣島的牡蠣養殖開始於室町時代終末的「天文年間(1532-1555),在安藝國發明養殖之法」的記錄。『日本山海名產圖會』第3卷的牡蠣畜養法裡,也記載著「近畿(京都附近一帶)的食物(牡蠣)皆是藝州廣島所產(中略),在廣島畜養於大阪販售的皆是三年牡蠣(中略),退潮期間在潟砂上以大竹結成矮牆,每當漲潮時,小牡蠣或海藻就會附著在竹製的篊上,從二月到十月之間,有時會用備中鍬刮下這些附著物(後略)」[6],在《同廣島牡蠣畜養之圖》的詞書裡也有類似的說明。此外,作品構圖與『日本山海名產圖會』的「廣島牡蠣畜養之圖」相當雷同,因此推斷三代廣重參考此圖的可能性很高【圖4】。

03 法橋_月__『日本山海名___』__三第二十七帖
【圖 4】法橋關月畫圖『日本山海名產圖會』卷之三第二十七帖

隨時代變遷牡蠣養殖法也有所改變。雖然現在是使用筏式垂下法,但昭和初期至昭和30年左右是採用杭式簡易垂下法。從養殖的歷史來看,最初是室町時代末期開始的石蒔養殖法,即是在退潮潟砂上並列小石頭使牡蠣附著,等待其育成的養殖方法。之後,江戶時代是以篊建養殖法採收牡蠣。畫面中所描繪的養殖法到昭和初期為止約有300年歷史,藉由竹子與雜木在退潮潟砂上建篊讓牡蠣寄生,待其成熟並收獲。另外,篊建養殖法途中掉下來的牡蠣直接放置在退潮潟砂上任其生長發育,稱為地蒔式養殖法。[7]

畫面前景有柵欄般的篊建,上面附有許多小牡蠣。人們在冬季寒海裡進行採獲作業,收集的小牡蠣被帶到遠景所描繪的養殖地進行培育。篊建原是捕魚的設備,因此可見鯛魚、鰻魚、章魚等海鮮被網撈起的樣子。最早往大阪發展的牡蠣船是廣島草津的小林五郎左衛門(小西屋五郎八,?-1687),據聞是在延寶元年(1673)時開始篊建法。這種養殖法能夠適應海灣內不同的環境,包括潮間帶與退潮的水位、潮流的緩急與風浪的強弱,並且依照各地域的不同發展出別具特色的技術,其中作為代表的有草津式、仁保式,海田式等等。[8]

[1]宮島歴史民俗資料館 展示資料主頁 (http://members.fch.ne.jp/miyajima-rekimin/sp/materials.html 2017.02.07閲覧)

[2]岡田清編述、田中芳樹校正、山野守嗣画『藝州厳島図会 日本圖會全集二期第五巻』日本随筆大成刊行會,1929年,404-406頁。

[3]頼杏坪[ほか]編著『藝藩通志』第一卷,広島図書館,1907-1915年,228頁。

[4]如前,223頁。

[5]片上広子「近世から近代における広島カキ船営業の地域的展開」『歴史地理学』179,1996年,73頁。

[6]木村蒹葭堂(1799):日本山海名産図会、浅見恵、安田健訳編『日本産業史資料(1)総論 近世歴史資料集成第II期第I巻』科学書院,1996年,202頁。

[7]公益財団法人広島市農林水産振興センター主頁 (http://www.haff.city.hiroshima.jp/suisansc/kaki_rekisi.html 2017.02.13閲覧)

[8]兵庫教育大学大学院連合学校教育学研究科 社会認識教育学専攻 關浩和研究室網頁―学習支援―広島かき (http://hiroseki.sakura.ne.jp/hiroshimakaki.html 2017.02.13閲覧)

附記:原文發表於《筑波大學附屬圖書館所藏三代歌川廣重畫《大日本物產圖會》調查報告論文集》,筑波:筑波大學日本美術史研究室,2017年3月,108-119頁。

螢幕快照 2018-05-02 17.26.54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