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道函館冰輸出之圖》(上段)【圖1】
文 / desolation
日本用冰歷史始於仁德天皇62年(374年)時設置冰室,並有藏冰與賜冰的制度[1]。江戶時代的町人文化,即工商都市文化到達頂點,以獻納品提供給部分特權階級使用為目的的冰,也散見於一般庶民的記錄裡。而冰作為商品出現在日本則從文化2年(1805)開始,俄羅斯與外國船舶帶冰來到日本尋求貿易。日本的明治初期正是飲食文化與醫療的重大轉捩點,因為有冰才能支撐肉食的解禁,以及熱病或衛生等對策。[2]
因此,函館冰的誕生背景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嘉永6年(1853)的「黑船來航」,從美國來的培理艦隊與日本締結日美和親條約,下田與箱館(函館舊稱)開港;安政5年(1858)時簽訂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橫濱開港。雖然外國醫師需要用冰來治療燙傷與熱病,但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大量製冰與輸送的技術,因此一路從波士頓進口天然冰「波士頓冰」,經過半年才抵達橫濱。藉由這個契機,具有先明之明的人們陸續聚集在開港地橫濱,三河(愛知縣中、東部)的中川嘉兵衛(1817-1897)即是其中之一。
嘉兵衛是英國駐日首代外交公使阿禮國(Sir Rutherford Alcock KCB, 1809-1897,於1864離日)的廚師,進而了解外國人的生活與飲食文化。透過職場嘉兵衛認識了美國醫療傳教士赫本(James Curtis Hepburn, 1815-1911,1892離日),即日語拉丁拼音平文式羅馬字的創始者,談及冰的利用有助於醫療衛生與食品保存而很受啟發[3]。文久2年(1861),嘉兵衛最早經營牛乳販賣所,後來福澤諭吉(1835-1901)提倡「現在開始希望大家都喝牛乳與吃牛肉」,他也開始販售牛肉。雖然嘉兵衛在慶應2年(1866)於橫濱元町賣牛肉並設置冰室,但事業並不如他想像中的順利。從諏訪湖、日光、釜石、青森採冰,輸送到橫濱的過程全數以失敗告終。之後他將所有財產帶去北海道,請來美國的製冰技術人員,受到榎本武揚(1836-1908)的支持,從後來成為北海道開拓使的黑田清隆(1840-1900)取得五稜郭7年的採冰專利權。明治2年(1869),借用函館五稜郭的護城河採取天然冰,輸送到東京、橫濱的販售也終於成功了。[4]

嘉兵衛在五陵郭取得的冰以「函館冰」【圖2】命名進而銷售,相較於當時獨占日本市場的波士頓冰,五陵郭冰不但便宜、品質也好,受到橫濱外國醫師等主要顧客的支持,在販賣競爭上勝過波士頓冰。五稜郭的水道在冬季結冰,冰的採伐事業逐漸步上軌道【圖3】,徹底逐退外國產的進口波士頓冰,有段時間成為函館的主要產業[5]。明治10年(1877),函館冰也在東京舉行的第一次國內工商博覽會裡出現,並獲得一等獎。因為獎牌有龍的紋樣,嘉兵衛便把商品改名為「龍紋冰」,受到大眾喜愛而有高度人氣。

《千島國捕海獺之圖》(下段)【圖4】

海獺作為交易品的記録出現在日本中世到近世的史料裡,在北海道的人們很早就知道有海獺的存在。鄂霍次克文化裡在千島群島捕獲的海獺被當作商品,經由庫頁島運送到黑龍江流域,而開始庫頁島到中國路線的毛皮流通[6]。雖然畫面的題名以漢字表記為「海獺」,有時也出現「獵虎」、「獺虎」、「海虎」、「落虎」等表記,但在日語裡都讀作「Racco」。
愛努民族雖從中世以來就有從事海獺皮革的證據,俄羅斯人往鄂霍次克交流圈發展已是17世紀左右了。俄羅斯在此世紀轉換期間征服堪察加半島的過程裡,阿特拉索夫(Vladimir Atlasov, 1661-1711)拯救被原住民俘虜的難民傳兵衛,後來被帶到莫斯科的傳兵衛被認為是俄羅斯首次意識到日本,並與其有所接觸的日本人。[7]
幾乎在同一時期,揭開海獺狩獵序幕的人是在俄羅斯海軍任職的丹麥人白令(Vitus Jonassen Bering, 1681-1741),他於1724年接受彼得大帝一世,目標是經由北極海開發連接中國與印度的貿易航線,組織探險考察隊,進行亞洲大陸是否與北美大陸相連的調查。因為這個考察隊的關係,俄羅斯在北美洲發展成立俄美公司(露米会社,1799-1863),並成為17世紀到19世紀後半世界最大的毛皮供應國。

當時阿留申群島的原住民阿留申人乘坐皮艇(俄語是Байдарка)【圖5】在波濤洶湧的海洋狩獵海獸,陸地的俄羅斯獵人即使在皮艇上也無法有效使用魚叉。因此,俄羅斯人只好雇用阿留申獵人,強迫他們狩獵海獺和收集毛皮。[8]
安政2年(1855)締結日俄和親下田條約,與黑田清隆深交的駐俄特命全權大使榎本武揚在明治8年(1875)與俄全權外交官簽署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條約締結的理由之一,根據海獸盜獵者斯諾(Henry James Snow, 1848-?)的『千島列島明記』指出,這時期在得撫島群棲的海獺捕獲數已降到年間1500頭以下,俄羅斯可能認為在那裡已失去魅力。[9]
千島群島的海獺狩獵因為英美的盜獵盛行,俄羅斯的壟斷局勢逐漸崩潰,在另一方面,明治6年(1873)時開拓使雇用當地人使海獺狩獵成為國營事業。此外,明治28年(1895)也制定新的「海獺海狗獵法」(猟虎膃肭獣猟法)。[10]
[1] 田口哲也『氷の文化史:人と氷とのふれあいの歴史』冷凍食品新聞社,1994年,121-122頁。
[2] 猪上徳雄「日本の氷業開始と牛肉保存に貢献した函館氷」『函館短期大学紀要』34,2008年,43頁。
[3] 伊津野忠男著、農林統計協会編「日本食文化史講-3-食肉・製氷事業の先覚者 中川嘉兵衛」『農林統計調査』35(3),1985.03,52頁。
[4] 氷と暮らしの物語〈第一回〉中川嘉兵衛と氷業のはじまり網頁(https://www.nichirei.co.jp/koras/category/ice_history/001.html 2017.02.09閲覧)
[5] 五稜郭タワー公式網頁 五稜郭の歴史
(http://www.goryokaku-tower.co.jp/html/goryokaku/goryokaku.html 2017.02.09閲覧)
[6] 関口明「中世日本の北方社会とラッコ皮交易:アイヌ民族との関わりで(改訂版)」『北海道大学総合博物館研究報告』第六卷,2013年,47頁。
[7] 佐々木史郎「書評 森永貴子著『ロシアの拡大と毛皮交易16~19世紀シベリア・北太平洋の商人世界』」『北方人文研究』第二卷,2009年,101頁。
[8] 宮崎正勝、河賀健太郎、横谷留美「『共生の時代』への教訓―ラッコの海はこうして消滅した―」『環境教育研究』第4卷第2號,2001年,124頁。
[9] 宮崎正勝「オホーツク交流圏の史的形成過程:ロシアの進出後のオホーツク交流圏と日本」『へき地教育研究』第57號,2002年,166-167頁。
[10] 「箱館から近代都市函館へ」『函館市史』通説編第二卷第四編、函館市、1980年,1176-1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