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與明治的新舊交替:三代歌川廣重的《大日本物產圖會》(下篇)

十四表 畫面狀況圖
【圖 1】十四表 畫面狀況圖 (上段),《摘採木棉圖》

《摘採木棉圖》(上段)【圖1】

文 / desolation

所謂河內木棉是指江戶時代開始至明治時代,在河內地域(大阪府東部)種植的棉花經過手工編織而成的棉線。畫面的前景描繪室內,遠景則呈現室外作業。室內兩名女性使用軋花轆轤【圖2】,取出曬乾棉絨的種子,在戶外另有五名女性從棉花樹上採棉放入棉籠,由一名老婦與孩童搬到室內。外面的風景雖然張掛著雪吊,但畫面裡的摘棉季節似乎是九月。

從畫題來看,四月播種、五月幼苗長至四寸、六月形成花苞、七月棉樹開花、八月逐漸形成桃子般的蒴果、九月果實裂開的階段是木棉的生長過程。

02 丹波修治著、溝口月耕_『教草』第九帖
【圖 2】丹波修治著、溝口月耕畫『教草』第九帖

記載江戶時代木棉栽培狀況的書籍是大藏永常(1768-?)的農作書《綿圃要務》,其中有關棉作技術,說明主要在畿內與中國地域(鳥取、島根、岡山、廣島、山口等縣)的栽種情況,在河內地域的棉花栽培與生產的繁盛也留有一些記錄。例如正保2年(1645)發行的《毛吹草》指出河內特產為「久寶寺木棉」。另透過貝原益軒(1630-1714)在元祿2年(1689)所寫的旅遊札記《南遊紀行》裡,提到「河內種植大量棉花,特別是在東部山腳,那裡出產的棉所織成的山根木棉在京都受到好評」。[1]

十四表 畫面狀況圖
【圖 3】十四表 畫面狀況圖 (下段),《河內木棉織機圖》

《河內木棉織機圖》(下段)【圖3】

畫面描繪木棉紡織與木棉買賣的樣子,室內有三名女性正在編織,棉批發商的正面則有男性們銷售完成的棉布。在戶外左邊帶著紡車【圖3】前來的少女,以及與木棉買賣生產有關的人們也陸續登場。這裡棉商的店名是大倉孫兵衛的「萬屋」,是專門販賣錦繪、時事插圖繪本的商店。在作品右下的女性構圖,與『河內名所圖會後篇中』裡描繪高安郡名產高安木棉的插圖相似,三代廣重有可能參考過這張圖。【圖4】

03 秋里籬_著、丹羽桃__『河_名所__ 後篇中』第八帖
【圖 4】秋里籬嶌著、丹羽桃溪畫『河內名所圖會 後篇中』卷之五第六帖

編織木棉的過程如下:首先採棉稱重,接著打棉,用軋花機處理摘下曬乾的棉絨,取出棉種,然後打棉,紡紗,將紗線轉移到紗架,最後用稱為「下機」的織機編成經紗。室內的女性手持稱為「筬」的道具,用織機編為紗線。[2]

在河內國種植棉花密度最高的地方是大阪生駒山脈南部的山麓,雖然河內木棉的主要產品是厚實的「白木棉」,江戶中期開始編有多種「河內紋」的「條紋木棉」,生產「素色藍染木棉」、「印染木棉」、「筒描染木棉」,以各種獨具創意的紋樣作為特徵。

明治政府原本以國內棉花為原料,從迅速實現工業革命的英國引進棉紡紗機和工廠生產模式,為了因應新的生產作業,在自江戶時代以來作為棉產中心的大阪、愛知、與廣島等地設立官營工場。但由於日本的國內棉花纖維短,無法適用於英國進口的機器,進入明治時代的傳統「本國棉業」也因此出現了轉捩點。[3]

 [1] 影山陽子「地域連携企画第3弾 もめん博物館 in 平野」『関西大学なにわ・大阪文化遺産学研究センター Occasional Paper』第6號,2008年,44頁。

[2]八尾市立歴史民俗資料館河内木綿の部屋主頁

(http://www17.plala.or.jp/yaorekimin/10frame1.html 2017.02.05閲覧)

[3]神立春樹「明治後期における織物業の発展と力織機 生産の成立一その産業編成上の意義」『岡山大学経済学会雑誌』23(3),1991年,71-93頁。

螢幕快照 2018-05-02 17.26.54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