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風景都在畫什麼?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中期篇

張圖一
【圖 1】 威廉‧霍曼‧亨特,《我們英格蘭的海岸》,1852。油畫,76×122公分,倫敦、泰德英國館。

文 / 張琳

繼本系列〈中〉篇,特補充英國「拉斐爾前派」(The Pre-Raphaelites)。這群年輕畫家認同評論家羅斯金(John Ruskin)之理念,以大自然為師,細膩觀察植物肌理、土石紋路、光影變化,態度竭誠恭敬,頗具宗教、道德情懷。三位核心成員中,米萊(J. E. Millais)和亨特(W. H. Hunt )皆有許多風景繪畫傳世。亨特於1852年完成《我們英格蘭的海岸》【圖1】,鉅細靡遺得畫出嶙峋的海崖、綿延的植被和斜照的陽光。每組羊群各自使用不同的視角切入,有的是俯瞰、有的是平視、有的則是遠觀。這樣的方式並非雜亂無章,而是追求真人肉眼觀看一片風景時,視線本來就會上下游移的真實情況。這份虔敬忠實,並不為所有人理解、甚至被視為鑿刻,但畫家終生一本初衷,致力以筆尖油料將身邊的自然「轉載」於畫布之上。

張圖二
【圖 2】 艾密利‧波納爾,《阿尼耶赫的鐵橋》,1887。油畫,49.5x 54.2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

這份視覺饗宴也在1855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吸引了法國藝術家的目光。甚至有學者認為拉斐爾前派的前衛程度不輸給印象派畫家。[1]印象派的城鄉風景,在前一篇已談過,現在接續來談「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裡的風景。誠如其名,「後」印象派在時間上晚於印象派,但並非單一特定之學派,多泛指同時期活躍之藝術家。由於印象派的啟發,後印象派的藝術家亦走入戶外,欣賞河岸街景【圖2】、甚至一棵樹【圖3】;或許,後印象派作品令人眼睛一亮的,不是主題,而是其視覺性:具輪廓線、塗色筆觸明顯、色彩呈區塊分布[2];以及同時兼顧構圖張力與用色鮮明。[3]如此深具視覺特色,那麼其人物景色無論宏偉或日常,反而是次要,本文若硬要談後印象派畫了甚麼風景,倒顯得侷促了。的確,波納爾(Emile Bernard)的作品【圖2】令人想起莫內畫的鐵路橋、以及堪為工業化之代表的鐵橋;但這晚輩的版本顏色更加明艷,無論是橋墩光影對比之大、或是岸上鮮橘、翠綠的色塊,以及兩個漆黑、毫無深淺差異的人形剪影,都增進了畫面的平面性和視覺性。

張圖三
【圖 3】 文生‧梵谷,《杏花》,1890年。油畫,73.5 x92公分,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綜觀後印象派名家甚多,並廣獲大眾喜愛,例如梵谷(Vincent van Gogh)。梵谷一生與經濟和精神困境掙扎,每幅畫都像是苦鬥歷程結出的汗水鹽花,令人尊敬。他早年在巴黎奮鬥卻不見成功,寫信告訴弟弟西奧,欲前往法國南部追尋陽光、並以為那裡可能與日本的天氣類似,以滿足他受到浮世繪版畫影響的審美觀。在南法,他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並在得知弟媳懷孕後,著手繪製《杏花》【圖3】做為小寶寶的賀禮。《杏花》那清晰曝露的花朵、以及扭轉數回的枝枒,無一不是他對浮世繪風格的致意,又以近乎單一的藍色襯托,讓人以為這是張精美的壁紙,頗具獨特的平面感。筆者以為,進入十九世紀尾聲,少見學界討論「風景畫」(或是任何單一畫類,如肖像、靜物等)有甚麼新發展,而是繪畫這項藝術本身來到了甚麼新視野,如何廣納諸多題材於一幅、彌平了各種畫類的界線。

張圖四
【圖 4】 德穆思,《新教堂的焚香》,1921年。油畫,66×51.1公分,舊金山、笛洋美術館。

或許新大陸美國仍可觀察到風景畫的分野。一九二零年代繁華如彼,城市新建和擴張,汽車、鋼鐵工廠林立,德穆思(Charles Demuth) 的《新教堂的焚香》【圖4】,以煙囪取代祭壇、以工廠排氣代表燒香。這樣簡潔俐落的畫面,只有冷峻的色調和幾何形狀,讓人讀不清這是對機械時代的褒還是貶?之後,「精確主義」(Precisionism)一詞誕生,專門用來形容這類畫作中的明晰、線條俐落的感覺。[4]當然,有工業發展,則一定有擁抱鄉土的聲音。作為美國新寫實主義(The New Realism)及鄉土藝術(Regionalism)重要代表人物的魏斯(Andrew Wyeth),以其身邊人物、景物為主,刻劃出一系列頗具生命力、寫實風格強烈的鄉土、人物繪畫。說到美國鄉土藝術,則不得不提伍德(Grant Wood)。他的《美式哥德》【圖5】充滿複雜的文化指涉。首先,畫名來自美國鄉間常見的建築風格——「哥德復興」(Gothic Revival):指兩層樓以上、有尖頂,並在尖頂處開窗的木造房屋。藝術家用這樣的房屋當背景,畫了一對父女。父親手持乾草叉,象徵務農的辛勞;乾草叉的造型同時呼應背景的窗子、和父親胸口由襯衫、吊帶褲構成的紋理。未嫁的女兒雖然布衣,但仍別了胸針,領口也相當整齊,象徵端莊、勤奮、自持。在1929經濟大蕭條後,很多人以為這幅畫是一種回鄉的召喚和傳統價值的復興,但也有人以為該畫是對鄉下人的詼諧描繪。無論何種解讀,也再次證明了城、鄉文化互相影響的情形,以及城、鄉風景皆是各自文化的視覺表徵。

張圖五
【圖 5】 格蘭特‧伍德,《美式哥德》,1930年。木板油畫,78×63.5公分 芝加哥美術學院。

然而人類又開發了第三個場域:住宅用郊區(suburbia),使風景圖像庫更加豐富。英國畫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1964年搬到洛杉磯。洛杉磯除了市中心商業區外,周邊的每個區域,都是低密度的住宅郊區,雖貧富有別,但多有獨立房屋和草坪。霍克尼居住的馬里布(Malibu)豪宅區,幾乎戶戶有泳池。加州陽光與自家泳池交織的美好人生,以及泳池展示身體的微妙意涵,啟發畫家一系列的畫作:亮麗明晰的色彩勾勒美宅與湛藍的水光,一切顯得夢幻、享樂、耐人尋味。

總之,如同本系列〈上〉所說,「風景」定義寬廣,是一整個文化系統。而風景畫作為這個系統的視覺符號,更是多采多姿、變化無窮。

[1] Elizabeth Prettejohn, The Art of the Pre-Raphaelites (London: Tate, 2000), pp. 94-8.

[2] 即所謂Cloissonisim,分格設色之意,由法國作家É. Dujardin談論波納爾(Emile Bernard)作品時提出。

[3] 即所謂 Synthetism:形式與色彩兩者並重、折衷的表現方式。

[4] Phaidon出版社合著,《藝術博物館》(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2013年),第360項。

螢幕快照 2018-03-15 11.22.05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