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少千
繪畫與攝影是視覺藝術中最緊扣的鍊環,一如樹和藤的交纏,依存共生,彼此又競逐求勝。十九世紀早期攝影術發明以來,攝影家便常借鏡繪畫的形式手法,增益表現效果。畫家也汲取照片的信實記錄,豐富本身的素材和細節。在影像繁衍傳播日盛的今日,畫家描繪人體的方式,不再像以往學院教育的漫長過程,從臨摹老大師開始練習,循序漸進到人體模特兒素描,還要研習解剖學。如今攝影甚至取代了人體寫生的訓練,成為畫家的參考資源和對話媒介。
照片如字典
從高雄市立美術館「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中,我選擇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92)這位重度使用攝影的英國畫家,淺談藝術家如何和攝影交手,進而拓展圖像的生命力。以人體畫著稱的培根曾說道:「我使用照片,就像使用外語字典一樣」。這句話饒富興味,點出繪畫和攝影好似不同的語言系統。對畫家而言,照片有如陌生的異國語言,需要去學習和翻譯,而非硬生生地套用在繪畫的母語中。

若將培根的看法,對比十九世紀畫家的觀點,可明顯看出作畫方式已然物換星移。猶記得浪漫主義藝術家尤金.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的名言:「大自然只是一本字典,我們從中尋找字意,萃取元素,來構成句子或故事。」這句話指出,彼時西方繪畫的核心課題,始終是如何再現自然和表現個人視野。德拉克洛瓦和培根分別用「字典」來形容自然和照片,表示其廣大龐雜,尚待藝術家的美學化處理。的確,二十世紀至今的畫家,生活在包羅萬象的影像世界中,需解析、消化、反芻影像,再產生繪畫作品。
照片是模特兒
培根的視覺胃口奇好,嗜食攝影圖像。攝影帶給他林林總總的人體指南,健康或疾患,男女老少皆有。他曾提到:「在99%的時間裡,我發現照片比抽象畫或具象畫有趣多了。照片總是縈繞在我腦海裡。」他心儀竇加和畢卡索的人體畫,也走過抽象表現主義蔚為風潮的時代,然而他卻一心藉由鑽研攝影,創造怵目驚心的人體景象。培根稱攝影是他的「模特兒、題材、參考資源、點子發射器」,而且相較於拘謹的真人模特兒,照片能讓他放鬆對待。
他早年便迷上麥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 1830-1904)知名的人體和動物照片,曾親訪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觀賞原版。培根擁有四套1955年出版的人類動作攝影書,並藏有上百張散落的冊頁以便隨筆塗鴉。在1962年之後,他越來越頻繁使用照片當構圖指引,蒐羅各類書報照片和醫學圖鑑,以及委請攝影師拍攝更多的人像,製成工作剪貼簿。培根亦傾心電影,曾援用艾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布紐爾的《黃金年代》、雷奈的《廣島之戀》等片的特寫和場景於畫中。


培根對於麥布里奇的攝影情有獨鍾,反覆運用。譬如,《前彎的人》源自麥布里奇所拍攝的運動員搬舉石頭的照片,他擷取彎腰施力的瞬間,敷上淺桃紅色彩。《藍色的爬行者》取自麥布里奇的動物和孩童爬行構圖。《兩人》這幅同性戀男子激情交歡的畫作,採自摔角選手的肉搏戰。《女子倒水和小兒痲痺者爬行》呈現一奇幻的環狀桿架,歪走著畸形的女人和小孩,而人體和水濺皆取自麥布里奇的攝影。


培根改編照片的手法具有幾項特點:一是照片雖偏重運動員的題材,但強健的人體在畫中蹣跚殘破,面容崩解。二是重新給予人物空間脈絡,如台階、床舖、欄杆,營造出幽閉劇場的氛圍。三是凸顯繪畫媒介的特質:線條的濃淡、筆觸的堆疊、異色的反差等,並展示作畫過程中的隨機和意外。
波希米亞式的生活探險,酒精、毒品、賭博、同性戀次文化,皆籠罩著培根的創作生涯。他自述想畫出衝擊觀者神經的圖像,而他筆下掙扎賤斥的人形,向來引發正反不一的看法。作家John Berger批評他的怪誕人體猶如迪士尼卡通,對於人間痛苦僅默然承受,順從現狀。學者Ernst Van Alphen則認為培根所畫的劫毀人體,瓦解了陽剛男性的刻板印象,挑戰了自我認同的整全概念。儘管培根引起截然不同的回應,他那些恍惚空洞的人物,散發著強烈的痛楚和厭世力道,無不擊中觀者的神經末梢。
攝影之眼
讓我們暫且從現代人體畫的表現,反觀麥布里奇的人體攝影。這位傳奇的英國攝影家發明了即時攝影術,史無前例地紀錄人體動作實像,又蘊含著繪畫的思維和文化意義。
1870年代,麥布里奇在美國加州研發十二台電動快門相機,成功拍攝跑馬動態的分解照片,使攝影能夠照見人眼的盲點,成為強大的視覺偵測工具。在1880年代,麥布里奇從動物延伸到人體研究,執行賓州大學委託計畫,記錄男性的運動姿態和女人小孩的日常生活,藉以促進人體測量學、藝術和生命科學的發展。由此累積共781幅照片,捕捉跑步、跳躍、摔角、擊劍等行為,還包括裸女跳舞、揮手帕、倒水、掃地、穿襪、喝茶、擁吻、體罰幼兒等活動,以及少數的黑人照片。這些作品反映了委託者和攝影家的目的,主要是實證分析人體動作的角度、比例、肌力伸縮,卻不免帶有性別和種族的成見。

麥布里奇的照片構圖和人物安排,並非全然機械反射或即興演出,不少是脫胎自古典藝術中的健美人體。尤其是白人男運動員的矯健體態,媲美歷代英雄,堪為現代體育發展的示範。而裸女畫的傳統亦深植其中,女子在舉手投足、寬衣嬉戲之間,隱約透露著情色誘惑。在操作技術上,麥布里奇拍攝了近兩萬張照片,沖印為氰版藍晒底片,挑選後放大成玻璃正片,再重新拍攝為珂羅版。為了符合美感標準,攝影家進行修圖、裁切、格放的調整。人體動作攝影集出版後,廣受到藝術界的歡迎,美國寫實畫家Thomas Eakins和多位法國學院畫家皆讚譽有加。由此可知人體照片和人體畫的生產和消費,存有臍帶關係。
影像接力
麥布里奇劃時代的攝影鏡頭,拓寬了視覺疆域,卻不時回顧裸體畫的典範。麥布里奇的照片引發培根探測人體的幽微動作,滋養他的感官聯想和記憶,直視禁忌和揭露情慾。培根的詭異畫作取材自攝影的豐富寶藏,他善用有如外語字典和模特兒的照片,多重拆解和轉化攝影的形貌和修辭。於是,畫家詮釋一張張的生動照片,藉以革新人體畫的窠臼,剝除虛妄的表象,變形穿透人體,最終強化繪畫本身的物質性和迷離含義,演繹出飽滿的情感和獨到的風格。
由此,我們發現不同的視覺媒介彼此交替接力,有如樹幹和藤蔓的共存混融。在繪畫和攝影之間,圖像原有的意義和脈絡不斷更迭,流傳著綿長的生命力。
參考書目
- Alphen, Ernst van. Francis Bacon and the Loss of Self. London: Reaktion, 1992.
- Berger, John. “Francis Bacon and Walter Disney.” In About Looking, 118-125. New York; Vintage, 1980.
- Braun, Marta. Eadweard Muybridge. London: Reaktion, 2010.
- Delacroix, Eugène. Journal de Eugène Delacroix. 3 vols. Paris: Plon-Nourrit, 1893-5.
- Harrison, Martin. In Camera: Francis Bacon, Photography, Film and the Practice of Painting.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5.
本文改寫自,曾少千,〈影像接力,慾望流轉〉,《藝術認證》81期 (2018.8),頁12-19。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