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 Goldin公開的私密日記:《性依賴的敘事曲》

這些照片也算是藝術嗎?

首先來看看幾張美國攝影師Nan Goldin(1953-)在1980年左右的攝影作品。

1
【圖 1】 Nan Goldin. The Hug, New York City, 1980. Silver dye bleach print, printed 2008, 58.7 x 39.4 cm.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2
【圖 2】Nan Goldin, Trixie on the Cot, New York City, 1979. Silver dye bleach print, printed 2008, 39.4 x 58.7 cm.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抽菸的人、擁抱……,瀏覽著Nan Goldin的攝影作品,是否讓人納悶,這樣的照片不是誰都會拍嗎?這些常見的攝影主題因為其日常風格,讓觀者不會感到距離或難以捉摸。然而,熟悉感的一體兩面則是,該從何討論這些相片的特別之處?

倘若將不同家庭相簿並置來對照,我們將會驚奇的發現快照的相似性,而這種視覺相似性,源自於約定俗成的拍照習慣:出遊時擺出勝利手勢與地標合影、聚會的正面微笑團體照……即使這些照片與當下情況或情感有所差距,人們還是將照片視為寶貴時刻的記錄與再現。很少快照會以吵架、分離、關係結束等不愉快的回憶為主題,即使這些負面情緒佔據了真實生活的很大部分。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那麼Nan Goldin的攝影特別在哪裡呢?如同大部分的快照,Nan Goldin拍攝的對象是生活周遭的人,但她並不刻意挑選人們光鮮亮麗的一面或隆重的場合,而是將私密的互動一概納入作品集《性依賴的敘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性依賴的敘事曲》是由將近700張35釐米的快照,搭配背景音樂,而構成將近45分鐘的幻燈片作品,最初攝影家在酒館播放跟友人分享,之後在1985年的惠特尼雙年展公開展示,並且出版成冊,成為Nan Goldin的經典代表作。 

一般人習慣在拍攝親友的快照時,拍攝者和被拍攝者通常會經過協商,例如指示攝影師「幫我從某個角度拍照」,以便讓快照呈現既「日常」又「美好的時光」。這種拍攝常規把人、事、時、地儀式性的擷取和孤立,以打造一個圓滿美好的照片世界。然而,【圖3】既無呈現出歡樂的場合,也無反映兩人關係的美好層面;相反的,面向窗外、看不清表情的抽菸男子和眼神若有所思的女子,兩人零互動。女子的眼神望向男子,而男子的眼神望向窗外,畫面的空間與時間感因此被打開了。照片不讚頌生命的重要時刻,而是真實的記錄相處過程的片刻。

4
【圖 3】 Nan Goldin, Nan and Brian in Bed, New York City, 1983. Silver dye bleach print, printed 2006, 39.4 x 58.9 cm.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3
【圖 4】 Nan Goldin, Rise and Monty Kissing, New York City, 1980. Silver dye bleach print, printed 2008, 39.4 x 58.7 cm.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談Nan Goldin的攝影之前,讓我們先從快照(snapshot)這個攝影分類開始說起。第一台柯達相機在1888年問世,相較於早期裝備笨重又需要長時間曝光的相機,柯達相機因為操作簡單和價格親民而立即獲得大眾喜愛,不僅將攝影習慣推向普及,更讓攝影變成一種休閒消遣。伴隨新科技而來的攝影實踐,並不特別講究美學構圖或專業技術,而是著重在俗民、日常的拍攝主題,逐漸在視覺特色和攝影習慣上,形成了「快照」類型。常見的快照主題包括家庭出遊、家族聚會、畢業典禮等這類人生重要時刻的記錄。

從上面的四張照片可以看到,Nan Goldin在拍攝時不刻意要求對方擺出迎合相機的姿態,而【圖4】鏡頭前私密的互動,也暗示了拍攝當下Nan Goldin並無預告或徵得被拍攝者同意。然而,這種拍攝行為的「不介入」,反而代表情感上的「參與」。從評論家Susan Sontag(1933-2004)以來有項關於攝影師和被拍攝者的權力不對等爭議,認為攝影是種將對方客體化的剝削。然而, Nan Goldin身為團體內的一份子,與團體成員共享親密情感,相機不是她展現權力的工具,而是如同攝影師雙眼的延伸,是她體驗和記錄親密關係的重要途徑。

Nan Goldin透過攝影記錄親密關係,並將私人的照片公開展示,這樣突破性的展覽鬆動了公眾認為的私密/公開界線。她的相片可以說是個人日記,打破攝影師與被攝影者的二分關係,也藉由往內紀錄而把紀實攝影的邊界往外推展。當然,Nan Goldin也會拍攝婚禮和慶生場合等重要時刻,但她並不刻意凸顯任何場面的價值或儀式性,而是細微捕捉周遭人物的互動,無差別的記錄生命流動過程的悲歡離合。

除了在攝影史上打開了快照的可能性之外,Nan Goldin的攝影日記也提供觀眾一窺那喧囂年代的窗口。Nan Goldin生於1953年,青少年時期離家後所歸屬的社群,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可以說是社會的邊緣次文化團體,成員包括酗酒、用藥、不同性/別癖好和傾向的人,共同過著不願被主流價值定義以及被傳統拘束的生活。1960年代開始,黑人民權運動、女性主義運動等不同類型的社運,互相吸取經驗和分享資源,挑戰傳統加諸在不同種族及性/別的不公與限制。彼時也正值嬉皮運動高峰,擁抱次文化,或是反文化的人嘗試用藥來挑戰理性至上主義,探索精神的不同可能性,以及顛覆清教徒式的性/別規範。在這種文化氛圍底下,Nan Goldin離開屬於中產階層的原生家庭,和她視為家人,甚至擁有更親密連結的朋友們一起生活,並透過相機捕捉專屬於這個社群的歷史。

從柯達相機發明至今邁入數位攝影時代,從家庭相本到社群網站,即使快照的技術和物質特性不同以往,人們拍照時仍傾向遵守不成文的常規,時常透過展演式的攝影來挑選與塑造「美好回憶」。然而,Nan Goldin近四十年前公開展示的攝影,將私密的情感和互動直接展露在大眾面前,不為了迎合大眾的標準而自我設限,不讓約定俗成的攝影習慣來美化「日常」,即使從今日的眼光看來,Nan Goldin的快照仍十分具有革命性。

參考資料

  1. Zuromskis, Catherine. Snapshot Photography: the Lives of Images. The MIT Press, 2013.
  2. “Nan Goldin: 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Lee Bontecou. MoMA. 2 Oct 2018. https://www.moma.org/calendar/exhibitions/1651?locale=zh.
  3. 何春蕤 . “石牆以前(發言稿).” 4 Nov. 1997. 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 Oct. 2018. http://sex.ncu.edu.tw/jo_article/1997/11/%E7%9F%B3%E7%89%86%E4%BB%A5%E5%89%8D/

玉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