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yi Ho
以山水作品畫寫隱士意象的作法,可上溯至唐代王維(692─761)的《輞川圖》、盧鴻(活躍於7至8世紀間)的《草堂十志圖》,後於五代、北宋如荊浩(活躍於10世紀)、董源(約活躍於930至960間)、魏賢(活躍於10世紀)等畫家間流行並持續發展。[1]至元代,由於士人出仕機會漸少,中晚期更因兵災橫行,士人被迫避禍山林,因而出現了大量寄託林泉之志的山水畫作品。[2]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的《幽亭遠岫圖》即為元代隱居山水的例子之一。

北山堂舊藏的《幽亭遠岫圖》【圖1】,為現知僅存的一件上有陶鉉(活躍於14世紀)款識的作品,見於畫面左上留白處的「至正五年(1345)四月,菊村陶鉉為蕺隱老友作」。關於陶鉉的文獻記載相當稀少,最早可見元人夏文彥(約1312-1370)《圖繪寶鑑》中的一段簡要記載,寫道:「陶鉉,號菊村,金陵人。畫山水師李成。」[3]在陶鉉款識中提到的受畫者蕺隱,指的是宋元之交的隱士王迪簡(活躍於13世紀末)。[4]《圖繪寶鑑》也有一段對王迪簡的簡短紀錄,記其善畫山水。[5]
畫上的另一則文字,「陶菊村,江南人,畫法蒼秀,人品亦高。蕺隱乃王迪簡,字吉庭,有詩集行世,偶寫水仙,得彞齋意。康熙辛巳十月廿七日,江邨士奇。」這段文字為清人藏家高士奇(1644-1703)對畫家與受畫者的介紹。從高士奇的題識可知,王迪簡的詩集至清時仍流傳於世,而王迪簡能以南宋彞齋趙孟堅(1199-1264)的畫法畫水仙。王迪簡現存的水仙作品可見北京故宮的《水仙圖殘卷》,於長幅的手卷中可見以精工細緻的雙鉤墨筆,畫滿幅錯落有致的水仙,並以淡墨染出花葉的陰陽向背,畫法確實能與趙孟堅的水仙畫相比擬。
《幽亭遠岫圖》畫心與裝潢處另外鈐印有多方鑑藏印,由畫心右上的「吳興張氏圖書之記」朱文長方印與左下的「張珩私印」白文方印,以及裝裱右下的「韞輝齋印」白文方印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朱文方印,可知作品在經北山堂進入文物館前亦為民初古書畫鑑藏家張珩(1915-1963)收藏,並載入張氏的《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6]
在生活於宋元之際的文學家戴表元(1244-1310)的《剡源集》中有一篇〈蕺隱記〉,記王迪簡出身儒者世家,雖有經世之才,但重視名節文墨,因此退隱於州城東側鮮為人知的蕺山之南。[7]戴氏自丁丑年(1277)開始,曾三次過訪王迪簡的住處,知其住所前為一片無遮蔽的空闊郊原,由其家中望出,所見草木花鳥與山中雲煙陰晴的變化,皆是王迪簡屏帷几席之間的裝飾玩好,正可以此忘卻喧囂榮辱而安於隱居。[8]《幽亭遠岫圖》的畫面所見要較戴表元記述的王迪簡居所更為清疏簡寂,全以墨筆畫成一幅一河兩岸式的水鄉風光。前景置一為樹竹圍繞的無人涼亭,畫幅左側於中景與遠景處各畫一突出水面的低緩山丘,增添了河景層層後退的層次感。

《幽亭遠岫圖》於題材上屬流行於元代畫家間以描繪隱居處所來反映文人生活與內心世界的「書齋山水」。[9]而不務求鉅細彌遺地畫出特定地景,改以理想的水鄉平野畫寫隱士居所的作法,最早可見於趙孟頫(1254─1322)為錢重鼎(活躍於14世紀初)所繪的《水村圖》(現藏北京故宮),後為吳鎮(1280─1354)的漁隱山水所吸納。[10]《幽亭遠岫圖》的構圖,則令人聯想到稍晚倪瓚(1301─1374)現藏臺北故宮的《容膝齋圖》【圖2】。倪瓚畫上的兩則自題說明了作品由一件未點明畫題的理想山水,轉變為指涉容膝齋主人潘仁仲(活躍於14世紀末)的書齋山水。倪瓚的第一則自題「壬子歲七月五日,雲林生寫」說明倪瓚於1372年畫成這件作品。而第二則自題:
屋角(東,點去)春風多杏花,小齋容膝度年華。金梭躍水池魚戲,彩鳳栖林澗竹斜。斖斖清談霏玉屑,蕭蕭白髮岸烏紗。而今不二韓康價,市上懸壺未足誇。甲寅三月四日,檗軒翁復攜此圖來索謬詩,贈寄仁仲醫師,且錫山予之故鄉也,容膝齋則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將歸故鄉,登斯齋,持卮酒,展斯圖,為仁仲壽,當遂吾志也。雲林子識。
這說明了作品原為檗軒翁所得,於畫成將近兩年後的1374年,檗軒翁請倪瓚再於畫上題詩一首,贈無錫潘仁仲醫師,可知《容膝齋圖》描繪的並非潘仁仲住所的真實景色。學者認為作中可見常於倪瓚晚期作品中出現的枯樹、空亭與平遠水色,反映了倪瓚於元末兵禍間流離避難時的枯寂心境。[11]不過類似的構圖與畫法在陶鉉的《幽亭遠岫圖》中也可以看到,證明類似的構圖於元代中晚期逐漸成為一種隱居山水的流行範式。
[1]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與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頁27─29,31─37。
[2]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與觀眾的歷史》,頁125。
[3] 夏文彥,《圖繪寶鑑》,卷5,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頁622。
[4] 戴表元,《剡源集》,卷4記,載《四部叢刊》集部第1400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局,1922),頁3下─4下。
[5] 夏文彥,《圖繪寶鑑》,卷5,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頁622。
[6] 張珩,《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250。
[7] 戴表元,《剡源集》,卷4記,載《四部叢刊》集部第1400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局,1922),頁3下─4下。
[8] 同上註。
[9] 對「書齋山水」的定義,見何惠鑑:《元代文人畫序說》,《新亞學術集刊中國藝術專號》第4期(1983),頁245。
[10]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與觀眾的歷史》,頁118─120;125─129。
[11]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與觀眾的歷史》,頁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