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英國有什麼樣的風景畫?(上)

〈英國有藝術嗎?(下篇)〉這篇文章中,我曾說過,《藝術的故事》整本書中很可惜地並無說明,透納與康斯塔伯兩位風景畫家打破的「傳統」究竟是什麼?那些「靠描繪鄉村房子、公園或如畫地點等景緻維生的畫家」是哪些人?這些畫長什麼樣子?不值得算入「藝術」嗎?

但在進入內容討論之前,首先有必要指出中文翻譯的問題。在Gombrich的原文中是這麼說的:

The painters, in particular, who had earned their living painting ‘views’ of country houses, parks or picturesque scener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as artists.[1]

這句話在中譯本裡變成:

人們更不會尊奉靠描繪鄉村房子、公園或如畫地點等景緻維生的畫家為藝術家。

看起來似乎沒錯,不是嗎?但其實,country houses譯為「鄉村房子」,parks譯為「公園」是極不妥當的。對不熟悉英國歷史文化脈絡的人,很容易把「鄉村房子」理解成一般的鄉下房舍,把「公園」當作如同我們現在所謂城市綠洲般的小公共休閒空地。

事實上,country houses指的是英國貴族在各郡莊園中的「鄉間別墅」(英文語境中有時會用stately homes這樣的字眼),parks則是環繞著別墅的大片「園林」,這些都是貴族的私有財產

Gombrich的話中其實點出,在透納與康斯塔伯之前,已有畫家以描繪這些貴族鄉間豪宅與園林維生。那麼,為什麼畫家們要做這樣的畫?這些畫家真的不被時人當作「藝術家」嗎?

十七、十八世紀的畫家,通常沒那麼大的「自由」,基本上是受王公貴族委託而作畫。除了記錄自身與家人容貌的肖像畫外,貴族也常常委託畫家描繪自家莊園,這類畫作通常歸類為「地產肖像」(estate portrait)或「房宅肖像」(house portrait)。[2] 只不過這類畫作長久以來懸掛在貴族宅邸內,作為家族歷史見證,也因此在美術館、藝術史書籍等公共論述中少見其身影。然而,這類畫作其實在十八世紀英國風景畫的發展中扮演不可小覷的角色;它一方面見證著貴族莊園地景的變化,一方面也考驗著畫家的構圖選擇: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描繪鄉間別墅及其園林,才能滿足主人的品味?而在滿足主人的品味之餘,畫家又有多大空間能發揮自己的創意?

從以下兩幅畫【圖1】【圖2】,便可一窺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中葉,此類鄉間別墅景觀畫作的重要轉變。

Jan Siberechts (1627-1703), Wollaton Hall and Park, Nottinghamshire
【圖 1】Jan Siberechts (1627-1703), Wollaton Hall and Park, Nottinghamshire, 1697. Oil on canvas, 191.8 x 138.4 cm. ©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George Lambert, Francis Hayman, View of Copped Hall in Essex, from the Park
【圖2】George Lambert, Francis Hayman, View of Copped Hall in Essex, from the Park 1746. Oil on canvas, 91.2 x 121.8 cm. © Tate Britain. CC-BY-NC-ND 3.0 (Unported)

首先,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流行的俯瞰視角,被平視觀點取而代之。先前作為畫面焦點的別墅,退居遠景一角。環繞宅邸的規則式庭園(formal garden),也更換為形狀「自然」的大片草坡與樹林。這些雖然是這兩幅描繪不同莊園的畫作所顯示的差異,但其實預示了十八世紀中葉起大部分英國莊園及其畫作的變化:當時興起的「風景園林」(landscape park)改地造景風潮,使英國貴族莊園搖身一變,彷若田園畫境一般。除了綠草坡地與樹林外,蜿蜒河流與湖泊也是一大重點。【圖2】的對作【圖3】即從另一角度描繪同一間別墅,前景大面積的湖泊與【圖1】別墅門前的圓形噴泉,形成極大對比。

George Lambert, Francis Hayman, View of Copped Hall in Essex, from across the Lake
【圖3】George Lambert, Francis Hayman, View of Copped Hall in Essex, from across the Lake, 1746. Oil on canvas, 91.7 x 121.5 cm. © Tate Britain. CC-BY-NC-ND 3.0 (Unported)

藍伯特(George Lambert, 1700-1765)是誰?雖然像《藝術的故事》這樣簡要的通史沒有提到他,但專門的英國風景畫史絕對不會錯過這位畫家。除了受貴族委託描繪鄉間別墅外,藍伯特也是有名的劇場佈景畫家,悠遊於當時的倫敦藝文圈。他和霍加斯是友人,也是1761年成立的「大英藝術家協會」(Society of Artists of Great Britain)的會員(當時雷諾茲也是會員之一),參與當時藝術家們的共同聯展,更成為協會於1765年更名(Incorporated Society of Artists of Great Britain)後的首任會長。藍伯特同時也是提請成立「皇家藝術學院」的一群藝術家之一,只可惜在1768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成立之前,便已去世。

換言之,和霍加斯一樣,藍伯特屬於有意識、努力建立「英國畫派」的第一代英國本土畫家,沒有道理不將之視為「藝術家」,當時如此,現在亦然。那麼,Gombrich所言「人們更不會尊奉靠描繪鄉間別墅、園林或如畫地點等景緻維生的畫家為藝術家」是說錯了嗎?還是要怎麼樣才好理解呢?

一種解釋方式,是從「風景畫」的概念來看。Gombrich在原文中特別強調了描繪鄉間別墅、園林或如畫風景的「景觀」(‘views’ of country houses, parks or picturesque scenery)這樣的字眼。事實上「景觀」畫作在十八世紀非常流行,此類畫作不只記錄了貴族鄉間別墅與園林,也記錄了各地城鎮景觀、古堡教堂遺跡與新興工廠建築、甚至歐洲人遠赴他洲異地所見聞的自然人文地理景緻。除了現存的油畫作品外,當時更有無數的版畫作品流通。偏偏,在學院的體制下,以圖像講述聖經、古代歷史、神話的「歷史畫」(history painting)被奉為最高級畫種,「風景畫」還居於肖像畫、風俗畫之下。即便就在風景畫範圍內,也要比高低:畫中有著神話或歷史人物的「英雄式風景」(heroic landscape)或有著牧羊人的田園風景(pastoral landscape),才是風景畫的王道,而這樣的古典風景,基本上是建構式的,畫家並不需要到戶外寫生。上述那些必得到戶外特定地點觀察、記錄一地樣貌的「地誌式」(topographical)景觀畫作,在這種體制標準下就被認為是次等的了,即便這類畫作在當時多麽流行普及。換言之,Gombrich的說法,其實是拿「學院」的標準,來看待那些景觀畫家。

雖然藍伯特在世時,英國還沒有皇家藝術學院,但是法國學院(「皇家繪畫雕刻學院」成立於1648年)與其「畫種層級」(hierarchy of genres)以及有關風景畫的論述,確實已經開始影響到了英國藝壇。如此一來,十八世紀下半葉,有著學院雄心的風景畫家,在繪製景觀畫作時,便得要面對這套標準的考驗:如何畫,才能讓描繪眼前所見特定地點的「景觀」畫作,不「淪為」地誌圖,而可以成為「風景」?

有關這一問題,還有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的其他風景畫,就留待續集再談。

[1] 至今有關英國「鄉間別墅」畫作最完整的介紹仍是John Harris, The Artist and the Country House: A History of Country House and Garden View Painting in Britain 1540-1870 (London: Sotheby Parke Bernet, 1979).

[2] E. H.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London; Phaidon, 1995), 16th edition, p. 490.

0001-4

7 comments

  1. 十八世紀英國風景畫與鄉村別墅景觀設計,兩者深深相互影響。當時貴族許多擁有歐陸壯遊的經驗,吸收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以來的美學理念,尤其以Claude Lorrain 和Nicolas Poussin的作品為啟蒙。當時哲學家William Gilpin等人也提出Picturesque、sublime等美學理論,其中"如畫風"一詞認為園林景觀要看起來遵循風景畫的構圖法則,才算的上美。英國人是善於規範的民族。什麼是美麗,什麼是醜陋,其實背後都隱含著一套根深蒂固的觀看法則。

    Liked by 1 person

    1. 的確是的。英國人對「風景」的概念,並非只是畫布上的風景構圖,更包括對土地的規劃與經營,而對土地的規劃與經營,最終是回歸到人的生存感受。換言之,「風景」是對「人與自然」如何共處的深思熟慮。「風景畫」則可說是這個深思熟慮的視覺表述。有趣的是,這個深思熟慮,在當時有一部分是源自於歐陸風景畫所提供的美學觀點,隨後又激發出更多文人哲士的思辨以及美學實踐。

      究竟什麼是「美」?有哪些範疇?各自有什麼特色?等等都是當時藝術理論、美學思辨中的重要課題。光是「風景如畫/如畫風景」(picturesque),從十八世紀初到十八世紀末,就歷經了幾代人士不同的定義。後世西方學界,為了此一課題,也出版了諸多書籍討論。

      在「十八世紀英國有麽樣的風景畫?(中)」篇裡,有稍微提及克勞德(Claude Lorrain)在英國的影響力,有關此以及風景園林,在拙文〈「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藝術學研究》,第25期(2019.12))中有較多的敘述。有興趣者可以進一步參考喔。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