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英國有什麼樣的風景畫?(下)

現今「風景畫」常常令人想到「寫生」;早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到英國各地尋找、描繪如畫風景,也已蔚為風潮。然而,在十八世紀英國有什麼樣的風景畫?(上)篇中提到,學院體制下所推崇的古典風景畫基本上是建構式的,畫家並不需要到戶外寫生。

還有其他畫家也在工作室內建構出風景畫嗎?有的。根茲巴羅(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就是。其實根茲巴羅年輕時也曾畫過地誌式景觀畫,然而他中晚年卻只創作「想像的」風景畫,甚至當有贊主想委託他描繪莊園景觀時,根茲巴羅還回信表明他對地誌景觀畫毫無興趣,請贊主另找像參比(Paul Sandby)這樣的高明。[1]

根茲巴羅這種對地誌景觀畫的鄙視,某方面來說和皇家藝術學院首任院長雷諾茲(Joshua Reynolds, 1723-1792)的觀點相近,然而像《藝術的故事》這樣的西方藝術通史書中往往將兩人視為對比:相較於理性、提倡古典與學院理念的雷諾茲,根茲巴羅則是直覺、獨創個人風格的感性藝術家。雖然平日可說是畫業上的敵手,根茲巴羅去世那年,雷諾茲還是展現了院長的氣度,在1788年的年度公開演講中,讚譽根茲巴羅之名將流芳百世,位居「英國畫派」之首。同時,雷諾茲也「公開」了根茲巴羅的作畫方式:根茲巴羅會從田野間將樹枝、野草、動物等帶回畫室,利用這些物件來幫助構圖,「他甚至在他的桌上以碎石、乾草以及一些鏡子架構起風景模型,然後在畫中將它們放大與改良為岩石、樹木、與水池」。[2]

也因此,根茲巴羅的風景畫,看來有著固定的構圖模式與母題,樹林草地中也總不缺鄉野人物,包括樵夫、酪農女、趕著成群牛羊的牧人、騎馬或駕著貨車的農家子弟、吉普賽人、在茅舍門前的農家婦女與孩童等等。【圖1】換言之,對根茲巴羅而言,風景畫並非觀察、記錄特定景點的樣貌,而是搭建場景,好讓人物能夠置身其中;用根茲巴羅自己的話來說,在風景畫中加入這些人物,就是「製造一點小事來吸引目光,好讓視線重返樹叢時能夠更覺歡愉」。[3]

【圖1】Thomas Gainsborough, The Watering Place
【圖 1】Thomas Gainsborough, The Watering Place, 1777. Oil on canvas, 147.3 x 180.3 cm. ©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為什麼要不斷重複這樣的「人工」構圖呢?在1930年代弗萊(Roger Fry, 1866-1934)這位評論者眼中,根茲巴羅的想像式風景畫不啻是掉入了老套,與他所認為的英國風景畫發展正途相違。同樣地,克拉克(Kenneth Clark, 1903-1983)在他重要的西方風景畫論著《風景入藝》中,也認為根茲巴羅是「自然主義繪畫」(naturalistic painting)發展中的失敗案例。[4] 但自1980年代起,在強調社會史的學者眼中,根茲巴羅這樣的風景構圖與點景人物(顯然都是「鄉野貧民」),形同見證英國農業經濟在圈地政策後的轉型,以及過程中鄉野貧民艱難的處境。換言之,根茲巴羅的想像式風景,成為了涵藏社會意識形態的文本。[5]【圖2】

【圖2】Thomas Gainsborough, Wooded Landscape with Cattle by a Pool
【圖 2】Thomas Gainsborough, Wooded Landscape with Cattle by a Pool, 1782. Oil on canvas, 120.4 x 147.6 cm. © Gainsborough’s House.

事實上,十八世紀後期描繪英國鄉野平民的畫作大增,另一位產量大的畫家就屬莫蘭(George Morland, 1763-1804)了,據估計他繪製了近4000幅油畫與素描。[6] 莫蘭很少接受委託,而慣於將畫作交給經銷商販售,甚至以畫作償還債務;除了油畫,自1780年代末起至他死後數年,他的油畫還被大量製作成複製版畫銷售,顯示他的畫作在當時廣為流行。早先莫蘭也畫了些紳士淑女生活與社交情景,但後來幾乎都以平民、甚至貧民的生活為主題,舉凡鄉下茅舍、磨坊、酒館、馬廄、豬舍、乃至野外挖石工、流浪漢等,成為莫蘭一再描繪的場景。【圖3】雖然莫蘭確實有機會在鄉下看到這些景貌,但是他從不企圖讓畫中場景成為可以被指認的特定地點。換言之,莫蘭的鄉野風景畫,和根茲巴羅的風景畫一樣,是以「類型」的概念在呈現風景,而非強調對地點的觀察與刻畫。或許也因為此,弗萊雖然讚賞莫蘭的技法與用色,卻認為他過於「理想化」與「感傷化」了畫作題材;至於克拉克,則根本略過莫蘭不提。

【圖3】George Morland, The Old Water Mill
【圖 3】George Morland, The Old Water Mill, 1790. Oil on canvas, 100.3 x 124.8 cm. ©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這種以「類型」概念製作風景畫的方式,還可以在盧德布爾格(Philip James de Loutherbourg, 1740-1812)的作品中看到。這位畫家出生於史特拉斯堡,父親是波蘭籍,1767年獲選為法國皇家繪畫雕刻學院院士,曾遊歷歐洲多國,1771年移居倫敦,受演員暨劇院經理蓋利克(David Garrick, 1717-1779)聘雇設計劇場佈景與服裝,深受藝壇讚賞,於1781年成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院士。盧德布爾格曾繪製過多幅「鄉野盜匪」主題畫作【圖4】,在學院中展出多次。熟悉十七世紀風景畫的讀者,可能隨即聯想到拿坡里畫家羅莎(Salvator Rosa, 1615-1673)的同主題畫作,其中畫面構圖、色調以及樹木、岩石的樣態等,都相當接近。這樣的畫作,同樣也不需出自特定地點實景觀察,而是展顯了畫家對於繪畫傳統主題與圖式的熟稔。隨著羅莎在十八世紀英國的知名度提高,加上壯遊的風潮,這類畫作不難受到英國觀者的歡迎。

【圖4】Philip James de Loutherbourg
【圖 4】Philip James de Loutherbourg, Travellers Attacked by Banditti, 1781. Oil on canvas, 67.3 x 105.1 cm. © Tate Britain. CC-BY-NC-ND 3.0 (Unported)

事實上,盧德布爾格的風景畫作題材多樣,諸如海景、戰爭場景、牛群棲息的田野、甚至燒煤工廠、雪崩【圖5】等等,在他的畫筆之下,往往染上了鮮明的戲劇張張力。雖然在今日看來,〈阿爾卑斯山雪崩〉穩當的構圖與細緻的筆觸,未能讓人產生身歷天崩地裂之境的驚險感,不過畫家還是試圖以劇場般的場景,透過自然威力與渺小人類的對比,傳達「崇高」(sublime)的概念。

【圖5】Philip James de Loutherbourg, An Avalanche in the Alps
【圖 5】Philip James de Loutherbourg, An Avalanche in the Alps, 1803. Oil on canvas, 109.9 x 160 cm. © Tate Britain. CC-BY-NC-ND 3.0 (Unported)

十八世紀英國究竟有什麼樣的風景畫?當然不止這三篇短文所講的這些。不過這些案例可以作為索引,指向豐富的風景畫世界。或許有人會質疑:盧德布爾格的畫作,可以算是「英國」風景畫嗎?這樣的問題,就留給讀著考慮了。

[1] 有關根茲巴羅風景畫研究,請參考謝佳娟,〈根茲巴羅風景畫研究的變遷及其意義—— 一個藝術史學史的考察〉,《新史學》,27卷2期,2016年6月,151-235頁。這封著名信件的引文,參見文章第195頁。

[2] Joshua Reynolds, “Discourse XIV,” Discourses on Art, ed. by Robert R. War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250.

[3] 引自The Letters of Thomas Gainsborough, ed. by John Hay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40.

[4] 有關弗萊與克拉克的觀點與影響,請參見〈英國有藝術嗎!(下)〉,漫遊藝術史。

[5] 參見此領域重要著作:John Barrell, The Dark Side of the Landscape: The Rural Poor in English Painting 1730-184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6] John Barrell, The Dark Side of the Landscape, p.89.

0001-4

3 comment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