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預言:侯俊明的《香港罪與罰》(上篇)

文 / 盛鎧

《香港罪與罰》的預言

《香港罪與罰》【圖1】是侯俊明1996年的作品,不是最近2019年的創作。

雖然《香港罪與罰》可能讓人以為是因應現在香港局勢而作,但再次強調,這是1996年侯俊明於97香港回歸之前發表的版畫,而非近期有感於香港時局的創作。可是,其中的情景幾乎可說是精確地描寫了香港的現況而使人心驚,更讓人感到侯俊明預言之神準。

近日正當香港反送中議題的抗議運動風起雲湧之時,侯俊明在他的臉書專頁貼出這件作品。我想侯俊明並非想要藉此展現他的預言準確,而毋寧說他想要藉這件作品聲援香港人,表示自己跟他們站在同一陣線。或許,正是這份同理心,讓他在1996年創作了這套版畫,想要提醒港人將來的必然命運。侯俊明因是來自臺灣的局外人而擁有客觀性,所以能夠做出此種預言。此外,也有侯俊明身為藝術家而有的敏銳度,掌握到核心的結構性因素,知悉香港人無可避免的未來命運,預先將之描繪,以期讓他們有所警覺。

圖片1
【圖 1】侯俊明,《香港罪與罰》,版畫(凸板油印、手工棉紙),195 x 81 公分,1996。圖版來源:<http://www.legendhou.tw/1996crime.html>

《香港罪與罰》的緣起

1996年,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何慶基策劃了一項名為「走出畫廊」的街頭藝術活動,邀請侯俊明到香港進行一個月的創作,其成果就是《香港罪與罰》三張一系列的版畫。作為現代藝術家的侯俊明,不願步隨學院傳統去描繪香港,而企圖呼應活動主題「走出畫廊」,展現香港的政治與社會的狀況。此時正值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夕,侯俊明這套版畫首要關注的,乃是香港於此變局的時代氛圍,並且兼及香港的社會問題。

侯俊明之所以使用版畫作為創作媒材,是他不想跟隨那種過於強調藝術自律性,只重視形式表現的現代美學,而版畫創作常讓人聯想到宣傳性的作品,尤其是木刻版畫。不過,侯俊明版畫作品的特殊之處,在於非寫實的描繪,也不是直接陳述控訴的批判性意見,而有形式上的戲仿(parody)特質,以及內容表達上的反諷,使作品更具深度和獨到的創意。

《香港罪與罰》嘲諷性模仿地獄圖的形式,又融入西方基督教的警語,在每件作品的左右兩側都以紅字印上「警告香港市民―(左側)審判無所不在!!(右側)」的字樣,中間上方寫著「你是罪人」。中央的圖案則是類似地獄圖的圖畫,加上簡要的文字解說,且帶有反諷式的語調。例如第二件寫香港人「只知賺錢,浮淺無根,不知自身歷史,缺少住民意識」,只是「賺錢工具」,因而被罰「任人發落,無自主權,無發言權」,則刻意用比較強烈的語氣,說出他所察覺到的港人心態(只知賺錢),以及他對港人命運的判斷(任人發落)。圖畫則戲仿套用地獄圖的風格,且以誇張戲謔的造型呈現,更強化了反諷性,畫中出現牛頭與馬面的鬼役將人銬上枷鎖的圖像,雖看似詼諧好笑,卻是港人即將面臨受人宰制命運的絕佳象徵。

《香港罪與罰》的反諷用意,是期望點醒香港人不要只知賺錢,要有住民意識,關注香港自身的命運。第二件當中,侯俊明更明白提醒:「注意:在英國之後,中國是你新的宗主國。」(現在看來,這真是極為重要的警語!)

作為出生於臺灣的藝術家,侯俊明是香港的外來者,但他仍嘗試貼近當地社會,以其藝術手法紀錄並描繪香港社會。他除了盡可能客觀地觀察香港,也基於臺灣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他特別有所感的議題,如侯俊明的創作自述提到:

在香港一個月的期間,透過安排訪談當地民眾、到書報資訊的收集,我整理了當時香港人比較關切的幾項政治、社會和文化問題。我雖然是以一個外來藝術家的身分進入香港創作,但在同文同種,以及香港與台灣在某些處境相似的背景因素下,很多的社會情境很容易就觸動我。例如,香港底層社會的「籠民生活」,所謂的家就只是一張床,寒流來襲,許多孤貧的老人因而凍死;因此,我仍然以一貫反諷的手法,來反思在這個時空環境下人民承受苦難的問題。[1]

侯俊明這裡所說的「孤貧老人」例子,就是《香港罪與罰》裡第三件作品,其中文字寫:「你是罪人,體弱多病,老而不死,不事生產,造成他人的負擔。罰:孤伶伶一個人生活。無依無援。死冇人知。」畫面則是在地獄受酷刑虐待的孤獨者,甚至被犬隻撕咬。當然,不論文字抑或圖像都是出於侯俊明所謂的反諷手法,使人反思其中的問題,絕非嘲笑那些無依無援者。這也顯示侯俊明不是只關注香港的政治情勢,亦旁及當地的社會問題,讓《香港罪與罰》對香港的觀察更加廣泛,不僅只有呈現政治議題或中港關係問題而已。

此外,《香港罪與罰》裡的第二件和第三件作品,也有著內在關聯性:若說侯俊明的用意是在警示香港人不要「只知賺錢,缺少住民意識」,變成只是「賺錢工具」,其實亦勸戒港人不要自私自利,只顧個人眼前的一時經濟利益,否則長久下來,不只自主權與發言權將淪喪,整個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冷漠,讓缺乏經濟保障的人,即「無依無援」者,更難立足存活,而終將「死冇人知」。

甚至,從現在的事後角度來看,一旦中國真的成為「新的宗主國」,中資的引入勢將推升香港的物價與房價,讓貧富愈加懸殊,更加使得無依無援者陷入貧無立錐之地。就此而言,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亦有所聯結,並非各自獨立不相干的議題,所以侯俊明一併予以呈現,顯示他對香港的政經結構與可能走向的深刻觀察。

儘管侯俊明在作品中並未明確提到中資問題,其創作用意亦不在於預測香港前途走向,卻確實點出了結構性的問題,並提醒港人不要只想獨善其身,否則政治權益與社會狀況都可能惡化,且相互影響而造成惡性循環。事後來看,《香港罪與罰》確實是對香港人命運的精準預言,儘管當時可能只覺戲謔。

再者,面對中國壓力、社會只重經濟利益以及貧富不均的問題,亦非香港獨有,臺灣也面臨著類似問題,因此侯俊明的《香港罪與罰》,不僅是對香港前途的「預言」,也是關於港台兩地,乃至所有資本主義發達社會的「寓言」,其中的「罪與罰」可謂所有人都須承擔的共業。侯俊明亦曾說:

我以仿照中國民間地獄圖的形式來「審判」香港人,將這些印製的版畫海報在香港的銀行門市、街頭四處張貼。加上1995年中共在臺灣海峽試射飛彈事件,引發兩岸關係緊張,所以,我頭戴枷鎖,親自在香港街頭散發《香港罪與罰》的版畫傳單,某一種層面上也想表達:在強權政治的現實裡,臺灣人也同樣在遭受罪與罰。[2]

換言之,香港之罪與罰同時也是臺灣之罪與罰,像是最近流行的一句話:「今日香港,明日臺灣」。侯俊明所關注的不只是香港,也包括他來自的臺灣,甚至包含所有面對強權政治威脅的區域,以及因資本主義發展帶來各式社會問題的世界。就此而言,《香港罪與罰》一方面既可視為對香港前途的「預言」,同時另一方面也是關於當代社會的深刻「寓言」。這種關注社會問題,卻不侷限於一時一地的特定議題,從而呈現更深刻意涵的創作取向,實乃侯俊明的一貫特色,也是他的作品格外值得探討的原因。

#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

#願榮光歸香港

[1] 侯俊明,《侯俊明的罪與罰》(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頁172。

[2] 侯俊明,《侯俊明的罪與罰》,頁172。0001.jp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