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的藝術史不主打英國藝術?這是捕捉目光的陷阱?專訪撰稿人謝佳娟老師

文 / 編輯部

謝佳娟老師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他也是近期部落格的人氣文章〈遊歷英國鄉間別墅〉的撰稿人,不僅滿足了漫遊者們在疫情期間想出門遠遊的心情,也帶領大家一探鄉間豪宅裡的藝術寶藏。

謝老師陸陸續續漫遊藝術史與大家分享了許多關於英國藝術與收藏的議題,而且每篇文章都會透過二篇以上的連載篇幅,讓漫遊者們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到通史裡鮮少被提及的英國藝術。編輯部也忍不住詢問老師,是什麼讓他踏上研究英國藝術的學術之路──

1
謝佳娟老師與編輯部分享他在《藝術學研究》中所發表關於英國鄉間別墅印刷圖像的文章。黃懷義拍攝於2020年7月。

Q1: 請問老師研究英國藝術的契機是什麼呢?

回顧我的求學階段,大學在台灣大學外文系接觸了英國文學,後來在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的碩士論文則是研究德國作家萊辛的《拉奧孔:詩與畫的界限》。所以在台灣的時期我應該是努力地從文學跨入藝術史研究,真正開始研究英國藝術是到了牛津大學接觸到「收藏與展示」的研究領域以後。

我覺得英國藝術和歐陸的關係是很有趣的。首先是每次談到英國藝術,好像就是從霍加斯當起點,因為他是第一個擁有「國際」名聲的「英國本土」藝術家;再加上牛津大學自從有藝術史學科以來,主打的研究領域也都不是英國藝術史,教授們大多關注歐陸藝術的發展,英國藝術反而相對邊緣。他們之間的關係讓我感到好奇,我覺得英國藝術的成立與發展跟歐陸不會是隔絕的狀態,所以開始探討英國藝術跟歐陸藝術的關係是什麼?它怎麼去吸收、消化歐陸來的各式各樣的影響呢?我這樣看待英國藝術的方式,跟英國籍藝術史學者可能有點不一樣,畢竟面對本國藝術史多少會強調自己的獨特性。

另外,我會研究英國藝術其實還有另一個可能因素。或許是我穿鑿附會,但我覺得台灣作為一個島國跟中國大陸的關係,就像英國跟歐陸的種種關係,我可能隱隱約約想要找一種類比吧。

Q2: 除了英國藝術與收藏展示,老師也很關心印刷文化的發展,之後有機會跟漫遊者們介紹相關的內容嗎?

其實我有夾在英國藝術的文章裡面談到喔!剛才提到我找到了研究方向,不過要解決那些問題還需要切入點。我的切入點就是一直以來關注的「書寫」;透過當時的藝術相關出版品,探討到底他們怎麼引入歐陸的繪畫?又怎麼談論歐陸的繪畫?所以是從出版來看藝術的概念,或者說藝術知識的建立與傳播。那些藝術出版品裡自然有文字,談論當時的藝術理論、評論與鑑賞的觀念,另一方面也會有複製版畫的圖像,這麼一來就跟印刷文化產生關聯。

另外,我看待「英國藝術」的時候,思考的不只有「英國籍藝術家的創作」,而是「英國那塊土地上的藝術品」。那些藝術品可能是從外國來的,而藝術品如果要讓更多人看到,這就牽扯到收藏與展示。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藝術出版其實也是一種展示的方法,藝術知識的建立也與它有關。如果沒有了這些過程,書寫者也不可能去對這些作品發表意見;因此收藏展示還有印刷出版,對我來說其實是環環相扣的。

2
Francis Chesham after Paul Sandby, Burleigh the Seat of the Earl of Exeter, 1780. From The Virtuosi’s Museum (London: George Kearsley, 1778-1781), plate 91.

Q3: 聽起來比起「藝術品怎麼被創作」,老師的研究議題更偏向「藝術怎麼被接受」。為什麼會特別關心這個面向呢?

之前發表的文章〈英國有藝術嗎?〉中,我跟大家一起閱讀了著名的藝術史入門書籍《藝術的故事》,思考英國藝術在通史中的角色。這邊我得要談到藝術史觀的問題。

如果要說藝術史是什麼?貢布里希在書裡寫到「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所以對他來說「藝術史等於藝術家的歷史」,可是對我而言「藝術史是藝術世界的歷史」。儘管「藝術世界/artworld/art worlds」這個觀念是由當代學者在藝術哲學與社會學領域提出,可是它也成為一個通用的概念,被藝術史學者運用在過往藝術的研究。那「藝術世界」裡有什麼呢?它是立體多面的,不只有藝術家跟藝術品,也有協助藝術家創作藝術品的所有人員,也包含各種的機構與體制,像是美術館、法律、教育、政治、經濟與商業的面向,還有非常重要的--位於接收端的觀眾。

藝術史不斷地在豐富,當然針對藝術家的研究是其中很重要的面向,不過每個研究者對於藝術有自己的看法跟史觀,進而選擇不同的關注面向,而這一切加總起來,都讓藝術史的討論維度更加多元了。

Q4: 藝術世界的史觀,讓老師在從事學術研究的觀點特別關心傳播過程與接收端。那老師在寫漫遊藝術史文章的時候也會特別想到漫遊者們嗎?

講到推廣,我覺得觀眾取向是很重要。如果是和人碰面聊天的時候,我會想先從對話中瞭解他的興趣與看法,有機緣再慢慢帶入相關的話題。但如果是在這裡發表文章的話,漫遊者跟我還是有一段距離,你們是我「想像的觀眾」,我只好盡量想一些有趣的切入點,像是設陷阱一樣的吸引大家點進去看(笑)。

除了引起漫遊者的興趣,我也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文章,提供大家一些看待藝術的新視角。我覺得藝術史文章除了分享一些資訊,還有「這幅畫怎麼看、看哪裡、有什麼意義」,也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面向;像是「為什麼藝術會是這樣的?」、「藝術史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那些背後的因素、演變的過程以及各種力量怎麼互相影響。這些議題也是我覺得中文讀者的閱覽經驗裡可能比較少接觸的,我想我若能提供大家相關的內容,可能也比較有意義。

舉〈遊歷英國鄉間別墅〉來講,文中提到英國的鄉間別墅有收藏很多作品;原先不知道的人得到了這個資訊以後,未來他去英國旅行又多了一種去處。但我也希望藉此讓大家多一個看待藝術的新角度,發現原來藝術不只是發生在我們熟悉的地方,然後思考藝術在不一樣的場域中有什麼特別的影響力,藝術如何和不同時空下人們的生活產生關聯,而這又如何積累成一種文化形態。

3
The Landscape Room, Holkham Hall. 圖片來源:https://www.holkham.co.uk/visiting/the-hall/the-landscape-room

Q5: 原來每篇文章除了是研究成果,背後還有那麼多的考量。感謝老師對於藝術史知識科普的用心,但也想問老師有因此擔心的地方嗎?

我想強調的是,一篇好的藝術史科普文章,背後支撐的是深刻的研究。以我個人來講,如果不是做過這些研究,我寫不出這些文章,我也不敢寫這樣的文章。我期待的是透過這些平易近人的科普平台,吸引大家把目光再投向研究工作上;希望不會因為科普的興盛,反而將知識的學術性與有趣之處完全切斷了,對我來講這樣好像沒有達到科普的初衷。特別是科普好像都強調淺顯易懂又有趣,我很怕大家對人文學科的印象也就停留在這裡。

尤其大家在接觸藝術的經驗中,通常是直觀地去體驗作品給你的各種感受,這也是藝術重要的特色。可是藝術史作為人文研究領域,其實是把人跟作品的距離拉開來的;也就是說,我作為藝術史的研究者與學習者,需要保持一個距離才會有某種客觀性。我覺得藝術科普所要推廣的就是,那個透過客觀性所拉開的大空間裡所觀照到的藝術議題,並且讓更多的人能夠進來瞭解。

只是這需要讀者的意願,如果你也願意跟藝術作品保持客觀的距離,那藝術史的推廣才算是達成了。如果不願意拉開的話,藝術就變成是直觀地各說各話,每個人就講自己喜歡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強調對藝術史知識科普的擔心。

Q6: 老師對於藝術史推廣的熱忱,我想從您就讀碩班時創辦《議藝份子》這份作為藝術史學生彼此交流研究成果的刊物時就開始了,現在擔任教授也從事藝術史知識的教學工作。想問老師踏上學術之路的關鍵是甚麼呢?如果不當教授的話,你覺得自己會從事什麼職業呢?

當年碩班畢業後,我沒有馬上出國讀書;這段時間內我先在出版社當編輯,後來擔任林曼麗老師的研究助理,協助蒐羅與整理各國的文化政策。這兩個工作經驗讓我更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喜歡靜下來分析材料;而工作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讓我更清楚知道我想要繼續念博士。

現在的我來回答這個「其他職涯可能性」的話,我想可能是跟美術館相關的工作吧。這很有趣,因為我當初碩士畢業的時候沒有想過要去美術館工作,甚至是我在念博士或者回國的時候,我都沒有想過這個可能。反倒是到了現在,我覺得自己好像比較有「能力」在美術館工作了。我指的能力有點奇妙,那不是實務能力,而是因為現在的我對於藝術跟美術館有一些想法了。另外我一直以來都對出版很有興趣,有關藝術出版企劃的工作,可能也可以試試吧。

其實我想像的這兩項實務工作都跟我的研究路徑相關,就是收藏展示與美術館工作,還有印刷文化研究跟出版工作。我想我會是繞了一個路,先從知識性的道路去理解所謂藝術出版的脈絡是什麼,爬梳了所謂美術館的脈絡是什麼。實務工作當然另有挑戰,但我覺得對這些議題有點掌握之後,自己比較可以想像從事這些工作的意義。

e8ac9de59c96e4b880
Tate Britain主要入口。謝佳娟拍攝於2018年7月。

備註

謝佳娟老師於2002年至2008年間赴牛津大學攻讀藝術史博士學位,師資陣容遞嬗至今已大不相同。

【謝佳娟老師撰寫的系列文章】

1. 當Cartoon不是卡通

2. 邁向全球化國際藝術中心之路:泰德美術館收藏展示簡史 上篇下篇

3. 英國有藝術嗎! 上篇下篇

4. 十八世紀英國有什麼樣的風景畫? 上篇中篇下篇

5.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上篇下篇

000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