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我家園─上篇:田園城市》

文 / 張琳

筆者前兩篇文章談到了「地誌景觀圖」(topographic views)的種種風貌,其中一種,記錄著貴族的房屋和土地。那麼,尋常百姓的家園,能獲得怎樣的視覺再現(visual representation)呢?本文分上下兩篇,討論英國二十世紀初「田園城市」(Garden City)的風景畫[1]、和二戰期間、之後,藝術家描繪自家寓所的作品;最後觀察「中產階級居住場景加入風景圖像的大家庭」這個現象,對藝術史的意義又是什麼?

首先介紹田園城市風景畫。自工業化之後,轉入都市工作的農業人口和外來移民(愛爾蘭人為主)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超過半世紀之後,才出現較有系統的解決方案。其中最著名者,是霍華德(Sir 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提出的「田園城市」,將經濟命脈從工廠改回農業,並將農用建設蓋在城市外圍,環繞市中心的民宅。1903年,此方案於倫敦北部的「列奇沃斯」(Letchworth)興建,得名「列奇沃斯田園城市」(Letchworth Garden City),今日距倫敦車程約火車40分鐘。田園城市預期人口五萬人,並以收入不豐的工人、白領職員、工匠為主,所以城市官方特別推廣一種只要150英鎊─相當於這些人一年的收入─就能蓋成的小房子,稱為「150英鎊小屋」(“₤150 cottage”;cottage原指農舍、茅屋)。1905年夏天,還為此舉辦一場大展兼比賽,有兩萬人來參觀。首獎得主【圖1】的外型非常簡單,立面僅有一門、四窗、兩煙囪、一屋頂。評語說道,得獎原因是設有壁爐、冬日室內不再冰冷,又有煙囪可排廢氣;而缺點則是煙囪太靠外牆、二樓主臥的窗戶位置過低。這些評語,透露出田園城市的居住氛圍,乃力求經濟實惠、樸實無華。

【圖 1】攝影者不詳,《第14號獨棟小屋》 (Detached Cottage, No. 14),約1905-07年。黑白攝影明信片,尺寸不詳。Garden City Collection (http://www.gardencitycollection.com/home

有趣的是,獨自一棟時,尖頂小屋看起來質樸簡單,但群聚之後,卻可供畫家營造溫馨宜居的景象。配合1905年大展,畫家丁恩(Frank Dean, 1865-1947)受委任繪製明信片【圖2】。圖2描繪為此展而新闢的「大展路」(Exhibition Road;今名為Nevells Road),沿途坐落著參賽的小屋。畫面右邊是翠綠的草地,遠方是墨綠的山丘。而屋子本身則呈紅、黃色系,例如棕紅色的屋瓦,以及粉紅、米黃的牆面。紅、黃、綠的色調,讓這條新闢的道路,連同新興設計的尖頂小屋,看起來嶄新亮麗,比起單一小屋的獨照【圖1】,更能顯出一整個環境的舒適宜居。

【圖 2】丁恩,《田園城市,便宜小屋,大展路》(Garden City. Cheap Cottages. Exhibition Road),約1905年。水彩畫製成明信片,尺寸不詳。Garden City Collection。

的確,一棟棟的尖頂小屋,似乎也由此大展開始,成為了田園城市的註冊商標。兩年後,當地再一次舉辦同類型展覽,而展覽手冊的封面,又畫出了尖頂小屋【圖3】。畫面中,這些小屋被大自然所包圍,坐落於蜿蜒小徑和起伏山丘之中。尤其新建城市裡多半有新栽樹苗【如圖2】,但在圖3中,沒有樹苗,而是比房子還高的大樹,似乎傳達樹齡已高,早就生長於此。而畫中女孩面帶笑意,手上花朵新鮮凌亂,彷彿就在路邊摘下一般。這些地勢、樹木和鮮花,暗示了這些尖頂小屋地處田園之境,充滿著自然野趣。

【圖 3】C. Foxley, Urban Cottages and Rural Homesteads Exhibition手冊封面,約1907年。版畫,原尺寸不詳,手冊圖片16×17.18公分。來源: 筆者收藏。

圖2和圖3,透過尖頂小屋,呈現出官方提倡的家園風情,而當地人又是如何再現自己的家園呢?認同霍華德理念而遷入田園城市的瑞克利夫(William Ratcliffe, 1870-1955),可供參考。[2]瑞克利夫早年也接受田園城市官方委任,繪製商用明信片;本文則鎖定他轉以藝術創作維生後,自主描繪的當地風景,像是畫出好友工作坊的圖4(未完成作品)。這位友人名叫帕克(Stanley Parker,生卒年不詳),擅長木工。帕克的兄弟,則是有名的建築師,負責規劃田園城市的街廓。帕克於住家(畫面左邊有黑色管子者)外搭建工作坊,並可由居家的側門出入工作坊,十分方便,如同畫面左邊尚未上色的人影(為帕克的二女兒)。而畫面右方的女孩,則是她那年十六歲的姊姊。姊妹倆在自家周圍穿梭,且身旁花木扶疏,呈現出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的確,此圖繪於1923年,距離田園城市開工,已有二十年之久;那有著尖頂小屋的家園,已不再需要從街坊遠觀【圖2,3】,而是處處皆可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圖 4】瑞克利夫,《史坦利.帕克的工作坊》(Stanley Parker’s Workshop),約1923年。水彩、油畫、鉛筆,38.4×51.2公分。North Hertfordshire Museum。

時至二戰,瑞克利夫經濟拮据,只好搬到城市東北的新開發區Baldock,租了一個小閣樓。閣樓裡只有一個高掛的小窗,從小窗望去,有一座後院【圖5】。這塊未上色的後院委身於木條隔板與磚牆之內,又被樹冠和尖屋頂包圍,看起來狹小窘迫,似乎也反映了戰時人心的抑鬱。不論這個後院代表未受戰火波及的一方淨土,還是百業蕭條下被遺忘的一座孤島,關於自家後院的視覺再現,此圖不是戰時的唯一,且容下集再續。

【圖 5】瑞克利夫,《波達屋頂一景》(Rooftop View, Baldock),1930年代。水彩、墨水,50.8×75.8公分。North Hertfordshire Museum。

[1] 張琳,〈從「萬能鑰匙」到「永久居住」:田園城市早期的圖像和形象 (1898-1909)〉《興大人文學報》64期(2020),頁27-65。本文第二、三、四段之圖1,2,3的描述,改寫自該文第50, 51, 52, 54頁。

[2] 張琳,〈「一個簡單生活的地方」:瑞克利夫(William Ratcliffe, 1870-1955)筆下的田園城市〉《藝術評論》38期(2020),頁1-43。本文第五、六段中圖4,5的描述,改寫自該文第25, 34, 35頁。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