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文物館「和魂漢才:近世日本漢學家墨蹟文物特展」搶先看!專訪籌備處主任馬孟晶老師

文 / 編輯部

馬孟晶老師目前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歷史研究所,同時也擔任清大文物館籌備處主任。去年馬老師為部落格撰文〈曾是「書畫巢窟」,也擁有全臺首座冷氣歐化劇場: 回望新竹近代美術〉,此篇是由《融匯與傳承:清領到日治時期新竹美術史》之〈導論〉改寫而成。本次專訪很榮幸邀請到馬老師與我們分享新竹地方美術史的研究概況,與此書的亮點特色。

另外,馬老師本身的研究領域為明清版畫與出版文化,由於機會難得,我們也請老師分享投入版畫研究的契機與心得。清大文物館籌備處成立以來推出多檔精彩展覽,浮世繪系列展更是受到民眾的熱烈捧場。4月23日即將有「和魂漢才:近世日本漢學家墨蹟文物特展」推出,編輯部迫不及待請老師不藏私介紹,希望藉由文章讓讀者們有機會搶先看!

馬孟晶與清大文物館籌備處剛下檔的「清華青花―非典型青花特展」主視覺合影。

Q1 老師投入明清版畫與出版文化研究的契機與兩者相關性?

我在中學時代曾經先後立過兩個志願,分別是圖書館員與編輯,都跟書籍有關。中國傳統版畫多是附於書籍而作,單幅作品的保存與研究較少,所以版畫研究還是跟我的初心相關,只是從流通管理與規劃製作轉到研究的角色。後來念藝術史所,恰好古原宏伸教授到台大客座,開了門「中日敘事畫研究」,我期末選擇了版畫的題目,從此開啟對於版畫研究的興趣。古原教授去年剛去世,我很感激他的啟蒙,引領我進入這個領域。後來又因石守謙教授引導與指導,論文研究晚明南京版畫與城市文化的關係,與文化史交會,益發堅定。

比起現在,當時版畫研究可說是很冷門。古原教授都曾私下問我:「版畫圖像那麼多重複,不會覺得無聊嗎?」我很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相較於當時更多人投入的文人書畫,我確實對於大量生產與商業性傳佈的版畫更加著迷,藝術性和精緻與否並非必要條件,反而更想去探索怎樣的社會文化環境與觀眾需求會催生某類的版畫,流通之後又會對圖像或知識傳播造成怎樣的影響。晚明是書籍出版數量大增的時期,市場競爭促進創意生發,改變的幅度與速度都大,所以格外引人。

從這點來看,版畫研究與出版文化只有一線之隔,主要僅是強調圖像與否的區別。但近年學界對於知識傳播媒介的關注漸多,出版文化已經成為跨領域的研究方向,而且文學、傳播學與史學的學者也有許多跨入圖像的討論。這當然也促使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藝術史學者的關懷本質何在?分析論述的技藝有何特色而不可被取代?

〈佛手柑〉,出自《十竹齋書畫譜—果譜》,清康熙間刻印,國家圖書館藏。

Q2 老師投入浮世繪研究的契機與心得?

浮世繪研究是從清大文物館的策展需求所激發的。幾年前開始處理楊儒賓教授收藏的一批和甲午戰爭相關的文物,發現有百餘件日清戰爭(日方稱呼)浮世繪版畫與相關出版品,可能是最接近我版畫專長者,而且有些品質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因而以此為展覽重心。籌備間也偶然得到機會,得以向國立歷史博物館借展江戶後期歌川派浮世繪收藏,前後接續展出,形成十九世紀浮世繪系列,也可看出從江戶到明治時期的延續與變化。

浮世繪系列也是我接任四年以來最受歡迎的兩個展覽,觀眾捧場就是「接地氣」的證明,表示大家喜聞樂見。但我說浮世繪接地氣,主要意義應該是其題材與風格都準確捕捉創作當下的流行風尚,這正是商業出版的本色。重點在選材及表現方式如何反映出購買者的意向。

例如史上最多產繪師之一歌川國貞以大阪殉情事件改編的歌舞伎演出為題的作品,是歌舞伎、浮世繪、劇本出版等整體視覺文化呈現的一環,反映出大眾對於渲染煽情故事的濃厚興趣,以及通俗文化生產的敏捷反應。而小林清親刻畫澎湖之役早於歷史事件前完成,仍毫不避諱地發行,可見人心熱烈渴求相關圖像,不在乎真實與否。圖中極力突顯各種光影變化,殺戮爭鬥反而隱約,則是維新時代受到西洋風格沁染後的轉變。相較於明清書籍中的版畫插圖,浮世繪與娛樂風潮和新聞事件的關係似乎更為緊密。

歌川國貞(1786-1865) 繪稿,〈清書七伊呂波-阿染和阿松〉,套印木版畫,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這是描繪歌舞伎舞台上的演出場景,故事則改編自大阪的真實事件。國貞作品常能迅速回應市場需求,是史上最多產的浮世繪師之一。

Q3 請老師介紹清大文物館的緣起與使命?

清大文物館奠基於本校楊儒賓教授擬將畢生收藏捐贈給清大。他是東亞儒學的重量級學者,收藏也傾向學術性,重要方向包括東亞儒學學者書畫、影響近代東亞的重要歷史事件如甲午乙未和1949相關文獻、新竹文史資料等。校方於是在2014年先委由圖書館特藏組開始籌備,著手進行數位典藏、出版、展示等。2017年更決定為此獨立建館,以便善加典藏與展示推廣。曾有故宮工作經驗的我於是接下籌備處主任的重任。

由於我們得到校方撥用展場,轉以策展為工作重心,每年大約辦兩到三個展覽,其中有些是在外地的國父紀念館、中山堂等地展出。除楊教授收藏外,也有向史博館或台大藝研所商借的藏品交錯,希望更為多樣化。截至目前為止,已經主辦或協辦10個展覽,策展人包括楊教授、我、或借展方。同時也須為未來營運作規劃,近兩年與黃聲遠建築師的田中央事務所密切商討獨立建館事宜,目前設計已經完成,預計約三年後可正式開幕。

設館便有推廣的使命,展覽可說是最重要的媒介與櫥窗。基於文物本身的學術性強,雖說設於大學之中,與直接面向大眾的博物館不同,但我仍希望能盡量發掘在地性。如新竹展發現學校中心是1895日軍與新竹在地義軍攻防的戰場;青花展則將校園出土清末青花瓷碎片與歐亞各地作品同列,讓觀眾感到切身相關。展覽確實也吸引不少校外觀眾,甚至遠從台北台南來者。

Q4 新竹美術史的研究概況與本書貢獻亮點?

參與主編《融匯與傳承:清領到日治時期新竹美術史》這本由新竹市文化局所委託出版的書,其實也是因籌辦文物館展覽「新竹:故事的舞台」而結緣。我並非台灣史或台灣美術史專家,但因楊教授收藏不少新竹在地文獻書畫,希望藉此展跨出校園,嘗試與社區連結,也發揮社會影響力。過程中體認到新竹過往的盛世風華,以及與後起都會台北不同的美術發展軌跡,覺得很有書寫的意義,所以找到幾位作者共同撰寫新竹美術史,個人則負責撰寫導論統合。

過去當然也早有新竹地區美術史的撰寫,但多涵蓋史前到近代、新竹縣市同論、收集多種媒材的史料、或是個別藝術家專論。此本首先決定以今日新竹市的美術活動與藝術家為範疇,且在統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時間限縮於清領到日治時期(戰後另有專書,也已經出版)。雖然主要設定以大眾為閱讀對象,不加註釋,但絕對有紮實的學術研究為基礎。

本書討論傳統書畫到現代美術間的變遷,不但論述個別畫家與重要作品,也關注官方政策主導和地方仕紳贊助的影響、分析各種機制的作用。較大特色應是特闢篇幅來介紹新竹市的建築,因其不但是故事發生的舞台,且在不同時期也成為畫家描繪的重要題材,兩者相互成就。建築也是大眾更易看到的作品,具備公共性與開放性。書中收錄豐富圖像和大事年表,對理解全貌應該也很有幫助。

《融匯與傳承:清領到日治時期新竹美術史》書影

Q5 請老師分享研究動態與出版計畫?

個人近年完成一篇討論《十竹齋書畫譜》中彩色套印版畫與繪畫關連的文章,被收錄於由多位版畫學者撰稿的論文集 Handbook of the Colour Print in China 1600- 1800,預計在今年九月由萊頓的Brill出版社發行。

我也持續進行「競爭與蛻變: 日清戰爭(1894-95)浮世繪的藝術與技術」研究。此批浮世繪回應當下事件、記錄歷史,也扮演新聞媒體的功能。但因戰爭相關圖像的風格、形式、與技術均多元,不再只是過去所認知的典型浮世繪。且面臨西化維新的巨變時代,內容與形式均有蛻變和交錯,需思考的是如何交融?怎樣轉變?這時必須考慮浮世繪藝術的本質為何?也得放在同時期其他媒材所生產的戰爭圖像脈絡下來一起討論。西方影響固然明顯主導,但傳統風格若隱若現,不能忽略,得透過重要繪師創作歷程與具體作品的分析來分疏。從合作出版商的經營策略,也能看出彈性吸納新時代因素的努力。這批作品因處於消亡前夕,又政治不正確,長期被忽視,但目前所見,正因想救亡圖存,又逢新聞熱點,激發出創作能量,確實值得探究,也能與上海同期的畫報發展比較,或提供時代風格發展轉捩點上的省思。

小林清親(1847-1915)繪稿,〈精銳我軍占領臺灣澎湖嶋之圖〉,1894年12月。清大文物館籌備處藏。
以「光線畫」著稱的清親常描繪夜景。此幅以城門為背景,極盡表現黑夜裡的光與影、實與虛之對比。

Q6 請老師介紹清大文物館新展與「必看」亮點?

文物館於4月23日推出新展「和魂漢才:近世日本漢學家墨蹟文物特展」,由收藏的楊儒賓教授親自策展,內容反映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日本學者與文藝圈中對漢學的興趣。與藝術史最有關連者,是蘇東坡《寒食帖》流傳過程中的一段佳話。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此作已流傳到東京,為銀行家菊池惺堂收藏,他冒死搶救,才能倖免於焚毀之災。而後寄存於漢學巨擘內藤湖南處半年多,內藤曾作長跋,詳述此段經歷。本次展覽將展出菊池惺堂與內藤湖南的書蹟,而且內藤的〈憶臺疆舊游作〉追憶在台灣時的經歷,彌足珍貴。展覽到5月21日,歡迎大家來清大看展。

更多展覽訊息,請詳見清大文物館籌備處官網http://museum.site.nthu.edu.tw/p/404-1153-148533.php?Lang=zh-tw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