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幕後直擊!專訪策展人蕭瓊瑞

文 / 編輯部

國立台灣美術館於今年三月至六月推出《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一展,以將近兩百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收藏家許鴻源先生對台灣藝術的熱愛與付出。

此次訪談,長期致力於台灣藝術史研究且與順天美術館有著深厚緣分的蕭瓊瑞老師,將以策展人的角色,與我們分享展覽的細節和歸鄉珍品對藝術史的意義!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策展人蕭瓊瑞老師(圖右)與漫遊藝術史採訪編輯。圖片拍攝於今年3月中旬。

Q1 能否與漫遊藝術史的讀者分享與順天美術館接觸的緣由?

雖然之前聽過順天許多作為,但我並未跟許先生有過認識,而是1993年順天美術館落成後,推出首檔展覽《美麗島上的新藝術運動》,當時陳飛龍館長請我撰稿,事實上我與陳館長也未見過面,但因為他出生台南,我自己也在台南嘛!我與順天最早的因緣便是那檔展覽開始的。

2017年開始,順天已有將這批收藏捐贈予台灣的想法,不過其實也已醞釀多年。此時正逢鄭麗君部長「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便促成了整個計畫的開始。不過他們找我參與時,並不知道我曾跟順天合作過,這可說是個巧合,也是個因緣!

Q2 此次展覽您覺得它是偏向藝術史的面向,或是珍貴藏品歸國的宣傳與紀念,或是收藏家的收藏回顧展呢?

我想這些效益都會有的。首先,許先生收藏的出發點令人感動,他並非是為了投資,而是在為台灣保存一份珍寶之外,也是在幫助藝術家。例如有次一位畫家告訴我許先生也有收藏他的作品,我說:「他一定沒有殺價?」,他說:「對!」。

第二,這些藏品歸台,其實早在許先生的計劃中,很早之前他便說:「這些東西我只是暫時保管,有一天要回到台灣。」看到其收藏,會發現他的心中沒有族群,本省人、外省人、當時尚未成名的年輕藝術家他皆收,如薛保瑕、梅丁衍等。他的東西雖然不能說最完整,但面向最大,試想一個人從1950年代就開始收藏,既使是台北市立美術館也是1983年年底才成立、典藏,可想而知很多美術館無法收到的作品,許先生早就開始了,且持續至他過世的1990年代,這是不容易的。

薛保瑕,《物象(2)》,1985年,油彩、畫布,122 × 122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Q3 您剛剛提到許鴻源先生的收藏雖不是最完整的,但是最全面的,其收藏一定也是台灣藝術史上一塊重要的拼圖。您覺得這塊拼圖會不會讓台灣藝術史更完整,甚至有無可能重寫、改變台灣藝術史?

若說到達什麼程度才能稱作最完整,這是很難講的,但是它使你的東西變得更強而有力,這是可以肯定的。我以梅丁衍的作品舉例:我們美術館其實很難收到他紐約時期的作品,但許先生收到了,當然這之中謝里法老師不僅幫了很多忙,其觀念也是相當前衛的,所以若說這些藏品有無價值、完不完整皆是相對性的。當然若又說它非常完整?我隨便舉一個畫家,裡頭可能就沒有,例如劉國松,但是即使少一個劉國松,許先生也幫當年的美術館開闢了另一個機緣,所以這些作品當然是有價值的。

再者,我們一般書寫藝術史,台灣第一個寫成一本大的美術史的是我,我不是重建而是初建,因為歷史系出身,從原住民、史前文化寫起是很自然的,所以許先生的收藏能不能使藝術史有個大改變或完整與否,是研究者的事,不是收藏家的事。然而收藏者如果名為收藏家,實為投資者,提供出來的東西當然就不重要;相反地,許先生是很用心地在收藏,我們一般說其藏品六百多件是僅單就作品,事實上任何人寫給他的信件皆被保存得很好,許先生是將對方當成寶貝,以一種尊重的態度詢問可不可以收您的作品。

因此,這種所謂的完不完整,與我剛才講的收藏家的心態有關,其心態不是沒有幫助,而是幫助的大小,許先生顯然是幫助大的那方,其有心的收藏提供出來,就會給未來的研究者很大的幫助。

梅丁衍,《箭的遊戲》,1985年,101.4 × 125.5 × 9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展場中,梅丁衍紐約時期作品《箭的遊戲》旁邊配有當時其寫給許鴻源先生的信件,內容為感謝許先生的收藏及作品的組裝方法,此信與作品一同被許先生用心保存。

Q4 回鄉的藏品共六百多件,此次僅展出195人、232件,您是如何挑選展出的藏品?及分配每位藝術家展出的件數?

首先,我們經常講六百多件,而不是說671件或672件,是因為有些作品是一個組件,例如朱銘的《魚》,到底是六條稱作一件,還是兩條稱一件?因此數量上會有這樣的落差。第二,有些作品收藏後,沒有資料及作者,我們後來能夠找到資料並說出多少作家,是經過一年多的整理。

朱銘,《魚》,1984年。
展覽中「許鴻源專區」為對許先生的致敬,畫面左側為李梅樹為許先生及其夫人繪製的兩件肖像畫作。(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其實最初我提了六個展覽方案,六百多件作品以六個主題分次展出,例如「現代藝術的可能」、「資深畫家」等,不過討論到最後則在於如何將作品一次呈現出來,但沒有那麼大的空間能讓六百多件作品全部展出,因此我後來提出一個概念:不是以畫家為中心,而是以收藏家作中心,進而讓觀眾看到許先生共收藏了多少藝術家。此六百多件作品經分析後發現有將近兩百多位藝術家,我們便以一位藝術家最少展出一件來呈現許先生收藏面向的開闊,而跟其較密切的藝術家便可能展出兩件以上,例如李梅樹。不過如果許先生的收藏裡頭一位藝術家有多件作品,要選擇哪件展出,這就很複雜了,因為要考量到這件作品是否有代表性之外,面相、保存狀況、尺幅大小皆是考慮的因素。

李梅樹,《曙光》,1970,油彩、畫布,80 × 116.5 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李梅樹,《清晨漁市》,1971,油彩、畫布,80 × 117 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Q5 此次主視覺的顏色是如何選擇的呢?

會選擇「黃色」是因為與中藥的顏色有關,原本甚至希望每一個展廳皆有不同的中藥味道。此概念基本是以許先生的藥學背景為出發點,他也是美國必治妥公司最早合作的科學中醫學者,因此一進展場便有一個許鴻源專區,如同展覽名稱「存珍」,是對這一位將這些珍寶存藏下來的收藏者的一個致敬。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展場主視覺(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場中的「許鴻源博士專區」為對許先生的致敬,畫面左側為李梅樹為許先生及其夫人繪製的兩件肖像畫作。(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訪談後記】

最後,感謝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的展場照片,帶領漫遊的讀者一覽《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的各個展間樣貌。六月將會推出一篇訪談,專門為讀者介紹展場文獻的重要之處與安排巧思,敬請期待。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許鴻源博士專區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第一子題-蓊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第二子題-豐采(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第三子題-斐然(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第四子題:初炳(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結語區(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重建臺灣藝術史專區(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展名: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策展人:蕭瓊瑞教授

展期:110年 3月20日 至 6月27日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102-107展覽室及美術街

展件:共232件(另包含相關文獻與檔案)

展覽資訊詳見國美館官網: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10017&request_locale=tw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