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編輯部
繼上次訪問了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的策展人──蕭瓊瑞,了解策展的大面向,今日我們採訪到國美館的展覽組專案人員,也是這次負責展場文獻的承辦人員──杜依玲。除了藝術作品的欣賞,文獻的展示也是這檔展覽的重點,而裡邊史料的挑選幾乎出自杜小姐之手,因此本次訪談內容將圍繞在策展過程中,策展團隊怎麼考量文獻的選擇?
一起來看看這次展出的文獻,藏有策展方想告訴你的什麼訊息!
Q1 在此次文獻整理與定案的過程中,花費了多少的時間,又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以及有什麼特別的經驗?
考量到此展作為臺灣藝術史重建的重要展覽,應抓住藝術史與這些作品的關聯,我便被指派進行文獻的研究及規劃。
本來安排在去年7月展出,文獻準備仍稍嫌倉促,當時打算多以輸出物的樣貌展出。但在閱讀許鴻源(1917-1991)的文獻時,你會好奇為何他有這麼執著的意念,想要構建臺灣藝術史,因為這件事對一位學醫的人而言,看似毫無關聯;也會好奇他從1953年收藏第一幅畫到1991年他去世這30幾年,他是怎麼維持這個意念的,甚至逝世後其子女仍延續擴增他的收藏,並執行父親捐贈回臺的遺願。 若照原先的策展時程及規劃,我會有所不甘,因為希望觀眾能看到這此收藏品背後強大的意念,與其驅動力,這個驅動力反映著藝術史的構建,同時也是許鴻源經歷並見證的歷史。後因疫情而延後至今年3月,才有整整一年寬裕的時間準備展出文獻。
Q2 展覽中的文獻資料如何蒐集?
展場中的資料,包括口述自傳、書信、個人文件……等主要來自順天美術館捐贈的文獻,以及謝里法(1938-)約十年前捐贈給國美館的文獻,再來就是國美館原有的圖書資料。
我做文獻的整理,第一是先閱覽順天捐贈的文獻,了解許鴻源收藏者的視角,以及他關注什麼;之後知道謝里法是這一批收藏中很重要的顧問,便去閱讀他更早前捐給國美館的文獻,發現它其實是書寫《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時運用的一手資料,也是許鴻源收藏參照的主要來源。閱讀謝里法的文獻,會發現他之前閱讀的藝術史是王白淵(1902-1965)寫的,接著又會回頭去尋找閱讀王白淵寫的東西;又由於蕭瓊瑞老師為這次的策展人,也會去閱讀他所書寫的臺灣藝術史。你會發現這三個人所寫的內容,其視角與立場會不太一樣,再者他們論文集中所提到的文獻,我也會盡力地將其找出。 另外比較特別之處,這次加入了報紙的展出,我相信報紙是當時那個年代,大眾能看到的藝術史的媒介,也是臺灣政經史最為直接的反映。
Q3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展場中的文獻,期許能夠為觀者帶來什麼樣的知識或感受?
順天收藏中藝術家的出生年,是從石川欽一郎(1871-1945)一直到,目前能夠考證最年輕的藝術家是1989年出生的李柏毅,這一次的的策展人蕭瓊瑞老師是歷史系的背景,所以我們按照藝術家的出生年代來劃分,展中的文獻,包括展場外頭設置的「臺灣藝術長河」數位互動牆面,也是按照他們創作所處的年代、當時代臺灣的政經及藝術的狀況,結合藏品一同展出。
國美館這次比較特別的是,不論是《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抑或同時的《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兩檔展覽,都有著藏家的視角。長期以來,臺灣藝術展覽中的藏家視角通常會被忽略,然而藏家在藝術圈的生態中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因此在這個展覽中所有的展出文獻,最終都指向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要了解許鴻源做為一個「人」,他為什麼會開啟這個捐贈的行為?他經歷了什麼而引發他收藏的動能?
例如許鴻源專區的文獻,有著大正時期留學日本的臺灣學生於日本出版的刊物,其中批評日本侵略中國的思想與全球民族自決浪潮的興起,許鴻源的口述日記中也提到了大正時期的基督徒,他們公開指責日本的侵略行動;因此會想搭配這些史料,反映許鴻源博士可能在四○年代留學日本前後所接受的思潮。

或是,在這場展覽中,所呈現的七○年代樣貌,訴說當時的臺灣人,經歷一系列外交失敗的國際困境,及面對美援結束的時代,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尋找自我的定位;許鴻源此時為了事業發展移居美國,待事業穩定後,對故鄉的關懷之情卻也日益加深,並希望以個人的能力,為台灣文化做出貢獻。於七○年代末期,遇到了謝里法,看到了他《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一書,所以與他相約加州見面,並邀其做收藏的顧問,也開始了長時間的書信來往。許鴻源在1979至1989年,順應著畫廊時代的來臨,更大量收藏臺灣畫家的作品,並發願在未來,能讓收藏回歸故鄉,與臺灣人民共享,實現海外遊子建構臺灣藝術史的夢想。
後面的展間中,可以看到吳美雲與黃永松等人於1971年起創辦的《漢聲雜誌》,雜誌創刊的宗旨在向臺灣以外的世界介紹自身的文化,便是呼應著這段時間許鴻源與同時代人們的共同心境,更反映許鴻源作為大時代下臺灣歷史群像的縮影,其選擇與行動的初衷透過歷史的回溯得以彰顯。

Q4 挑選文獻時,是利用作品來找相對的史料,還是利用既有的史料來呼應相對的作品?
這次的展覽,觀眾能發現部份的藝術家有其專區,這些專區設計的規則是根據許鴻源購買個別藝術家的作品數量,加上策展人所挑選的重點,然後搭配我們原有所能支撐的文獻,去呼應時代下的藝術氛圍。
以藝術藏品的第一個展間「蓊鬱──百歲前輩典範」為例,我們在當中放置了官辦美展的相關文獻。在那個年代的藝術家,最早期的時候只能夠通過官辦美展獲得認可及大眾的認識,雖然一般人想到的是臺展、府展與省展,但我這次特別把帝展納入,最主要是因為這些前輩藝術家大多前往東京留學,帝展對他們而言又是最高的榮譽級別。其中有一段文字,是李石樵(1908-1995)講述他在帝展上獲得名譽時的反應,這能直接讓現代人去理解得到帝展的認可在當時是一個多大的榮耀。我們刻意提供了藤田嗣治(1886-1968)的作品明信片作為引介,讓對帝展陌生的現代人,能夠透過這位世界出名的藝術家其曾經入選帝展的歷史,了解李石樵、陳植棋(1906-1931)等人也曾與他肩並肩過。

右:帝國美術院第十回美術展覽會(帝展)出品之美術明信片,圖片為藤田嗣治1929年《自畫像》。
在有著陳進(1907-1998)作品的展間中,除了放入有關第一個民辦美展「臺陽美展」與「臺展三少年」的史料,我也加入了女性的視角,像是這邊一封郭雪湖(1908-2012)寫給謝里法的信,其中提到了第一次見到陳進的印象,以及陳澄波(1895-1947)與陳植棋(1906-1931)曾想約陳進見面卻被拒絕的事情,這背後的緣由便與現代的觀念有所落差。這些文字呈現了當時的女性在社會上的困境,包括女性要出國是件不容易且稀奇的事,然而郭雪湖認為陳進除了家境優渥的因素外,還有她強大的決心,因此覺得陳進相當值得被尊敬。
Q5 對於部份由美術史研究學者謝里法所提供的文獻,像是手稿、來往書信、照片等豐富史料,要如何搭配展場中的作品與展間?
比如,第二展間-「豐采」,時間在四、五○年代國民政府遷臺之後,於入口處放了謝里法捐贈有關郭雪湖的一份手稿,其中提到二二八之後的狀況,包括他的鄰居跟他們提醒不能喝水,因為在大陸的時候,國民黨最喜歡在水裡放毒,這顯現當時無論是本省或是外省人,皆是共同經歷二二八事件。此文獻搭配了牆面的文字,反映這個年代主要的藝術史事件──正統國畫之爭,其引導因素來自國民政府遷臺,它或許對觀眾而言,是情緒起伏較大的事件,也希望透過這份文獻,強調臺灣之間不應再有本省與外省的區分觀點,重要的是共存在這塊土地,如何重新訴說這段歷史的故事。
此展區中,能逐漸看到大陸來臺藝術家的水墨作品。文獻便展示當時的正統國畫之爭,其中謝里法捐贈的《新藝術》雜誌,是臺灣第一本藝術專屬雜誌,由大陸來臺藝術家何鐵華創辦,內容能看到兩派人馬各說各話的樣貌(笑),再現了當時文化之爭,其實就是現今的「筆戰」概念,這個爭論延續了36年;另外,我在查資料時發現有趣的地方,像是《聯合報》也曾做為這場對話的戰場,我們看到這場文化之爭發生在當時大眾的視野。
Q6 想請您挑選一件展場中覺得有趣的文獻,與漫遊藝術史的讀者獨家分享。
我們在順天的捐贈文獻裡面發現許鴻源與梅丁衍的來往信件,其中有些值得留意的對話。
早期在畫廊買畫,尤其是購買前輩藝術家的作品,會附上「真跡保證書」,畫家也會簽名以茲證明。當時許鴻源收到梅丁衍的作品,發現沒有作品卡,作品也沒簽名,便很緊張地請他簽上名字,梅丁衍就寫信跟他說:「我在美國這段時間,接受了一個觀念,也就是作品的真偽不在於作者簽名鑑定,而在於一種個人的風格……」我認為有趣之處在於,想像一個前衛的年輕藝術家,與一位喜好寫實主義的老收藏家解釋不簽名的原因;另外,今日大家對梅丁衍的印象是一位卓越有成、有個性的藝術家,透過當時的書信、逐條回覆的字句,我們難得能夠看到其年輕時真誠謙虛的言語。
Q7 對這批豐富的藝術收藏有什麼期許嗎?
這次展覽是按照時間軸的脈絡排序,未來會期待有更多的策展人對這些作品進行主題上的研究,比如其中出現的女性繪畫……等等,也可跟國美館原有典藏的作品共同對話。因為它納入國美館典藏系統的時候,也建構了國美館更完善的臺灣藝術史脈絡,便可利用這個寶庫去進行更多的主題性策展。
展名: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策展人:蕭瓊瑞教授
展期:110年 3月20日 至 6月27日(因應全臺防疫規定,本館至6/8暫停開放)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2-107展覽室及美術街
展件:共232件(另包含相關文獻與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