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番薯王
2020年除新冠疫情外,族裔不平等與警方執法暴力在美國持續造成社會動盪不安。該年5月25日在明尼蘇達州明尼安那波里斯(Minneapolis, MN)發生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因警方執法過當被謀殺的事件後,肯塔基州的路易維爾(Louisville, KY)也引發了對於先前3月13日當地警察槍殺布麗安娜・泰勒(Breonna Taylor)事件的抗議。泰勒原為急診醫療技術員,警方根據錯誤緝毒情報當天凌晨在泰勒住所強行破門而入時遭到泰勒男友開了一槍自衛,警方多次還擊誤殺無辜的泰勒,泰勒身中五槍遇害時年僅26歲。[1]
有鑑於此,路易維爾的史畢德美術館(Speed Art Museum)特別邀請時任阿肯色州水晶橋美國藝術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 AR)的當代藝術策展人,現任德州休士頓當代美術館的資深策展人兼公共藝術主任艾麗森・葛倫(Allison M. Glenn)客座策劃以《應許・見證・緬懷》(Promise, Witness, Remembrance)為名的特展,提供在地與全國透過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的省思,策展過程中也跟泰勒母親與親友充分對話,讓展覽有更深刻觸及個人的啟發。[2]
從展覽入口一眼望去可以看到艾咪・雪蘿(Amy Sherald)繪製的《布麗安娜・泰勒》肖像作為整個展覽核心在動線的盡頭。雪蘿於2016年成為首位榮獲史密斯森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競圖徵件首選的非裔美國女性藝術家,隔年並獲得委託繪製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的官方肖像。雪蘿多以非裔美國人為題繪製肖像,主角以灰階處理,背景少有裝飾,讓觀者專注主角的神情,特別是充滿尊嚴與格調的凝視,以及服裝樣式與配色。泰勒肖像獨自佔據最後一個展間,燈光刻意放暗,牆面以深沉的顏色搭配泰勒生平簡述和當天事發經過,展間一側讓觀者靜靜回顧泰勒短暫的一生,另一側則有雪蘿繪製的泰勒肖像讓觀者彷彿見到本人,緬懷其身影並與其對話。泰勒在雪蘿的筆下右手叉腰呈現如經典希臘羅馬雕像的旋動對立式平衡(contrapposto),身穿土耳其綠松色調的連身洋裝,展現自信、自在與優雅。雪蘿特別畫上訂婚戒,象徵泰勒與男友之間堅定且充滿願景的感情。
泰勒肖像是本次鎮展之寶,在2020年《浮華世界》(Vanity Fair)九月號專刊則曾被選為雜誌封面,該期特別反省佛洛伊德事件所激盪出美國社會長久以來警方濫權、非裔美國人平權運動、新冠疫情凸顯經濟條件與健保福利不公,以及社會正義等議題。本屆特展館方除了用泰勒肖像設計主要的文宣圖卡外,展覽摺頁背面也印製泰勒肖像,讓觀者能夠收藏當作海報,時時刻刻回想泰勒與其經歷給人的啟發。
展覽共分三個主題,在第一個子題〈應許〉中,藝術家透過各種美國國家認同與意識型態的象徵回想建國的緣起與歷程,以及美國夢的應許與現實。出生牙買加現長居紐約的非裔美國藝術家納理・沃德(Nari Ward)的作品《我們人民》利用鞋帶拼湊出美國憲法序言開頭「我們人民」的字樣。沃德常以拾獲物進行裝置,鞋帶的材質讓文字不易辨識,美國憲法於1789年簽署,蓄奴制度在西方社會已行之年,女性也沒有投票參政的權利,沃德提醒觀眾再次反思這簡單「我們人民」真正的意涵,以及其體現的立國精神和美國價值。
在沃德作品一旁的星星長條旗則是漢克・威利斯・湯瑪斯(Hank Willis Thomas)的《19,281(2020)》,湯瑪斯的作品經常反省非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而星星旗幟系列最早從2016年開始,作品名稱其實就是旗幟上星星的數目,每一個縫上的星星都代表該年槍枝暴力下的亡魂,每個生命彷彿殞落的星星,其中也包括本展的主角泰勒,以及其他被槍殺的非裔美國人。星星一向是美國的國家象徵之一,國旗上的星星是參與聯邦的各州,此處星星則成為湯瑪斯對逝去生命的追悼。國旗不能觸碰到地面,但在美國因槍枝暴力喪命的人實在太多,湯瑪斯的旗幟垂到地面上,反而讓人對此社會問題的嚴重性感到震驚。
在〈見證〉的子題展間中藝術家則透過作品詮釋應許與現實之間的斷裂,體現時間、形式、脈絡上的批判。高掛在展牆上蘿娜・辛普森(Lorna Simpson)的《相同》則是運用相同反覆的肖像背影,有的裸露,有的則身著簡單的白色上衣,畫面兩側的非裔美國女性由長長的辮子相連。這些女性有著相近的膚色和髮質,加上都背對鏡頭沒有露出臉部特徵,難以辨識其差異性,觀者無法斷定是否是同一個人或是朋友親屬等關係。人們經常透過膚色來判斷身份,辛普森的作品隱含了對於白人種族優越主義者的批判,因為這些偏激人士往往對於有色人種帶有偏見,尤其是對於非裔美國女性常僅用外觀特徵來評斷個人。辛普森在相片間更加上簡單敘述,包括「她們素昧平生」、「因同樣的理由被人討厭」、「領著相同的工資」、「因同樣原因被解僱」等,加強了人們因膚色被歧視的批判力道。
最後,〈緬懷〉則收納藝術家對於槍枝與警方執法暴力下的受害者與後續省思,其中包括尼克・凱夫(Nick Cave)的作品《沒有武裝》,一方面是對於槍枝暴力受害者的紀念物,另一方面也希望作品喚起人們的行動,手部的翻模銅像豎起食指,彷彿假裝射擊的姿勢。凱夫的作品跨足雕塑、纖維藝術、表演藝術,而且作品經常使用大膽的色彩,也常與時尚界合作,翻模銅像一旁細緻繁複的人造花充分展現其個人風格。
近年來美國藝術界、學界、美術館圈都有不少反省與改革,包括從各個層面回應社會正義的需求,正視少數族裔特別是非裔美國人的經驗,還有聚焦非裔美國藝術家的創作,尤其是長年以來非裔美國人的聲音常被主流論述忽視甚至壓抑,拒絕種族主義和任何形式的暴力重蹈覆轍。《應許・見證・緬懷》除了以泰勒遇害為緣起,更重要的是提供觀者重訪非裔美國人的生命歷程、創作經驗、批判觀點,以及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課題的省思。
[1] 請見紐約時報的綜合報導。https://www.nytimes.com/article/breonna-taylor-police.html
[2] 該展於2021年4月7日開幕,因泰勒生日為6月5日原訂展至6月6日,後因展覽備受地方與全國性的關注與迴響,館方決定延長一週至6月13日。展覽作品與宣傳紀錄短片可見《應許・見證・緬懷》特展的官方網站。https://www.promisewitnessremembrance.org/exper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