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風景的修行者—張啟華(上)

文/龔詩文

張啟華(1910-1987),高雄前鎮人。早年求學台南的長榮中學,結識畫家廖繼春。爾後,遠赴日本東京,就讀日本美術學校洋畫科(1929-1933)。旅日期間,結識劉啟祥(1910-1998)等師友,兩次獲選帝展系統的「槐樹社展」(1930、1931),三度入選具前衛性格的在野「獨立展」(1931、1932、1933),並以《旗后福聚樓》【圖1】榮獲日本美術學校展銀賞(1931),以及入選第七回台展(1933),並在高雄舉行首次個展(1932),從而嶄露頭角,可謂高雄首位西洋畫家。

【圖1】《旗后福聚樓》,1931頃,100 x 80 cm

1933年,張啟華畢業返台結婚。婚後定居高雄,因忙於事業,暫擱畫筆。直到戰後其友劉啟祥定居高雄之後,才重拾畫筆,共同組織「高雄美術研究會」、「南部美術展」,廣結畫友,贊助藝壇,貢獻高雄畫壇良多,可謂台灣美術的「高雄者」。1997年,亦即畫家逝世十週年之際,畫家之子張柏壽成立張啟華文教基金會。同年,將131幅畫作捐贈高雄市立美術館,並成立數位資料庫,公諸四海,提供學界研究以及世人賞析,蔚為佳話。

整體而言,張啟華的畫作大致可以分成靜物與風景。風景當中常見畫家俯視都會街景以及眺望自然遠山(壽山)的巧妙融合。此一畫室「窗前」「眺望」的「風景」,正是「壽山」庇護之下的「都會風景」,亦即畫家長年生長於此的「高雄風景」。

兩種觀看—深入自然與窗台遠眺

張啟華的風景繪畫,至少體現兩種觀看的方式:深入自然的尋幽訪勝,以及立足畫室通過窗台眺望風景。前者多為寫生之作,包括海邊景色、小坪頂林相、前鎮風景等。此類畫作,多見大刀闊斧的筆觸,縱向的景深,糾結盤繞的造型,以及交織其間的光影、色彩與空氣,展現畫家深入自然之後,通過繪畫表現沉著、濃郁、悸動的風景。

相較於深入自然的現場寫生,佇立畫室窗前的遠眺風景,也是畫家常見的風景觀看與表現方式。此面畫作,可以溯及1940-50年代的戰後早期作品《畫室前景》【圖2】。畫面前景的欄杆,不但成為室內與室外的中介,且常見於日後畫作中;其次,仙人掌等前景擺設,不僅是畫家日後愛用的母題,也成為聯繫室內靜物的轉折;再者,從俯視的街景已可見到日後白系繪畫的端倪,遠眺的山巒則開啟日後的壽山系列;最後,逆光、側光之下的白牆、白雲,再次透露畫家的色彩特徵。換言之,《畫室前景》已經初現畫家窗台遠眺的基礎。

【圖2】《畫室前景》,1949-54,49 x 53 cm

遠眺壽山的修行

1960年代,張啟華結束大公路畫室之後,遷回瀨南街住家,繼續畫業。事實上,無論大公路畫室或是瀨南街畫室,當時皆可眺望壽山。瀨南街的房子樓高三層,一樓店面,二樓住房與廚房,三樓畫室【圖3】,畫室前面是一個露台,露台上面施作樓梯,可以遠望。畫家作畫之際,經常爬上露台遠眺風景。

【圖3】張啟華及其畫室

畫家除了樂於遠眺之外,更掌握晨昏時機,觀察畫室乃至壽山之間的建築街道風景,以及其間的光影與色彩之變化,以作為繪畫題材。張啟華忙於事業之餘,利用早晚之際,不斷地看山、畫山,製作多幅壽山庇護之下的都會風景。如此一來,每日的看山、畫山、塗抹街道建物風景,彷若修行,故可稱為高雄都會風景的修行者。

再者,對於畫家而言,推窗可見的壽山,以及山下不動的建築與街道,或許也是另類的靜物吧!故而權稱「風景靜物化」。只不過此一另類的靜物,不但深具晨昏光影色彩之變化,而且形成結構圖式之際,往往經過畫家的巧思修正與精心設計。

事實上,畫家遠眺之餘,並非止於依樣畫葫蘆,而是調整細部、嚴謹結構、形成圖示,誠如《都會風景》【圖4】「畫中的甕都是自己加上去,欄杆的造形,及房子的位置也經他自行安排,以求取畫面效果。」

【圖4】《都會風景》,1966年,73 x 91 cm

換言之,無論大公路畫室或是瀨南街畫室,皆可眺望壽山。其次,畫家往往掌握清晨時分,亦即空氣清澄、壽山向陽之際,看山畫山。此時,畫家往往調整前景的陶甕、欄杆,並「於其畫自添建物…有如教堂之尖塔建築…均為其欲增進畫面變化,所精心設計」。

畫家彷彿修行一般的早晚眺望,一則歸納壽山的永恆圖示,二則調整細部(前景陶甕、中景建物),從而呼應嚴謹結構之下,宛如靜物一般的風景圖示,——亦即永恆的都會風景、高雄風景。

本文節錄自龔詩文,〈都會風景的修行者——張啟華風景畫初探〉,《現代‧前瞻-打狗美術的開拓者:張啟華百年大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09,頁34-45。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