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城市的畫像──《臺灣美術兩百年》

文/蔡家丘

你看!這島都的心臟,殷賑華麗的榮町、京町一帶充溢滿著人。店內街路、停仔腳,擁擁擠擠繁忙地在蠕動。店鋪裡和停仔腳臨時搭起的棚,裝得如花似錦。

幾年之間,觸眼盡是高樓林立,電光閃爍,照得像白晝一樣。……他們雜在人叢中,好像在光波電海裡蕩漾。

在這烏油油的十字叉大路上,那些自動車、人力車尤如穿梭,不絕地在嘶喊咆吼。

這是生長於艋舺的文學家王詩琅(1908-1984),在短篇小說〈十字路〉裡描寫的臺北街頭。[1] 小說並在開場刻劃了一位臺灣青年,站在此摩登城市中百貨公司精美的櫥窗前,躊躇卻步的模樣。

臺北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同巴黎林蔭大道的「三線路」取代了四周的舊城牆。歷經市區改正,新建了上下水道(自來水管與汙水管)、電氣與公園等現代設施。在藝術家眼裡,臺北有時如巴黎般迷人、如電光般炫目。然而作為自己的故鄉,老城更新的過程過於快速,不免引發對生活的感觸,或是面對現實的迷惘,如王詩琅筆下的人物心境。

臺灣美術作品中,也有許武勇(1920-2016)創作的《十字路(臺灣)》【圖1】,這件畫家二十三歲時的作品,呈現出一位從臺灣到東京留學苦讀的醫學院學生,同時又是熱愛美術的殖民地青年,對現實去向的徬徨。他曾回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自己在東京帝大讀書,那時東京食糧缺乏,不禁想起故鄉臺灣物產豐饒。畫中的街道,像是在他夢中出現的臺北橋附近的風景。以前此處猶有養豬人家,常見母豬帶小豬悠悠地闊步於路上,還有牛車往來如同鄉下般的情景。畫中的少女也像是畫家自己,站在十字路中央,彷徨地不知未來去向。[2]

【圖1】許武勇,《十字路(臺灣)》,油彩、畫布,71×90cm,194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家屬提供。

近代東亞誕生許多摩登城市,在19世紀中期的日本、中國,受西方勢力影響開放通商口岸,如神戶、上海、廈門等,發展出豐富多重的海港文化。彰化出身,在東京闖蕩的現代小說家翁鬧(1910-1940)[3],描寫神戶是一個在地理和人文景觀上都十分濃密的港町:「神戶的山和海就像眼睛到鼻子之間的距離那麼近」,東亞路上都是外國的男女老少來來往往,可以隨時來杯巴西咖啡或是苦艾酒,或是去看露西亞(俄羅斯)舞者的馬戲團表演,也可以到市中心的松竹座(電影院),聽菲律賓樂團演奏爵士樂。然而,在這樣匯聚多國文化的城市,站在路與海相擁、雨霧迷離的港岸邊,旅人望出去的究竟是明日的遠景,抑或昨日的惆悵?[4]

另一位出生於神戶商家,故鄉在新莊的小說家陳舜臣(1924-2015)[5],則是從在地的氣味描述生活的氛圍:一大清早,元町和榮町的銀行、新聞社、百貨公司,都還大門深鎖的時候,陽光曬乾海產的味道,便從海岸村店家瀰漫而來……。神戶有許多華僑與歐美商人,從事棉、米,以及礦產、海產等雜貨的進出口貿易。臺籍商人也從輸出大甲帽蓆開始,陸續進駐神戶。

在神戶的臺商子弟,除了陳舜臣,還有幼時住在大稻埕的呂基正(1914-1990)。他因協助兄長經商,從廈門前往神戶。熱愛美術的他進入神港洋畫研究所等處,向有留法經驗的日人畫家學習。呂基正的《商品櫥窗》【圖2】,以濃厚鮮明的色彩,描繪在神戶元町所見的百貨櫥窗。現在欣賞這件作品,我們可以從他的學習經歷,和當時的藝評報導,分析他受到日本老師、新興畫派等的創作風格影響,也可以細細觀察畫面中,櫥窗、布料間色澤的輝映,還有率直的筆觸,呈現視覺創作的豐富質感。

【圖2】呂基正,《商品櫥窗》,油彩、畫布,53×65cm,1934,第八回臺展入選,私人收藏。

不過,我們也可以再加上一點——來自摩登城市的影響。這位商人子弟畫家,像是感受到翁鬧筆下的濃稠人事,又像是看見王詩琅眼中的繁華光彩:

〔百貨公司〕亮晶晶的笨大的琉璃櫥前……融在均和的電光裡的那頂帽,好像嫵媚的美人在伸手招他。[6]

畫家簡化了對商品細節和空間透視的描繪,此時他已有良好的繪畫基礎,因此不是不會畫,而是畫面必須被簡化,才能凸顯重點──從景物深處映入眼簾的瑰麗色彩。他並將玻璃櫥窗上浮現的英文折扣宣傳,書寫地自然流暢。如此富有眼前感受性的畫面,是青年畫家懂得把握當下觀察,將累積自成長環境的視覺經驗與物質文化提煉出來的創作。有時候要用一座城市完成一幅畫。

畫家挖掘蘊含於各種質地與油彩間的瑰麗生命,但商港的櫥窗模樣總會不斷更新,於是這時的感動後來寄託在更為巍然亙古的對象──臺灣山岳,成為畫家持續創作的畫題,一生努力不懈【圖3】(參見《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冊第七章〈山與海的呼喚〉)。

【圖3】呂基正,《南山雄姿》,油彩、畫布,72.5×90.3cm,1973,第二十七屆省展參展,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本文摘錄改寫自《臺灣美術兩百年》第四章導論〈都會摩登〉。

《臺灣美術兩百年》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研究成果,由春山出版社於2022年4月出版。

[1] 王詩琅(1908-1984),臺灣小說家、文史研究者,戰前曾因參與無政府主義運動遭逮捕入獄,一度轉往上海、廣州從事報業等工作。著有以臺北為舞臺的小說如〈夜雨〉、〈十字路〉等。引文摘自《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市:前衛,1991),頁69-84。

[2] 蘇建宏,《臺灣美術全集29.許武勇》(臺北市:藝術家,2010),頁325。

[3] 翁鬧(1910-1940),臺灣小說家,彰化出生,臺中師範學校畢業,約1934年赴東京,逝於日本。於臺灣報章雜誌上發表小說、隨筆,生前最後連載作品〈港町〉,是以神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

[4] 翁鬧,〈港町〉:「在陸與海相擁之地、旅人們的中繼站,那裡應該有著與眾不同又獨特的生活樣態吧。當人們聽著汽笛聲穿透朝霧在耳際嫋嫋迴盪、看著船上的檣桅在夜霧當中彷彿迷離的幻影,他們的心頭想著的是明日的遠景,還是因昨日的懊悔而心煩意亂?」引文出自翁鬧著、黃毓婷譯,《破曉集》(臺北市:如果,2013),頁349。

[5] 陳舜臣(1924-2015),日本神戶出生,原籍臺灣新莊,父親因經商遷至日本。以推理、歷史小說著名,屢獲日本重要文學獎肯定。他描寫神戶的文字,可見於回憶錄《半路上》、自傳性小說《三色之家》等等。

[6] 王詩琅,〈十字路〉,前引書,頁69。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