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性漫遊巴黎,用理性注視諷刺漫畫,大眾幽默圖像在藝術史的逆襲!專訪撰稿人楊尹瑄老師

文/編輯部

楊尹瑄老師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在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刊登過有關法國十九世紀的諷刺漫畫〈藝術界的魯蛇?騎豪豬的小丑!漫談法國十九世紀諷刺畫家定位的轉變〉〈笑畫沙龍:十九世紀法國的「漫畫版沙龍」〉,為讀者從當時大眾流行的幽默圖像,一探藝術與社會的風氣。

在訪談的過程中,小編十分佩服老師於法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完成了兩個碩士論文及一個博士論文,老師除了認真投入自身的研究領域,同時對19世紀的歐洲藝術有著極大的興趣,而這個藝術的範疇更包含著大眾的圖像文化。透過此次的專訪,跟隨尹瑄老師欣賞藝術的目光,一同栽進她的研究與教學世界。

專訪漫遊藝術史撰稿人楊尹瑄老師

Q1 老師當時踏入藝術史學習的動機為何?為何選擇至法國深造藝術史呢?

大學念的是歷史系,大三的時候便決定繼續往研究所深造,可是我又是一個「不安於室」的人,想看看有沒有歷史系之外的選擇。一次撿到了地上的一張研究所補習班傳單,有一欄提供了當時「新創」系所的建議,其中包括了中央大學的藝術學研究所,而自己對動漫、圖像相當有興趣,也喜歡收集繪本、購買藝術畫冊,也知道自己是屬於圖像記憶的類型。上述的種種因素,讓我決定去準備藝術史、藝術學相關的研究所考試,最後如願考上了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碩一的暑假,跟同學一起去法國遊學,當時有一點點法文基礎,法國也是西洋藝術史中很重要的地方,兩個月內幾乎遊遍了法國,去旅行後更對歐洲深深著迷。加上當時法國的公立大學學費較便宜,法國便成為我攻讀博士的選擇。

Q2 老師的研究中,不乏「諷刺畫」的範疇,接觸的契機為何呢?它跟藝術之間有什麼樣的連繫?覺得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給一般讀者甚麼樣新的刺激或視野?

諷刺畫作為大眾圖像其實是個很複雜的圖像,藝術、繪畫作品其包含的意義本身便極其豐富且複雜。例如我的博論是做沙龍作品的諷刺畫,我不但要了解沙龍的作品,還要去了解諷刺畫的意義,加上它作為評論的功能,研究的範圍就包括了它自己作為圖像本身、它諷刺的對象、它的目的是什麼,還有它的受眾與讀者等脈絡,我必須將這些種種脈絡匯集起來。為什麼會說諷刺畫研究跟歷史學有一點接近,因為它的脈絡很複雜,裡頭的訊息也很微妙,這些微妙處是很當代的,就像我們現在的用語與流行事物,可能短短一兩年很快就沒有了。比起像是廣告圖像這類目的性明顯的圖像,諷刺漫畫的訊息層次就多一點。

Bertall, Journal pour rire, 25 June 1853. 諷刺畫家Bertall取笑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筆下的《浴女》是粗俗臃腫的鄉下人。

我做的諷刺畫、幽默圖像等題目,雖不是許多人所認為的美術範疇,但我研究的內容仍與經典藝術有關係,從這類較為大眾的圖像中,去研究當時的藝術作品如何被社會所評價,觀點如何被建構,這方面是我一直感興趣的。現在的藝術史、文化史研究,早已把觀察對象擴展到其它各式各樣的圖像,而非限制在我們原先認為的精緻藝術做為唯一的對象。

 Cham, Cham au Salon, 1863, p. 6. 十九世紀中葉流行的漫畫版沙龍小冊內頁。諷刺漫畫家用誇張或醜化的方式諧仿當時展出的藝術作品,嘲諷畫作的「缺點」,還會在小圖中標上正確的展覽編號,方便讀者找到被批評的作品。

Q3 作為藝術史專業,在歷史系上會如何安排課程?有遇到什麼樣的教學趣事或衝突嗎?

在歷史系上放入藝術史的內容並不衝突。歷史學一直在更新,例如20世紀後半的「新文化史」取徑,開始將各種不同的文化面向也視為歷史研究對象,它的視角與探討的問題非常多元,至今仍不斷開發出新的史料與討論。新的歷史學方法不再只談論政治史、思想史、經濟史等等,與其關注一個統治者做了什麼,不如去記憶大眾的集體生活方式或更寬廣的面向,運用帶有更大視角的檔案,如新聞、政府檔案、法院判決、文學書評等等確切影響歷史的重要材料,而非特定歷史故事的紀錄。也因此歷史的研究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能更寬廣的容納不同面向,這二十年來,臺灣也出現了像是文化史、生活史、物質史、科學史、醫療史等等的專門教師,切入的角度越趨多元與跨領域,但它們皆是構成整體歷史的部分。

在成大開設藝術的通識課,學生來自不同領域,開心的是我能從其中遇到對藝術相當感興趣的學生。此外,會來修藝術、文化史的學生,通常有蠻多喜歡畫畫的,有時他們會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繪畫作品,或出國的時候看到課堂學過的作品,也會寄明信片給我。更好玩的是,他們「不小心」知道我喜歡動漫後,也會開始跟我分享與交流特定或時下流行的動漫內容。有一次,一位學生在期末報告介紹了幾部BL漫畫給我,他可能不知道我其實也是個「腐女」,他介紹的其實我都看過了(笑)。

很不錯的是,學生會嘗試將例如BL漫畫這類我在課堂不會提到的視覺題材做成報告,他們能夠放心地寫各式圖像文化的報告,這也正符合我的初衷,我不希望他們把藝術史看成遙遠、崇高的,藝術不是只限於擺在藝術館的那些類型。我的課程通常從視覺文化出發,會希望學生透過我的課程開拓視野,打破對藝術的刻版印象。

在歷史系課程的部份,會試著邀請專家們分享像是文物研究、文資保存、文化行政、博物館… …等等與藝術史有關的課程,讓學生在大學階段有多面向的接觸,也有更多探索自我興趣的機會。這學期開了一門純藝術史的課程,首先要打破學生對於藝術史只侷限在藝術家與作品的故事想像,建立起藝術史研究的基礎與系統性知識,像是圖像分析的訓練。最近感到有學生漸漸發現事情不是原先想像得這麼簡單了(笑)。

Q4 藝術史讓您最開心或最痛苦的地方?

藝術史研究本身就是令我開心的事,才可以支持我一直投身其中。

書寫的時候,你必須梳理出理性的文字,會較需要左腦運作理性的思考。寫的時候,我會抱著想要解決一個問題的心情去寫,因為寫作就是一名研究者的工作,所以我很習慣接受這種「有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的過程。

藝術史研究對我而言並不是痛苦的,應該說研究就像生產一樣,它會經過一個掙扎、陣痛的步驟,不然就不會生出小孩。很有趣的是,寫作的過程,你會感受到腦子在活躍,它像打掃一樣,逐漸把原先亂七八糟的一團事物一一釐清,然後得到完成一階段任務的結果。唯一痛苦的是時間太少,動作太慢,有太多我感興趣的題目都沒有時間去研究。

Q5 什麼類型的藝術品最吸引您呢?

我對很多類型的圖像都蠻感興趣的。目前研究以諷刺圖像、版畫、畫報、插畫這類為主,而感興趣的時代為十九世紀。法國在十九世紀時有著非常多的變化,一開始我跟多數人一樣很喜歡此時期的印象派,之後開始喜歡不那麼主流的圖像。現在的法國巴黎,仍多數保留著十九世紀的門面,我們可以透過它的城市紋理看到十九世紀至今的歷史軌跡,即使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巴黎卻提供了十九世紀的場景。當我讀到十九世紀的文字或藝術作品,覺得跟現在所看的風景仍有所連結,這是相當有趣的。

尹瑄老師說留學巴黎期間,最喜歡逛的地方就是各種舊貨市場。照片中為凡弗門(Porte de Vanves)舊貨市場一角。老闆在和小男孩下棋。楊尹瑄攝於2016.7。

相對二十世紀一戰後的藝術,我雖然對相關的理論會有興趣,但現代史與此時作品的表現對我來說比較沉重,較難引起感情的共鳴。而十七、十八世紀的藝術對我而言則是較為知性的,比較是從知識上去理解他。我較能夠以感性理解、渴望去親近的,多還是十九世紀的作品,其中又以風景畫為主,如柯洛(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或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的作品,會帶來療癒心理的作用。

一次在奧塞美術館看到了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的《喜鵲》(La Pie),當下如同被吸附住一般,畫面中可愛的動物及雪地反射陽光的表現深深觸動著我,甚至在該作品的展間中流連往返,捨不得離去。作為研究者,進入美術館時,不會像一般觀眾很放鬆地只滿足於美或不美的問題,你可能會想探索更多知識性的問題,因此當有作品單純讓你產生「療癒感」的時刻,會是相當難得的。

莫內,《喜鵲》,油彩, 89 x130公分,1968-1969年,巴黎奧塞美術館。

小編:有人物的作品就不會吸引您嗎?

人的世界挺複雜的,一旦畫面有人物我就會想研究,職業病就發作了,這樣便不是「療癒」了。研究的諷刺漫畫雖然充滿許多人物,我只能說那很有趣,不能說會被它們療癒。目前沒有研究過風景畫,但我認為研究的範圍未必是自己最喜歡的,就我而言,能夠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我才能做好的研究,因此我不會優先把喜歡的藝術作為研究的對像,我的感性與我的研究是可以分開的。

Q6 臺灣是否也有諷刺畫研究呢?

最近開始有,像是我去年參加一個研究會,寫了一篇法文的研討會論文,與八○年代的漫畫家Co.Co.(黃永楠,1953-)有關。在臺灣使用的語境中,諷刺畫被歸類在漫畫,近年來也開始有不少學者以臺灣漫畫作為研究對象,像是政大臺灣史研究所的李衣雲老師以及暨南大學歷史系的翁稷安老師。另外,目前設立於臺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組也正在積極舉辦各種活動,臺灣的漫畫史研究正蓄勢待發,也很需要更多藝術史研究者的加入。

【楊尹瑄老師撰寫於漫遊藝術史的文章】

1. 藝術界的魯蛇?騎豪豬的小丑!漫談法國十九世紀諷刺畫家定位的轉變

2. 笑畫沙龍:十九世紀法國的「漫畫版沙龍」

3. 不只是「女畫家」──奧賽美術館2019夏季特展《貝絲•莫利索》側記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