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Okra
2021年夏天,因為疫情而延宕了一年的東京奧運終於盛大展開。當全世界的眼睛都專注於精彩賽事,看著運動員們拋頭顱、灑熱血時,你是否曾思考過奧運可能對舉辦國當地帶來怎麼樣的影響?近代奧運向來是個關注度極高的全人類體育賽事,對主辦國而言,更是一個向世界展現國力、經濟與軟硬體實力的機會。自從2013年國際奧委會宣布2020奧運將在東京舉辦後,日本便積極地投入準備工作之中,一方面興建大型體育場館及設施,另一方面馬不停蹄地對城市裡的大小細節進行整頓、汰舊換新。在此整頓中,大量老舊建築——包含頗富盛名的舊原宿車站——面臨拆除、重建的命運。然而,在國家如火如荼地將城市推往「新生」的背後,亦有許多質疑或反思這種現象的聲音,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浮現。
奧運與歌舞伎町的興榮
東京當代藝術團體Chim↑Pom在2016年於新宿歌舞伎町舉辦的大型展覽《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また明日も観てくれるかな?)便是針對這種現象的回應。善於將當代社會議題融入作品中的Chim↑Pom,在《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亦透過複合式的作品,對城市裡正發生的大量「拆毀與重建」(scrap and build)現象,以及政府藉由奧運之名所進行的城市再造運動投入反思。展覽選址於歌舞伎町振興組合大樓,綜觀該樓的歷史,就像是為了奧運的拆毀與重建運動的具體證明。
1964年,甫經二戰摧殘的日本,如重獲新生般,迎接第一次主辦的奧運。歌舞伎町振興組合大樓建於1964東京奧運開幕前五個月,該樓的建立與當時的政府欲於奧運開幕前,「振興」、「整頓」於戰後慢慢開始發展的深夜文化,及風俗產業歌舞伎町息息相關。五十多年來,儘管政府不曾停止對這個地區的約束與管制,但歌舞伎町始終享譽著「亞洲最大紅燈區」的盛名,熱鬧的夜生活為歌舞伎町帶來龐大商業利益的同時,「危險」、「骯髒」、「混亂」等標籤卻也揮之不去。直至2004年,日本政府開始對歌舞伎町實施較具規模的「淨化行動」。
對於主辦奧運的城市而言,健康、乾淨、和諧的形象至為重要,因此在日本政府積極地為2020奧運進行城市整頓時,歌舞伎町也名列其中。2016年11月,歌舞伎町振興組合大樓被拆除並決議重建。在其遭拆除的前兩週,Chim↑Pom於此地舉辦展覽《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從選址看來,藝術家欲藉由該建物的命運二度受到奧運左右這點,借喻兩次奧運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一個城市的外貌與發展,有如一場因果輪迴。

當建築與人作為城市的未來「藍圖」
《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是個結合了平面作品、裝置作品以及行動藝術的大型展覽企劃。一到四樓以及地下室皆有不同的作品展出。藝術家在四樓使用早期照片複印常用的「藍曬」法(cyanotype),將整個四樓的空間塗上化學塗料後曝曬,使之呈現一片斑駁的藍色,並將之稱為《繪製藍圖版本 2》。根據藝術家的說法,早期的建築設計原型常以藍曬法製成的「藍圖」呈現。在日文語境裡(中文亦同),「藍圖」更是用來代指對未來的規劃與想像。[1] 填滿了整個四樓的普魯士藍,除了在視覺上再現了藍圖的樣貌,更延伸出歌舞伎町振興組合大樓自1964年以來,作為歌舞伎町這個地區發展前景的用意。
除了四樓之外,藍曬法不斷地出現在展覽其他作品中。例如三樓的《描繪未來》以藍曬法繪製了一名化名為「未來」的十八歲歌舞伎町性工作者。在以藍色為基底的畫布上,反白部分呈現出女性躺臥以及脫落的高跟鞋的剪影,就像逐漸下沉、徜徉於大海中的樣子。女子的姓名「未來」,理所當然地,雙關了這幅藍圖所描繪的歌舞伎町的「未來」。而特意選擇性工作者為模特兒也象徵著蓬發的性產業如何支撐起這個城市的現在,與未來。
二樓的《都市是由人所組成的》也是一幅以藍曬法印製的巨幅照片。照片拍攝建物裡已被拆毀的一角,其中,一名微笑女性(模特兒為Chim↑Pom成員Ellie)的頭部模型被放置於層層的斷垣殘壁之中。本作標題「都市是由人所組成的」出自為歌舞伎町命名的都市計畫家石川榮耀。[2] 石川主張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其行為、文化、思考、表現——才是成就該城市精神價值的主體。這件作品以建物裡的廢棄之處,隱射這個城市中無可避免地遭到強制拆毀的各個角落,而人頭模型則象徵作為城市主體的「人們」,在城市拆毀的過程中亦會受到層層壓迫或遺忘。
二到四樓的這三件藍曬圖作品,皆以描繪藍圖為概念,表達藝術家對歌舞伎町的過去、現狀與未來的想法,也回應國家對一個光明、乾淨、健康未來的想像。藝術家以巨幅作品奇觀化建築的斑駁與毀壞,突顯了不可避免的破壞如何影響人們對城市的記憶,也與作為宣傳重點的光鮮亮麗的城市建築成為鮮明對比。而緩緩下沉的性工作者剪影則象徵著向來被邊緣化、標籤化的群體,如何成就了城市多元的價值觀與生存方式。以藍色為主色調的藍曬圖作品,對應了東京奧運主視覺使用的、象徵日本傳統文化的「藍染」色。[3] 相較於東奧優雅、內斂而飽和的藍染,此處粗糙而斑駁的藍似乎更呈現一個屢經毀壞、崩解又新生的城市真實樣貌。
「性慾」作為歌舞伎町的永續動力
歌舞伎町的風俗產業聞名於國內外,除了形成該地特殊的文化氛圍,也支撐了很大一部分的經濟活動。三樓的《性欲電氣變換裝置Erokiteru 5號機》即是以此點為基礎創作的電力系統裝置作品,藝術家事先在歌舞伎町的各個角落張貼捏造的色情電話廣告,每當有人撥打電話,該裝置便會將電磁波轉化為電力,供自身使用。亦即,裝置成為以人的「性慾」為電力來源的永動機。人們不知情地間接參與,成為了這件作品主要的運作方式,說明著在歌舞伎町,人們橫行的慾望以及抒發慾望的種種管道,才是支持城市運行的重要經濟來源與運輸動力。
骯髒、混亂與「拆毀與重建」的具現化
位於二樓的《Downtown Paradox》【圖5】以及《五輪》是展覽中最直接在視覺上與奧運產生連結的作品。藝術家先於二樓的地板潑灑代表奧運的藍黑紅黃綠五色顏料,接著放置一台掃地機器人於其上運轉移動,攪混的顏料使地上呈現出一片斑斕的色彩。此「清掃」動作指示著政府對本地的「淨化」行動。然而,機器人越清掃就越會將顏料攪混,進而弄髒地面。「越清潔就越骯髒」彷彿暗喻政府雖然致力於淨化這座骯髒的城市、拆解老舊的建築,實際上仍無法阻止城市與骯髒陰暗並行、交會。豎立的白布上則是以掃地機器人的行動軌跡,繪製奧運五輪圖。乾淨的白布以及彼此相切、互不相容的五色圓形,與地面泥濘、交融的彩色形成對比,突顯了奧運純粹、和諧的形象,與歌舞伎町的混亂與多樣。
展覽一樓的巨大雕塑作品《Build-Burger》,藝術家事先在二三四樓地面切割出一片約四平方公尺的空間,接著將原本大樓裡的廢棄物,如舊沙發、辦公桌、冷氣機等,從一樓向上堆高,使這件巨大的「雕塑」橫貫整棟大樓。這件蒐集建物裡廢棄物的作品,猶如拆解其骨肉,再將之堆砌成一個搖搖欲墜的「偽建築」,儼然是「拆毀與重建」行動的具現化。Chim↑Pom將廢棄物以奇觀化方式呈現的做法與上述提及的《都市是由人所組成的》如出一轍,不同於後者著重在破壞行為,《Build-Burger》重視的是重建的過程。
與城市的盛大告別
展覽標題《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出自一齣日本長青電視節目,[4] 主持人在節目最終回的結尾,向觀眾問出這個問句。在展間一樓的同名作品,是一支播放日本國歌搭配國旗的影片。在政府傾盡全力整建城市之下,「說再見」已然作為人們無可避免的日常,成為了國民運動。然而,在整個國家盡全力向前奔走的同時,人們鮮少有機會好好告別城市或是所有逐漸消逝的事物。《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這件作品便提供觀眾一個長達三分鐘面對與處理告別的機會,讓人們重新思考告別對於自己、對這座城市,或是對這個正全速前進的國家的意義。
展期的最後一天,藝術家在地下一樓一間已廢棄的「仁義」酒吧舉辦嘉年華式的派對,邀請眾多音樂家、表演家、行為藝術家共襄盛舉,盛大地迎接即將到來的毀壞,他們彷彿末日電影裡的人們,抓緊機會把握僅剩之日狂歡。派對式的慶祝反應了歌舞伎町熱鬧、複雜的本質,人們彼此之間不分地位、你我,一同沉浸在歡樂氛圍。然而,這場派對並非慶祝新生,而是慶祝毀滅。展期結束後藝術家並未進行撤展,所有的展覽作品在建築被拆毀的同時,一同被破壞。對「破壞」的慶祝行為不只抒發了壓抑的日常與情緒,也是一種對公權力的驅使、對被迫到來之改變的另類對抗。
無論光鮮亮麗或髒亂危險,城市的主體始終是「人」。2022年的此刻,東京奧運已然結束。然而,因為奧運而被拆毀的建築、被迫改變的城市軌跡,將永遠成為一段無從哀悼的記憶,只能透過人們傳遞。《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不只是一場單純記錄、呈現歌舞伎町生態的展覽,更是人們與城市在宏觀的集體敘事之下,如何面對無措的改變、無形的告別,以及處理自身與本地連結的一場大型反思。透過複合媒材與行為藝術,Chim↑Pom的作品一如往常地激發觀者對所處環境的情緒與迴響。
[1] Chim↑Pom. “So see you again tomorrow, too?” Accessed February 16, 2022. http://chimpom.jp /project/kabukicyo.html#3rd_3
[2] Kabukichō Official Portal Site. “The history of Kabukichō.” Accessed February 16, 2022. http://w ww.Kabukichō.or.jp/history.php?lang=jp
[3] Tokyo 2020 Olympics. “Tokyo 2020 Emblem.” Accessed February 16, 2022. https://tokyo2020.o rg/en/games/emblem/
[4] 節目名稱《森田一義時間 笑一笑又何妨!》,自1982年放映至2014年。
參考資料
1. Chim↑Pom,《都市は人なり : Sukurappu ando Birudoプロジェクト全記錄》,東京:LIXIL,2017。
2. Chim↑ “So see you again tomorrow, too?” Accessed February 16, 2022. http://chimpom.jp/proje ct/kabukicyo.html#3rd_3
3. Bi, Xin. “Chim↑Pom: So see you again tomorrow, too?” Translated by Banyi Huang. Ran Dian (blog). April 25, 2017. Accessed February 16, 2022. http://www.randian-online.com/zh/np_feature /chim%e2%86%91pom-so-see-you-again-tomorrow-too/
4. Kabukichō Official Portal Site. “The history of Kabukichō.” Accessed February 16, 2022. http://w ww.Kabukichō.or.jp/history.php?lang=jp
5. Tokyo 2020 Olympics. “Tokyo 2020 Emblem.” Accessed February 16, 2022. https://tokyo2020.or g/en/games/embl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