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中的收藏視野: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上)

文/陽寶頤

哲學所言甚是:人們必須往回追溯以理解生命。但人們可能因此遺忘另一項原則:生命的延續必須往前邁進。」—— 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1]

線性時間軸是博物館用以組織收藏最常見的敘事框架之一,引領觀眾穿越一排排玻璃櫃裡的繪畫器物而有感於帝國文明的興發衰敗。編年架構的確提供易於遵從理解的觀賞秩序,卻也容易導致一種誤解,即人類的歷史進程似乎在過往某個時間點嘎然而止,而值得保藏展示的總是來自久遠流年的吉光片羽。近年來有部分博物館注意到既有時間軸的強制性或侷限性,並試圖將收藏範圍與展覽敘事延伸至近/當代,以突顯一地的藝術與物質文化持續積累、變動的過程。例如,倫敦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展廳於2017年重整開放後,將展覽的時間軸從清朝末年延伸至1911年後的「現代中國」(Modern China),展品包含2011年新入館藏、北京藝術家展望的不鏽鋼雕塑《假山石82號》。[2]

博物館包容與當代社會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對時序性框架的反思,在許多情況下將收藏範圍擴及當代更關乎博物館作為社會機構的任務與功能,尤其是如何藉由多元的收藏─包含過往不被標籤為藝術品的日常圖像與器品─反映特定社會議題並促成更具包容性的展示論述。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 Museum)2014年創立的「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即由策展人選擇具新聞價值的設計品入藏,包括一面由敘利亞難民及設計師亞拉‧薩伊德(Yara Said)受難民救生背心啟發而設計的橘色旗幟,以及在2017年美國華盛頓女性大遊行裡象徵女性團結並具政治諷刺意涵的「粉紅貓耳帽」(Pussy Power Hat)【圖1】。蘇格蘭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與愛爾蘭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近幾年亦戮力收藏反映當代社會議題的物件,包括氣候變遷、種族問題,以及婦女投票權與墮胎權等。[3]

【圖1】Pussy Power Hat (2017),20 x 24公分。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藏,編號:CD.5-2017

有些收藏實踐則非出自博物館策展人的研究與選擇,而是來自對社會挑戰的回應,各博物館因應Covid-19所發展出的收藏與詮釋策略即是一例。2020年,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Wien Museum)的「新冠病毒在維也納」(Corona in Vienna),以及倫敦家屋博物館(Museum of the Home)的「居家收藏計畫」(Stay Home Collecting Project)均向民間取材,至今募集了近萬筆疫情時代裡的眾生萬像與相關創作【圖2】。[4] 每筆圖像與作品均附上投稿者自身的經驗與記憶,而投稿的同時亦即授權博物館將這些資源與物件納入典藏以備未來研究與展示之用。不同於此兩項計畫的公眾性,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於2020年展開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的物品」(Pandemic Objects)線上部落格則由館內各部門策展人負責撰寫,從疫情如何改變群體生活的角度賦予館藏新意。例如,建築與數位部門策展人克里斯多福‧透納(Christopher Turner)將一捲1991年綠色和平反污染衛生紙館藏(Greenpeace toilet paper),連結至疫情期間人們出於恐懼心理而搶購衛生紙的風潮。[5]

【圖2】「新冠病毒在維也納」藏品之一:Astrid Hrdina創作的十字繡Fuck off, Corona!! (2020),直徑17.5公分。維也納博物館藏,編號:310501

科爾斯頓銅像的啟示

除了保存時代記憶,收藏當代在某些案例中也反映了對過往忽視議題的重視與省思。近期一個著名例子是2021至2022年初,展示在英國布里斯托M 棚博物館(M Shed Museum in Bristol)的愛德華‧科爾斯頓(Edward Colston, 1636-1721)銅像。該銅像於十九世紀晚期落成於布里斯托市中心,以紀念出生此地的富商科爾斯頓的慈善義舉【圖3】。直到二十世紀末,科爾斯頓在英國皇家非洲公司(The Royal African Company)身居要職,並參與奴隸販賣的歷史才逐漸受到檢視與批評,而其銅像也於2020年6月7日布里斯托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簡稱BLM)中被抗議民眾噴漆、拆除並棄置於布里斯托港河中。

【圖3】布里斯托市中心的愛德華‧科爾斯頓銅像,約攝於1895至1905年之間。英格蘭歷史檔案館(Historic England Archive)藏,編號:bb86/08594

布里斯托市政府隨後將銅像打撈上岸,連同抗議標語一起展示在M棚博物館,呈現當代社會運動如何賦予文化遺產新的價值【圖4】。當科爾斯頓銅像作為布里斯托市紀念性建築的一部份,安座在科爾斯頓大道(Colston Avenue)上供群眾「瞻仰」時,堂堂的站姿與儼然若有思的樣貌體現的不僅是英國政治權力與經濟主導地位,亦是奠基於偉人崇拜的傳統英雄史觀;而當銅像從原址拆除,並改以「平躺」姿態擺設在低於視線水平的透明圍欄裡,連同抗議標語一起展示在M棚博物館時,它的教育重要性也隨之改變,成為重省英國國家權力與殖民剝削的媒介,亦呼應了「自下而上的歷史」(history from below)對普遍大眾與弱勢社群的關注。[6]

【圖4】展示在英國布里斯托M 棚博物館裡、保留抗議民眾噴漆的科爾斯頓銅像,2021年。攝影:Adrian Boliston,來源:Wikimedia。

藉由(暫時地)收藏與展示科爾斯頓銅像,M棚博物館不僅強化其原有的功能定位(保存布里斯托作為一座曾參與奴隸貿易的海港城市的歷史),並進一步將自身展示空間化作市民群體間不同聲音能夠並陳的平台。例如,銅像兩邊的展廳牆面上,一邊解說銅像建立的歷史及其在十九世紀時作為市民驕傲的象徵意涵,另一邊則附上BLM抗議標語及一幅圓餅圖,呈現出儘管多數受訪者贊成抗議群眾對銅像的處置,但亦有民眾基於不同原因而不贊成該行為【圖5】。2022年初展期結束後,銅像移置博物館的儲藏室,其未來的命運將由市府當局與BLM抗議活動後成立的「我們是布里斯托歷史委員會」(We Are Bristol History Commission)共同審議決定。[7] 該委員會在與布里斯托市民進行訪問及民調後,於2021年初整理了一份報告,大部分受訪民眾支持將銅像連同抗議噴漆一起收藏,並長期展示在布里斯托的其中一座博物館中(不必然是M棚),其解說也應納入十六至十九世紀期間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歷史。[8]

【圖5】M棚博物館展示科爾斯頓銅像展廳其中一面牆上的BLM抗議標語(部分)與圓餅圖一景。圓餅圖顯示:百分之56的受訪者認為抗議民眾有權推倒銅像並將之棄於布里斯托港;百分之20的受訪者認為該銅像不應以任何方式被拆除;百分之19的受訪者認為儘管銅像早該被拆除,但由抗議群眾拆除是錯誤的;百分之5的受訪者認為抗議群眾有權拆除銅像,但不應棄置於港。圖片來源:M棚博物館線上展覽存檔:https://www.theasys.io/viewer/V9YtZeFNysfb5F1yq1DdmDxxViyDV4/ [Accessed May 23, 2022]

科爾斯頓銅像的例子意味著,收藏並非僅是關乎古老的過往,而是一個持續發展更新的動態過程。不同時代的人們可以(也應該)依據其改變的價值觀為文化遺產建構新的涵義,而博物館的當代收藏實踐亦有助於反映過往被忽視的社會問題,並循此凝煉出新的集體認同。

[1] 英文原文:“It is quite true what philosophy says; that life must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then one forgets the other principle: tha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參見Søren Kierkegaard, Papers and Journals: A Selection, ed. and trans. Alastair Hannay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96), 161. 此處所引中文譯文出自:Steven Lubar著,王聖智譯(2015),〈展覽的時間軸〉,《藝外 ARTITUDE》,70,66。(原著出版年:2013)

[2] 大英博物館藏「假山石82號」: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2011-3017-1。關於大英博物館中國展廳的改革,參見Li Yan, “British Museum reopens China gallery,” Global Times/China News Service, December 18, 2017: http://www.ecns.cn/news/culture/2017-12-18/detail-ifytetzm2998251.shtml [Accessed May 23, 2022]. 與博物館時間軸相關的討論可參考Steven Lubar, “Timelines in Exhibitions,”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56, no. 2 (2013): 169-188.

[3] 參見蘇格蘭國立博物館網站:https://www.nms.ac.uk/explore-our-collections/stories/scottish-history-and-archaeology/contemporary-collecting/sections/contemporary-conversations/ 以及Alex Marshall, “How the National Museum is capturing ‘instant history’ of abortion referendum,” The Irish Times, June 21, 2018: https://www.irishtimes.com/culture/heritage/how-the-national-museum-is-capturing-instant-history-of-abortion-referendum-1.3537495 [Accessed May 23, 2022].

[4] 維也納博物館「新冠病毒在維也納」收藏計畫網站:https://www.wienmuseum.at/en/corona-collection-project#:~:text=On%2025%20March%202020%2C%20the,of%20the%20objects%20wer e%20collected.; 倫敦家屋博物館「居家收藏計畫」網站:https://www.museumofthehome.org.uk/e xplore/stay-home-collecting-project/ [Accessed May 23, 2022].

[5] Christopher Turner, “Pandemic Objects: Toilet Roll,” V&A Blog, May 24, 2020: https://www.vam. ac.uk/blog/projects/pandemic-objects-toilet-roll [Accessed May 13, 2022].

[6] 參見Eric Hobsbawm, On Histor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7), 201-216; Saima Nasar, “Remembering Edward Colston: Histories of Slavery, Memory, and Black Globality,” Women’s History Review, (2020): 1-8.

[7] M Shed博物館網站:https://www.bristolmuseums.org.uk/m-shed/whats-on/the-colston-statue-what-next/; 「我們是布里斯托歷史委員會」網站:https://www.bristol.gov.uk/policies-plans-strategies/we-are-bristol-history-commission [Accessed May 23, 2022].

[8] 相關報告全文可線上取得:https://www.bristol.gov.uk/documents/20182/5147235/History_Com mission_Full_Report_Final.pdf/ecd6f803-13e0-8827-e1a6-059d5d490dec?t=1643895879630 [Accessed May 23, 2022]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