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編輯部
在繁華喧鬧的都市中,一間藝文空間工作室,座落在中壢區靜謐的小巷子裡,一如它名字「光棲」,給人的感覺既溫馨又使人放鬆。這間工作室的主人正是漫遊藝術史多產的作者之一——林晏。
這日,小編到工作室拜訪。林晏漫談了踏入藝術史領域的契機外,以及在她的生命中,如何將藝術融入生活,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如何踏進藝術史領域
林晏大學就讀中國文學系、輔修社會工作學系,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似乎都跟藝術史有點距離,然而因為一堂西洋藝術史通識課,使她對藝術史產生興趣。大學畢業後,選擇進入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就讀。對於中文系出身的林晏,或許會直覺認為研究方向應該會傾向東方藝術史,但她卻很直覺地選擇了西方藝術史,雖然林晏開玩笑地說:「這或許也是一種反叛吧」。
研究方向是出於叛逆心態?!
「我很喜歡探討名聲轉變的問題,一個人的定位並不是這麼絕對,而是會隨著歷史的變動或者立場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林晏分享某日為了找尋報告要用的資料,前往學校人跡罕至的國鼎圖書館地下藏書室,隨意地翻閱畫冊時,看到了喬凡尼・巴里歐內(Giovanni Baglione, 1566-1643)的《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Divine Love Overcoming Earthly Love, c.1602),而被其深深吸引。喬凡尼・巴里歐內是誰?或許對於一些讀者而言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確實,在後人定義的藝術史中,巴里歐內並不是最主流的畫家,不過其實他在當時候的畫壇可是位居一線。那麼,為什麼現在的藝術史將他定位為二線呢?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亦是林晏對巴里歐內提出的疑問。畫家的名聲與地位並非固定的,它可能會隨著時間或立場而有所變動。以此作為開端,關於藝術家名聲的定位問題,林晏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

Biblioteca Marucelliana, Firenze.

Gallerie Nazionali Barberini Corsini, Rome.
寫著寫著,便寫出了興趣!
「因為老師給的訓練與啟蒙,造就出我們現在仍持續在寫文章,也算是寫出一個興趣來吧!」
以筆名「木木日安」在漫遊藝術史發表文章的林晏,是一位多產的作者,不免令人好奇她的靈感到底來自哪裡呢?除了在學期間,從課堂報告的細節去發想之外,其實最根本的是喜歡什麼,就會「去」寫什麼,也因為喜歡多方探索,那時林晏每堂課堂報告都會做完全不相關的題目,不過她自嘲也因為這樣,常常害慘自己。
如同論文題目的選擇,當時也總是被一些較偏門的題目吸引著。小編因此好奇如此做法是否時常遇到很大的瓶頸,林晏笑說其實通常當研究進行至一半時,便會發現這個結尾會不會是牽強的,她說:「我覺得藝術史很奇怪的一點是,當你要寫這個東西出來時,你其實大概已經要知道結果是什麼了」。
除了作者的身分之外,林晏亦是漫遊藝術史的首任編輯,她回憶部落格開站之初,其實最大的困難是稿源,通常都是邀稿或是大家情義相助。而漫遊藝術史作為一個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大眾推廣藝術的平台,林晏的指導教授謝佳娟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磨練寫作能力的機會,因此便鼓勵她一個月書寫一篇文章投稿。雖然辛苦,但也正是如此的訓練,增進了對文字的掌握度,也造就她現在仍持續著寫文章,她笑說:「也算是寫出一個興趣來吧」。
研究所的學習與職場的關連究竟是……
「你有什麼樣的興趣?你清楚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嗎?我覺得在研究所時期這是一件重要的、需要想清楚的事情。」
因緣際會下接到北美館案子的林晏,進入研究組文獻室工作。她分享文獻研究或許會逐漸變成一種顯學,累積了那麼多年的資料在被活化、梳理後,要如何建立成資料庫並將它活用,這背後其實需要很多人的建檔跟研究,才能有一個好的系統讓大家能夠查詢。對於整理文獻史料這份工作,林晏分享它特別需要某種敏銳度及仔細度,去察覺資料跟資料之間有什麼關係,而這其實是在研究所學習藝術史時會訓練到的一件事。這份工作雖然偶有煎熬,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此外,林晏認為在研究所時期清楚認識自己的興趣與目標是更為重要的。她說:「其實它代表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不同的人格特質會決定各自在工作上的表現,或是進到什麼單位等」。或許藉由透過不同種類的工作,能夠不斷地認識自己,進而找到恰好適合自己的位置。
「工作其實多是一些機遇而來的。如果你前面沒有儲備這些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的能量與自信,後面的機遇也不會來,或者是說你的個人特質也不會被別人看到。」
作為一位學生,可以有很多嘗試,像是實習、兼職、學習新語言等,甚至是毫無顧忌地去做,不用害怕犯錯。而出社會之後,理想與生計就成了現實生活中的考量,兩者如何取得平衡?是需要持續學習的事情。嘗試「儲備」真正想做的事情的能量,待到機遇到來時,便接住它!
林晏目前也以自由寫稿的方式進行接案,在文字中找到樂趣的她,想要「產出」個人創作,便正嘗試以史料為本,撰寫藝術史小說。她覺得每一段藝術史就像是小說篇章,可以從一些書信、手稿文獻讀到這個人發生了什麼事件,發現裡頭有意思的事情,基於這些真實史料,融入情節式的編排書寫,補足其中文本血肉,期許最後能以藝術史為背景寫出有點意思的小說。她也坦白這需要更多的私人時間去做研究,所以才決定開設工作室,如此在推廣藝術的同時,也保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創作。
開啟斜槓人生!一間隱藏在繁鬧都市的靜謐工作室
「你是一個學藝術的人,盡情享受在藝術的生活中吧!」
希望在還有體力的年紀,以藝術工作室的形式實踐理想生活。身為一位中壢人,林晏想做些與當地文化相關的事,並非是社區營造或是社區改革,而是利用手上現有的資源進行一些藝文推動。工作室與在地青年藝術家、花藝家合作,除了畫畫課、與在地農業連結的植栽課之外,亦有藝術選物出售、藝術史講堂等規劃。林晏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這裡能夠成為一個藝文聚落,結合咖啡沙龍,讓大家能夠放鬆進入,感受日常的時時刻刻都可以有美的存在,融入在鄰里的生活中。
【林晏撰寫於漫遊藝術史的文章】
1 . 十八世紀的GOOGLE街景地圖:朱塞佩•瓦西的羅馬壯遊
2 . 英國霍華德城堡(CASTLE HOWARD)如何保留珍貴遺產?
4 . 異軍突起的普羅旺斯風景畫
5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居家生活(上篇)、(中篇)、(下篇)
7 . 攝影中的紀實與藝術
10 .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上篇)、(下篇)
11 . 巴里歐內與卡拉瓦喬的誹謗大戰(上篇):1603年訴訟案、(下篇)
12 . 研究型的藝術家!從陳德旺的女體畫像切入
13 . 古典與當代的揉合:約翰・柯林的裸體人像畫(上)、(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