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編輯部
桃園的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探索桃園當代藝術的多重網絡
桃園的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如果我們願意細看桃園這塊土地,會發現有許多深耕在地的藝術家與藝術社群,這些人挖掘地方特質轉化為創作的養分,活絡社區以及串聯在地藝文展演,組成豐富且多元的藝文網絡。
由桃園市立美術館委託,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謝佳娟老師及王聖閎老師執行「桃園當代藝術生態研究計畫」,以「桃園」當代藝術家與相關藝術社群、藝文空間等為核心,梳理桃園當代藝術的地方特質與網絡關係,探訪桃園當代藝術的風貌。
藝術社群陳家聲工作室專訪
「陳家聲工作室」劇團與桃園地區很有淵源,曾在「回桃看藝術節」、「鐵玫瑰藝術節」等桃園地區藝文活動擔任重要的推動及參與角色。他們不斷從教育面著手,積極走入校園,透過各種中小型的作品、講座和工作坊,帶領年輕學子瞭解當代劇場表演的魅力。「陳家聲工作室」的劇作類型多元,同時也有不少作品聚焦桃園在地議題。如《宇宙之聲》以新舊文化的碰撞探討建物拆遷與活化的課題;《藍衫之下》觸及客家女子的身分認同議題,與視覺藝術家合作,以展覽與演出並置的模式呈現給觀眾。劇團同時也加入「桃園藝文陣線」,串連桃園在地藝術工作者、藝文團體、小型店家,積極建立屬於桃園的在地文化景觀。
Q1:能請您分享,以《宇宙之聲》為例,團隊在劇本創作與特定議題的探究之間,是如何取得平衡的?
「回桃看藝術節」其實是一個跟著議題而出現的藝術節,我會希望未來桃園的藝文環境趨於完美,那便不用再舉辦這類型的藝術節了。
我在「回桃看藝術節」擔任表演策展人時,找到大時鐘這樣一個地標,它對於桃園人蠻重要的。大時鐘的正式名稱為「中壢第一公有市場」,是中壢的市場起源,最初販賣各種民生用品。但大概在一九八零、九零年代,這樣子的一個公有市場上面竟然也開設酒店?藝文陣線透過訪調,發現中壢很多歷史痕跡都不見了。再對照當年日治時期的老地圖,大時鐘的原址,也是當年傳統市場的位置。大時鐘可能是現在少數能好好訴說中壢故事的地方。
就一個表演藝術團隊來說,如果可以為這個建築物來量身打造一個劇本的話,應該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所以我選擇在裡面做創作。可是直接寫市場的話,我覺得沒有意義,要了解市場直接去跟攤商聊天就好了,不需要我多寫一個故事去複誦。所以我就想要把這個故事情節擴大,我聯想到地下賣藥電臺的那種老歌賣藥。整件事就連結了起來,所以《宇宙之聲》本來就是一個議題先行的劇本。

圖片擷取自《ACCUPASS活動通》頁面。活動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010020903152113592772>
Q2:您有提及過去聆聽廣播電臺時,注意到聽眾 call in 與主持人聊天的短暫親密感。可否跟我們說說為何這樣的生命經驗特別觸動您?
關於 call in這件事,我覺得觸動就是觸動,沒有什麼原因。我家裡是開工廠的,員工習慣聽電臺播老歌,你會聽到裡面有人跟主持人買保健食品,不曉得那個保健食品有沒有用,但對方認得你。對我來說,光是一個陌生人的問候,可能就可以讓你知道「你不是很孤單」的這件事情。有些人可能獨自坐在家裡面,兒子女兒都不太理自己。可是當打電話到一個地方去,雖然彼此互不認識,但對方可以無條件地跟你聊你想聊的事情,分享你想要聽的新聞,他跟你有相同的觀點,他賣你需要的藥,並告訴你:「你需要注重健康喔。」所以對我來說它還蠻親密的,這是觸動我的地方。
Q3:《藍衫之下》在演出/展出的空間佈局上非常特別,結合了攝影展呈與表演空間。請問這樣的形式當初是怎麼討論出來的?編劇之間如何整合意見?
《藍衫之下》原本是視覺藝術創作,藝術家歐陽文慧追溯客家血緣,在線上發起了一個尋找客家妹的活動:去對方家裡,用秘密交換秘密的方式,來交換對於客家的認同,以及一些從小到大的成長、生活,以及和家人會遇到的一些事情。對一個表演藝術者來說,我覺得它故事性很強,想著:「如果把這個東西做成戲劇版會長怎樣?」於是開啟了《藍衫之下》這個計畫。
製作過程中,其實在編劇們的意見整合上十分困難。我們不斷的開會、討論,希望這齣戲有女性的觀點,也要有男性的觀點。到頭來我不希望大家是憐憫這群客家女人,她們不需要憐憫,之所以要把這齣戲演出來,是希望當有人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可以知道:「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確實它是會發生的。」
我們可能不一定理解,這片土地上其他人生活的模樣為什麼與我們不同。可能是因為文化、家庭因素,或者各式各樣不同的原因。我們也不知道這是跟客家人或是女性的身分,還是跟生長在桃園有關,我們找不到答案,就因為找不到答案才需要來討論。《藍衫之下》就是我希望可以達到這種討論效果的作品。
這齣戲基本上必須同時要有展覽和演出,才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臺上沒有特定角色,四個演員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些人是攝影作品中女性們的故事,我們把它整合起來,用我的方法跟大家說。在看完戲之後,我們可不可以靜下心去看看這些群像;或者是說,看完這些群像之後,再來看一齣這樣子的戲,這可能才是這件作品最完整的狀態。從一開始,《藍衫之下》就是視覺和戲劇共存的展演,本來鎖定在美術館或是條件許可的藝廊裡展,不過最終第一場是放在五號倉庫藝文基地演出。

活動網址:https://hmtc.thcp.org.tw/programs/9

2018年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首演主視覺。
圖片擷取自《ACCUPASS活動通》頁面。活動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9170300181353403490>
Q4:未來有沒有可能再像這樣,跟視覺創作者合作?
談到和視覺創作者合作,我就一個創作者而言,可以多方合作當然都是願意的。只是這個合作的機制要怎麼運行?我會不會妨礙到別人創作?在這個創作裡面是先有戲還是先有視覺?還是我們同時一起創作?這個細節有太多可以討論的。其實廣義來說,劇場也是一直在跟視覺藝術家合作,舉凡影像設計、舞臺設計、燈光設計和服裝設計,都是某種程度的視覺藝術。
Q5:假使有機會與美術館合作,是否有想要挑戰的展演形式或是特定議題?
要進去美術館做演出,我第一個會想到的事情是:「為什麼不去劇場做?」也就代表這個演出要在美術館裡發生,它就是必須只能在這裡發生。首先我要夠關心美術館,還要再夠關心美術館與我之間的關連。如果真的要做,就是去挑戰那個空間吧!以場地和場域為主要的創作思考方向,這個空間可以給予我們什麼樣子的想像?在這樣的空間裡面,有除了展覽以外其他還可以做的事情嗎?如果是進駐的話,我就要替美術館量身打造,自然會以桃園在地為主題去創作,這或許也能引起全臺灣人對於桃園美術館好奇,當然這也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Q6:可否跟我們分享,目前劇團在經營社群連結及觀眾關係的基本方向?又或者有哪些族群的觀眾,是劇團特別想要開發的?
我沒有想主打任何特定社群,而觀眾的連結應該就是:來這邊看個輕鬆的戲,或者是可以跟你聊一些我關注的議題,或能夠提供一點娛樂也好,都很好。一開始創劇團的原因,也是因為我想發表我的個人創作。我的個人創作與我的生活有關,我就是要持續的說話,持續的創作,大概是往這個方向進行吧。
前面提到如果真的去美術館展演,可能也會是出於美術館給我什麼特別有感的想法。我做劇團至今,初衷仍是:「我有話想說」。持續的尋找想要聽我說話的觀眾,讓那些想要聽我說話的觀眾知道,來這邊聽故事,是一個可以信任的管道:「我不會亂做戲,你們也不會看到爛東西」,能夠有這樣的互信與互動,就是我覺得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外部連結】
1 . 陳家聲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arsonplay/
2 . 陳家聲工作室ACCUPASS活動通: https://www.accupass.com/organizer/detail/1703210903385221817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