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與老城的交織:桃托邦的跨域超連結

文 / 編輯部

桃園的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探索桃園當代藝術的多重網絡

桃園的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如果我們願意細看桃園這塊土地,會發現有許多深耕在地的藝術家與藝術社群,這些人挖掘地方特質轉化為創作的養分,活絡社區以及串聯在地藝文展演,組成豐富且多元的藝文網絡。

由桃園市立美術館委託,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謝佳娟老師及王聖閎老師執行「桃園當代藝術生態研究計畫」,以「桃園」當代藝術家與相關藝術社群、藝文空間等為核心,梳理桃園當代藝術的地方特質與網絡關係。讓我們跟著訪談者王聖閎老師與藝術家的腳步,一起探訪桃園當代藝術的風貌!

藝術社群桃托邦藝文聯盟專訪

前衛、具實驗精神的當代藝術如何走入在地社區,與在地議題連結?桃托邦藝文聯盟由一群關心桃園在地藝文的青年組成,他們以桃園老城區為核心關懷,推出許多圍繞在地議題的藝術展演、工作坊、文史導覽,甚至實境遊戲等活動,帶領民眾認識老城區、認識藝術。桃托邦藝文聯盟並非一夕生成,而是集結在地方耕耘已久的藝文能量,包含由藝術家蔡奕勳經營的「只是光影」咖啡廳,以及其他在地團體,經過一次次的合作、累積,最終醞釀而成。桃托邦在2021年承接下桃園公民會館,以此為基地策辦活動、匯聚能量。本次訪談由桃托邦成員蔡奕勳、林岳德,跟我們訴說藝術與在地交織的可能性。就讓我們接著看下去吧!

Q:能請您談談「桃托邦藝文聯盟」成立的初衷嗎?就空間地域與週遭環境而言,是否有一些特殊考量?

岳德:

我之前在工傷協會服務時,因為處理RCA工傷案而來到桃園。當時協會在桃園新民街設有辦公室,我們也在那裡舉辦過一些展覽,那時我就已經從桃園勞工逐漸轉變成關心在地的故事。當時也認識了同樣在新民街經營「只是光影」咖啡廳的奕勳,我們希望可以在桃園這邊有一些藝文的推動,也開始合作一些計畫。

其實從來桃園工作後,就開始接觸到不少深耕在地的人跟團體,例如桃步走,而奕勳也認識一些在地插畫家。那時候才想說有沒有辦法匯集大家的力量一起關心桃園的藝文,因為當時這裡的藝文真的是沒什麼人在做,桃園甚至被說是文化沙漠。但對我一個外地人而言,會覺得其實桃園這邊有很多故事,以及這裡才有的獨特感受。

奕勳:

因為工傷協會的展覽和岳德認識,當時跟岳德討論,我們認為應該找其他夥伴進來協助。2017 到18年成立桃園藝文小地方,這也是桃托邦的前身,我們開始耕耘更多在地議題。2019 年《十年展》是桃托邦成立前的暖身,[1]我們把「只是光影」這十年間的夥伴跟合作單位找回來,共同策劃展覽,《十年展》結束後桃托邦成立。岳德認為藝術創作勢必要跟當下周遭發生的事情有關,這也是我們桃托邦期望藉由當代藝術,挖掘、探索桃園在地因著城市變遷開展出的各式議題。

【圖1】《十年展》展覽現場。圖版來源:桃托邦藝文聯盟授權使用

Q:能請您分享桃托邦成立後,目前為止的心得,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嗎?

岳德:

我自己會很希望藉由桃托邦在做的事,能夠在桃園生長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藝術觀點,也希望長出來的藝術是跟在地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我覺得人們會喜歡藝術就是曾經被藝術感動過,我也會期待我們能讓更多人透過藝術認識一些議題,或是開始認識桃園這個城市,能因此有一些不同的思維,進而展開一些行動。

或者在我們把這些在地的議題轉成藝術創作之後,這些在地觀點能回頭滋養藝術領域,我最大的期盼是能夠有一些不同的藝術觀點與在地產生連結。

奕勳:

桃托邦成立後,桃園的藝文能量漸漸建立起來,現在推廣藝文展演活動,都比「只是光影」剛成立的時候觸及的人更多,反而現在更能夠聚焦藝文,回到當初純粹做藝文的理想。

桃托邦承接公民會館後,「只是光影」也會支援,希望共同維繫地方的藝文生態,如果不這樣合作,展覽被看到的難度更高。比較特別的是,我們的夥伴來自各種專業背景,有藝術、戲劇、法律、建築等等,共事過程會比較有趣。但比較困難的是,當每個夥伴關心的事情不同的時候,要怎麼凝聚共識?一直到現在都還是蠻大的挑戰。

【圖2】桃托邦承接桃園公民會館,提供當代藝術展演策畫。
「無用旅展 — 房間裡的旅行指南」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桃園區公民會館臉書粉絲專頁
【圖3】「無用旅展 — 房間裡的旅行指南」展覽現場。
由一加侖藝術團體策展,邀集五位年輕藝術家:尹子潔、何彥諺、吳思嶔、林晏竹、羅天妤展出。
圖片來源:桃園區公民會館臉書粉絲專頁

Q:能請您分享各類活動的規劃構思,以及舉辦心得嗎?

岳德:

其實在承接公民會館之前,我們就有在做導覽,也嘗試將一些不同的東西加進來。例如我們曾辦過藝術行動「城市整形」,內容結合實境遊戲,讓參與者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起來決定這個城市的未來。

此外我們也做了蠻多藉由藝術展現在地故事的嘗試。例如今年米倉藝術節,我們以桃園老戲院為主題作演出,並結合一點點導覽;或是在鐵玫瑰藝術節裡,我們在新民街做了一個假的遺跡展,在展出的過程中也找了演員表演遺跡的故事。觀眾來這邊一方面也像是在參加導覽,同時也是看戲、看藝術作品。

奕勳:

桃托邦一直會做文化行動,只要政府拆市場或民間有議題討論,我們都會試著讓大家聽見。我們非得要用比一般文史導覽更難的實境遊戲,前期的遊戲設計、道具製作難度都很高,但後續效果都很好,參與者的記憶點很強。

我們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大家玩,遊戲過程玩家會了解老城問題跟歷史文化脈動,遊戲結束回到公民會館又能結合展覽導覽。我們想利用這些去串聯桃托邦長期耕耘的在地議題,利用更吸睛的方式引發觀眾的興趣,並推廣當代藝術。

【圖4】《老城誰的城?》實境遊戲。圖版來源:桃托邦藝文聯盟授權使用
【圖5】《老城誰的城?》實境遊戲。圖版來源:桃托邦藝文聯盟授權使用

Q:桃托邦與陳韋鑑老師(胖老師)有很長遠的合作關係,[2]專門開設給一般社會人士的藝術創作課程。可否分享你們對於公民藝術教育的構想?

奕勳:

當時桃托邦會跟胖老師合作,是因為他曾與「只是光影」合作辦展,再加上岳德曾上過他的課,我們對藝術的想法與推廣理念蠻接近的。胖老師帶領工作坊的方式,會引導每個人把自身關心的事物,用當代藝術的方式呈現,這跟生活的關聯很強。

當代藝術有各種媒材,透過胖老師帶領的工作坊,也讓大家更了解當代藝術創作的邏輯。透過工作坊的激盪,藝術家或各個角色的工作者對於藝術的詮釋或許也會不同,進而產生新的表現方式。譬如之前在公民會館的一檔展覽,嘗試與文史工作者合作,試著在歷史文本中討論藝術方法,透過藝術創作回到自身觀點,與文史拉出一點距離。藉由這個機會挪動了文史工作者的角色,文史工作者在大部分的展覽裡通常是文本或是知識背景的提供者。透過這次創作文史工作者不只是文本提供者,他的想法藉由藝術的形式被看見,這正是桃托邦與民眾接觸時想做的事:藝術作品不見得僅由藝術家創作出來,它如何讓其他人也能參與、了解,並在了解後變成個人的表達方式。

【圖6】文史工作者藍博瀚參與陳韋鑑老師課程所創作的作品《桃園神社前的春日風光》展覽
現場。圖版來源:桃托邦藝文聯盟授權使用

岳德:

胖老師的課是我少數離開學校之後還能接觸到完整的藝術課程,他也收了很多「素人」,帶領學員創作,並鼓勵他們辦個展。我一直很認同胖老師的理念:如何透過當代藝術的解放性及批判性,讓每個人藉由藝術有不同的思考,甚至於帶動一些不同的行動?我們認為這部分若繼續發展下去,有機會產出屬於桃園藝術的觀點,或產生對當代藝術詮釋的不同面向,擴展大家想像藝術跟在地的關聯性,這也正是桃托邦經營的重點。

在胖老師的課程上,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帶著生命經驗來跟藝術碰撞,我覺得這是非常珍貴的交流,我覺得胖老師的課跟桃托邦一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藝術背景,但是大家都很關心在地的文化跟藝術,能夠用藝術有一個很好的交流。

Q:想請問桃托邦是否有對於自辦刊物的想像或期待?

奕勳:

如果我們的東西能夠放在刊物上,我們應該會分成幾個部分。一個是桃園在地的故事,另一個是藝術家作品介紹。經過這幾年的投入,我們也幫桃園留下不少真正屬於桃園的作品。桃托邦特別的是,創作與在地議題有強烈的連結,以當代藝術為主,有蠻多現地創作的作品,這部分大多是零散的做,還沒有一個理論的架構去整理它,也許刊物會是一個機會。

2015 年桃園升格直轄市之後,城市變遷加速,也產生很多值得關心的議題。如果要做這份刊物,我會希望站在老城區的觀點去看、去批判,或討論這些事。坦白說桃園除了大溪老街以外,整個城市就剩這一塊是老城區了,所以我覺得論述的觀點要很明確,不能動搖:如何用這樣的觀點去討論老城區的重要性,在整個桃園發展的脈絡?再如何從這個觀點擴散出去有更多討論?

岳德:

我認同奕勳對老城區觀點的看法,其實在桃園如逗點出版社、只是光影還有一些其他的團體,曾經合作自辦了刊物《夭夭》。我覺得這種民間刊物,真的就是有一種民間觀點的獨特性,雖然有一點素,但能在裡面看到該有的一些批判性,以及希望大家能更認識在地的一個熱情。他們後來也沒辦法繼續做下去,我覺得是資源的問題。而現在如《龜山不是島》也是在地團體自辦的刊物,我覺得都能在裡面看到在地的觀點,這跟政府刊物是非常不同的。

其實我自己覺得桃托邦蠻神奇的,說是地方創生,我們也不純然覺得我們在做地方創生,就是在走一條還是屬於我們這邊藝文觀點的路吧!

[1] 2019年,「只是光影」咖啡廳營業十周年的展覽計畫,展覽範圍擴及桃園龜山「A8藝文中心」、中壢「聯新藝文中心」等,並同時舉辦多場講座活動,與其他在地工作者串聯。

[2] 陳韋鑑,台新藝術基金會特約藝評人、「胖老師繪畫攝影教室」經營者。

【外部連結】

1 . 桃托邦藝文聯盟官方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otopia.art/

2 . 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iverdays

3 . 桃園公民會館官方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oyuan.public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