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博物館:談舞蹈/行為藝術介入作為當代美術館的時空創意化策略 (上)

博物館、圖書館與歌劇院近期除了與民眾的教育參與互動外,也提供跨界特殊的美學體驗以饗觀眾,像是藉由表演藝術活化靜態的展演。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創意實踐,對原先觀看方式做出挑戰與移轉,也引動參觀的多重互動性,讓視覺藝術與文物殿堂綻放出更燦爛多樣的面貌。

尋「情」記: 2022臺灣美術雙年展觀後感

詩人元好問《雁丘詞》中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話在每個人心裡印象深刻,琅琅上口。2022臺雙展策展人以此句為展名,反問情不為何物,意旨互聯萬物皆情,當代社會的各種縱橫相交,織出密密麻麻的「情」就為臺雙展軸心,既抽象又具象,甚至包羅萬象。

中世紀的暢銷書──時辰祈禱書

《聖經》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史上最暢銷的書籍,然而在中古世紀歐洲卻不是如此,最熱門的是時辰祈禱書這樣的祈禱指引書。時辰祈禱書顧名思義是告訴書的主人「何時該怎麼祈禱」的指導書,在十三至十六世紀間被大量的製作、印刷,成為了現代歐洲各大圖書館中,最常見的稀有古籍。

○△□-Judy Chicago作品中的身體意象

在觀看韓國原創劇集《魷魚遊戲》時,熟悉藝術史的觀眾很難不發現一幕設置三角餐桌的布景,和茱蒂•芝加哥《晚宴》的連結。劇中反覆出現的幾何造型,儼然成為該劇的代表符號。同樣的,幾何形體不僅充斥在《晚宴》裡,更是藝術家在創作生涯中,探究身體與性別框架的重要介質。

1 2 3 4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