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肖像畫學習看人臉色

大部分的人都經歷過面試,與面試官面對的當下,我們觀察他們的表情,面試官也正打量著我們這些應徵者的表情。現實生活中這種觀察模式反覆上演,人們注意著外在世界的變化,判斷行為是否恰當,調整內在的行動。我們進而提出一個疑惑,是什麼原因左右我們解讀一個人的表情呢?

重新觀看一幅名畫——楊.范.艾克的《阿諾菲尼的雙人肖像》

在《阿諾菲尼的雙人肖像》中,一位女子身穿鮮綠色的袍子,一手扶著稍稍隆起的腹部,身旁的男子牽起另一手並看向左前方,他們站在一張頂著紅色帷幕的床前,腳邊毛茸茸的小狗看著我們。這樣簡單的描述背後,這些現代人眼中再也明顯不過的婚姻要素,卻讓藝術史學者們傷透了腦筋。

從千年中原石刻,到近代台灣美術──訪談龔詩文老師優游藝術史的廣袤世界

龔詩文老師發表多篇關於台灣美術史的文章,也曾以中國古代圖像為主題寫作,龔老師研究跨度的廣度與深度令編輯部敬佩。除了點出這些看似相隔遙遠的事物其實都息息相關,老師也分享了一直以來藝術史學習、教學的心路歷程。一起隨著本次專訪,進入藝術研究背後的世界吧!

舞/動博物館:談舞蹈/行為藝術介入作為當代美術館的時空創意化策略 (上)

博物館、圖書館與歌劇院近期除了與民眾的教育參與互動外,也提供跨界特殊的美學體驗以饗觀眾,像是藉由表演藝術活化靜態的展演。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創意實踐,對原先觀看方式做出挑戰與移轉,也引動參觀的多重互動性,讓視覺藝術與文物殿堂綻放出更燦爛多樣的面貌。

1 2 3 4 5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