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詩文老師發表多篇關於台灣美術史的文章,也曾以中國古代圖像為主題寫作,龔老師研究跨度的廣度與深度令編輯部敬佩。除了點出這些看似相隔遙遠的事物其實都息息相關,老師也分享了一直以來藝術史學習、教學的心路歷程。一起隨著本次專訪,進入藝術研究背後的世界吧!

龔詩文老師發表多篇關於台灣美術史的文章,也曾以中國古代圖像為主題寫作,龔老師研究跨度的廣度與深度令編輯部敬佩。除了點出這些看似相隔遙遠的事物其實都息息相關,老師也分享了一直以來藝術史學習、教學的心路歷程。一起隨著本次專訪,進入藝術研究背後的世界吧!
一間座落在中壢區靜謐的小巷子裡的藝文空間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正是漫遊藝術史多產的作者之一——林晏。中文系出身的林晏,因為一堂西洋藝術史通識課,使她對藝術史產生興趣。此篇專訪除了漫談她踏入藝術史領域的契機外,還有如何將藝術融入生活的方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楊尹瑄老師除了認真投入自身的研究領域,同時對19世紀的歐洲藝術有著極大的興趣,這個藝術的範疇更包含著大眾的圖像文化。透過此次的專訪,跟隨尹瑄老師欣賞藝術的目光,一同栽近她的研究與教學世界。
盧穎目前任職於當代藝術館展覽組,業餘時身兼不同平台的撰稿人身份,讓人意外的是,盧穎就讀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之前,其大學專業竟與藝術完全搆不上邊。如此跨界的求學與多樣的職涯,如同她在自介中提及自身擁有許多的分類標籤,小編不禁想一探撰稿人獨特的生命經驗,以及如何擁有趣味的寫作靈感。
巫老師無論是在近年圍繞著西方人對於東亞美術的鑑賞的學術研究上,或是十月發表於部落格的兩篇文章,似乎都與「看」息息相關。本期專訪,我們榮幸邀請到巫老師與我們分享文章之後的延伸——究竟是「看」什麼?「看」的背後探討的是什麼?它又有什麼魅力吸引著巫老師?
撰稿人張tree在今年取得了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的碩士學位,次月便以新鮮校友的身份接受漫遊小編的採訪,也藉著這次專訪,讓各位讀者沾沾這份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