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麻煩」的訪客吧!──評《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博物館並不如我們認為的客觀與中立,僅能反映某一部分人的品味與觀點。覺察這件事將有助於博物館變得更為誠實與開放。在《誰的博物館?》中,提醒作為當代觀眾不自知的權力。博物館是屬於誰的?誰決定博物館的收藏、論述與展示?希望對話的觀眾是哪個族群?留待書中為各位解答。

主體性的開展──《臺灣美術兩百年》

倪文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概括式論點,雖然簡化了各個世代的臺灣藝術家在面對所處不同歷史情境中所展現的能動性,卻具有指標意義—在90年代的開端映照出臺灣解嚴後,在文化上尋求新的主體意識的渴望。這種新的主體的建構與想像,無疑是踩踏在那個逐漸崩解的舊的自我之上。

石破天驚的《甘露水》──《臺灣美術兩百年》

1921年黃土水以古典學院風格的等身裸女像《甘露水》,第二次入選帝展。這次輿論卻極為冷淡。《臺灣青年》也許是因為雜誌的經費有限,不再發表照片;《臺灣日日新報》也不過發表一張作品照片,沒有任何文字報導。為何保持緘默?其次,臺灣社會整體的美學觀尚未成熟。西洋藝術中的裸女圖像應該如何看待?是否適合公開陳列觀賞?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