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並不如我們認為的客觀與中立,僅能反映某一部分人的品味與觀點。覺察這件事將有助於博物館變得更為誠實與開放。在《誰的博物館?》中,提醒作為當代觀眾不自知的權力。博物館是屬於誰的?誰決定博物館的收藏、論述與展示?希望對話的觀眾是哪個族群?留待書中為各位解答。

博物館並不如我們認為的客觀與中立,僅能反映某一部分人的品味與觀點。覺察這件事將有助於博物館變得更為誠實與開放。在《誰的博物館?》中,提醒作為當代觀眾不自知的權力。博物館是屬於誰的?誰決定博物館的收藏、論述與展示?希望對話的觀眾是哪個族群?留待書中為各位解答。
本書專注於1830年代到世紀末西方藝術中的運動身體圖像,透過寫實派、印象派和後印象派作品分析,發掘運動的審美感性和身體經驗。從諷刺畫報、素描油畫、到廣告海報等媒介,視覺藝術表現出社會大眾對於運動的需求和熱衷,傳遞運動所隱含的身體觀念和階級態度。
倪文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概括式論點,雖然簡化了各個世代的臺灣藝術家在面對所處不同歷史情境中所展現的能動性,卻具有指標意義—在90年代的開端映照出臺灣解嚴後,在文化上尋求新的主體意識的渴望。這種新的主體的建構與想像,無疑是踩踏在那個逐漸崩解的舊的自我之上。
1921年黃土水以古典學院風格的等身裸女像《甘露水》,第二次入選帝展。這次輿論卻極為冷淡。《臺灣青年》也許是因為雜誌的經費有限,不再發表照片;《臺灣日日新報》也不過發表一張作品照片,沒有任何文字報導。為何保持緘默?其次,臺灣社會整體的美學觀尚未成熟。西洋藝術中的裸女圖像應該如何看待?是否適合公開陳列觀賞?
在藝術家眼裡,臺北有時如巴黎般迷人、如電光般炫目。然而作為自己的故鄉,老城更新的過程過於快速,不免引發對生活的感觸,或是面對現實的迷惘。
透過圖文並茂的頁面,本書期望引發讀者探索藝術史的興趣和好奇心,以深入淺出的解說,帶領讀者進入感性和知性交融的藝術史。我們用凡人的視角觀看和談論藝術史,而不是歌功頌德永垂不朽的天才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