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當代藝術多重網絡系列接近尾聲,這些深耕在地的藝術家,透過創作交織出桃園地區的藝文樣貌。我們可以如何觀看這樣的藝文生態?從這些藝術家與藝文團體中能獲得何種啟發?計畫共同召集人王聖閎老師,除了對整個計畫背後的研究方法加以介紹,也提供我們觀看以及延伸思考的可能。

桃園當代藝術多重網絡系列接近尾聲,這些深耕在地的藝術家,透過創作交織出桃園地區的藝文樣貌。我們可以如何觀看這樣的藝文生態?從這些藝術家與藝文團體中能獲得何種啟發?計畫共同召集人王聖閎老師,除了對整個計畫背後的研究方法加以介紹,也提供我們觀看以及延伸思考的可能。
桃托邦藝文聯盟由一群關心桃園在地藝文的青年組成,他們以桃園老城區為核心關懷,推出許多圍繞在地議題的藝術展演、工作坊、文史導覽,甚至實境遊戲等活動,帶領民眾認識老城區、認識藝術。本次專訪桃托邦成員蔡奕勳、林岳德,向我們訴說藝術與在地交織的可能性!
「陳家聲工作室」劇團與桃園地區很有淵源,曾在多個桃園地區藝文活動擔任重要的推動及參與角色。他們積極走入校園,帶領年輕學子瞭解當代劇場表演的魅力。劇團的劇作類型多元,有不少作品聚焦桃園在地議題。也加入「桃園藝文陣線」,積極建立屬於桃園的在地文化景觀。
桃園是一座快速增長的城市,也帶來許多新舊文化的交替或衝突。藝術家蔡奕勳自畢業後返回桃園家鄉,積極參與在地議題和老城區活化工作,也提供空間策辦展覽。他的創作以藝術行動為主,對地方議題提出批判與反思,也關注城市變遷的過程,提供觀眾另一種觀看城市的可能性。
藝術家陳宣誠長期耕耘地方田野調查與跨領域創作,他與「共感地景創作」團隊,關注環境與人、非人之間的關聯性,並試圖透過藝術的手段聯繫起這些相互影響的事物。讓我們透過王聖閎老師的採訪,跟著藝術家的思路,探索藝術如何在地方發生關係,並尋找一條感受桃園地域特殊性的可能途徑。
在桃園沿海一帶遍布無數的私人工廠、低矮的三合院和老平房,以及零星建築與空地。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景致,卻是藝術家余白眼中充滿魅力的風景。他挖掘這片鮮少人關注的區域,並為正在改變、消逝中的風景留下影像。桃園的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讓我們跟著藝術家的腳步一起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