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的臺灣尚處於戒嚴時期,一份介紹臺灣傳統文化與風土民情的英文刊物《ECHO of Things Chinese》,於此年元月出版,在臺灣民藝刊物的脈絡中成為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這份刊物截取了當時對臺灣民間的關懷,如果以現今的眼光回頭審視,藉由後殖民的角度,是否仍看見當初的浪漫鄉土情懷呢?

1971 年的臺灣尚處於戒嚴時期,一份介紹臺灣傳統文化與風土民情的英文刊物《ECHO of Things Chinese》,於此年元月出版,在臺灣民藝刊物的脈絡中成為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這份刊物截取了當時對臺灣民間的關懷,如果以現今的眼光回頭審視,藉由後殖民的角度,是否仍看見當初的浪漫鄉土情懷呢?
一百年前的聖誕佳節期間,法國出現了一款熱銷產品,不僅風靡全球,更在隨後刮起世界性的小規格電影風潮。這項在今年歡慶一百歲生日的明星商品有著可愛的名字,它是法國百代電影公司在1922年聖誕節期間推出的家用電影放映機:「百代-寶貝」。
一門藝術要能具有互文性的創作與接收循環,必定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實踐、運用、流傳與研究,足以成為一門史學研究客體。攝影以其兩百多年的歷史,自然算是年輕的。驚人的是,攝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累積的成果,已不只讓互文性有效作用且已成為一種常態氾濫。
葉偉立多年來的藝術實踐結合多種媒材,細膩敘說城郊變遷的故事,以及喚起個人和群體的記憶。寶藏巖泡茶照相館和葉世強故居這兩個計畫,深刻展現藝術的儀式和展示意涵,也彰顯了兩極之間的過渡境地。本文聚焦在這兩個計畫的關聯性和異同處,梳理其影像敘事所揭示的文化記憶。
民國時期,大眾文化的內容成為了連環畫的常見主題,其中又以改編自武俠小說和電影的連環畫最受讀者歡迎,對流行題材極為敏銳的上海出版社與連環畫家們迅速地開始根據電影來繪製連環畫。
我們可以大略推斷出連環畫是能夠快速大量印製的出版品,透過租書攤流通,對兒童與青少年讀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本文將簡短地介紹民國時期連環畫的歷史與內容,並透過新聞報導檢視連環畫在當時招致批評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