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在1976年對張風的研究中,認為這件讓張大千以「大風」為室名的作品,就是現藏於香港藝術館虛白齋的《炯伯社師圖卷》,卷前還留有張大千題寫的「大風墨戲神品」引首。

【不朽的青春】「芳蘭之丘」上的不朽青春──鄭世璠的第二師範學習歷程
新竹畫家鄭世璠在第一屆芳蘭美展時以〈芳蘭美展頌〉紀念兩位影響他創作生涯深遠的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與小原整。始終以「芳蘭學子」為榮的鄭世璠,如同他的歌頌文句中所敘述地一般,在作品上實踐其恩師的教誨。
新竹畫家鄭世璠在第一屆芳蘭美展時以〈芳蘭美展頌〉紀念兩位影響他創作生涯深遠的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與小原整。始終以「芳蘭學子」為榮的鄭世璠,如同他的歌頌文句中所敘述地一般,在作品上實踐其恩師的教誨。
呂鐵州以花鳥畫聞名於畫壇後,設立繪畫研究所傳承東洋畫,其指導弟子的作品陸續入選台展,儼然形成一股畫派勢力。最近呂鐵州《鹿圖》鉅作為藏家公諸於世,此畫以不同以往的動物題材為主題,與其創作及教學有何關聯?
東方人應該很少聽過「葛蘭傑式書籍」,事實上它是一種流行期與地域都很小的書籍形式,但是正因為如此,是許多歐美珍稀圖書館、甚至博物館內視若珍寶的海內外孤本,數量稀少,在古書市場上的價值不斐。
策展人梅佐研究霍普多年,透過細膩閱讀霍普的作品和藝術家妻子所撰述的手札,勾勒出以藝術家旅行經驗為本的視覺樣貌,展覽也透過流行圖像和大眾文化讓藝術與社會史相互對話。
郭書瑄畢業於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博士,現為旅歐作家,著有《新荷蘭學》、《插畫考》、《圖解藝術》等書。部落格文章圍繞塗鴉、漫畫、插圖主題,針對日常生活的視覺圖像提供脈絡的分析。
日本一對高齡八十歲的雙胞胎姊妹──富貴子、紀久子,歷經多年尋覓,終於在十年前和劉啟祥的長子劉耿一重逢,親手交還畫家1946年離開日本時託付的一批油畫。匿跡一甲子的畫作,將我們引向劉啟祥藝術生涯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