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初發明的幾十年間,鮮少看到同期進入大眾生活的展覽被電影人框入攝像鏡頭,於此類似,六、七零年代載入電影史的經典作品中,「後現代/當代」藝術展覽的存在感也很低,反倒是能看到造型藝術之外的一些觀展場景出沒。

【版印浮生】浮世繪「登臺亮相」!江戶時代的歌舞伎和役者繪
所謂役者繪,即以歌舞伎演員(役者)為主題的浮世繪種類,其與歌舞伎發展密不可分。根據藝能史學者諏訪春雄的說法,役者繪的源流有三:其一為「男色若眾圖」、其二為菱川師宣樣式作品、其三為「役者評判記、芝居繪」的出現。
所謂役者繪,即以歌舞伎演員(役者)為主題的浮世繪種類,其與歌舞伎發展密不可分。根據藝能史學者諏訪春雄的說法,役者繪的源流有三:其一為「男色若眾圖」、其二為菱川師宣樣式作品、其三為「役者評判記、芝居繪」的出現。
本次展品中,有不少和小說《源氏物語》情節相關的「源氏繪」。有賴近年海內外許多關於浮世繪的研究,本次展覽也有了嶄新的發現。過去被歸類在風俗畫類別的《春霞蜃気楼》,中大藝文中心原定名為「風俗畫」,不過經過考察後,此作極有可能是描述《源氏物語》情節的「源氏繪」。
每當提及浮世繪,腦中浮出的關鍵字不外乎「日本江戶時期」、「色彩繽紛的木版畫」、「庶民的藝術」等等,你是否想過浮世繪是從何而來、怎麼發展至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樣貌?又為何被稱之為「庶民的藝術」呢?
1921年黃土水以古典學院風格的等身裸女像《甘露水》,第二次入選帝展。這次輿論卻極為冷淡。《臺灣青年》也許是因為雜誌的經費有限,不再發表照片;《臺灣日日新報》也不過發表一張作品照片,沒有任何文字報導。為何保持緘默?其次,臺灣社會整體的美學觀尚未成熟。西洋藝術中的裸女圖像應該如何看待?是否適合公開陳列觀賞?
暌違二十年,適逢國立中央大學六十周年校慶,中大藝文中心與藝術學研究所師生聯合策畫的《版印浮生-中大六十校慶浮世繪特展》,將再次展出中大藝文中心典藏的浮世繪。
當代藝術史中不乏小丑的身影,但比起側重於角色憂鬱的情緒面,藝術家們更願意去顛覆傳統,甚至以小丑作為媒介進行道德與美學問題的探討,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介紹三名藝術家如何詮釋另類面貌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