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藝術要能具有互文性的創作與接收循環,必定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實踐、運用、流傳與研究,足以成為一門史學研究客體。攝影以其兩百多年的歷史,自然算是年輕的。驚人的是,攝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累積的成果,已不只讓互文性有效作用且已成為一種常態氾濫。

一門藝術要能具有互文性的創作與接收循環,必定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實踐、運用、流傳與研究,足以成為一門史學研究客體。攝影以其兩百多年的歷史,自然算是年輕的。驚人的是,攝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累積的成果,已不只讓互文性有效作用且已成為一種常態氾濫。
葉偉立多年來的藝術實踐結合多種媒材,細膩敘說城郊變遷的故事,以及喚起個人和群體的記憶。寶藏巖泡茶照相館和葉世強故居這兩個計畫,深刻展現藝術的儀式和展示意涵,也彰顯了兩極之間的過渡境地。本文聚焦在這兩個計畫的關聯性和異同處,梳理其影像敘事所揭示的文化記憶。
1995年「風景攝影研討會」可視為臺灣地景攝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風景照轉而追求日常生活的選材和記錄視野,著眼於豐富的人造環境和土地利用變貌。
從今日全球疫情嚴重的年代回顧,發現1980-1990年代在那些與現代主義傳統攝影若即若離的表現中,竟曾經有些被定義(戲稱?)為「閉關藝術」,不禁令人感到分外好奇。
本月專訪,曾少千老師將與我們分享「漫遊藝術史」創立的過程與對藝術史知識傳播的期待。另外,身為撰稿人,老師最初是如何設定文章主題?
如果一張照片背後歷經編導、場面調度等操作,我們還能將結果視為「真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