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元好問《雁丘詞》中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話在每個人心裡印象深刻,琅琅上口。2022臺雙展策展人以此句為展名,反問情不為何物,意旨互聯萬物皆情,當代社會的各種縱橫相交,織出密密麻麻的「情」就為臺雙展軸心,既抽象又具象,甚至包羅萬象。

詩人元好問《雁丘詞》中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話在每個人心裡印象深刻,琅琅上口。2022臺雙展策展人以此句為展名,反問情不為何物,意旨互聯萬物皆情,當代社會的各種縱橫相交,織出密密麻麻的「情」就為臺雙展軸心,既抽象又具象,甚至包羅萬象。
善於將當代社會議題融入作品中的Chim↑Pom,在《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亦透過複合式的作品,對城市裡正發生的大量「拆毀與重建」(scrap and build)現象,以及政府藉由奧運之名所進行的城市再造運動投入反思。
盧穎目前任職於當代藝術館展覽組,業餘時身兼不同平台的撰稿人身份,讓人意外的是,盧穎就讀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之前,其大學專業竟與藝術完全搆不上邊。如此跨界的求學與多樣的職涯,如同她在自介中提及自身擁有許多的分類標籤,小編不禁想一探撰稿人獨特的生命經驗,以及如何擁有趣味的寫作靈感。
「山水」一詞,對於中國傳統文人而言,被寄予著理想與和諧,它可居可游,也可遁隱其中。然而,「山水」只能是仙境、必然是追求和諧嗎?當代藝術家中,同樣使用了傳統山水形式來創作的楊泳梁與鄭崇孝,卻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更賦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同以往的詮釋與視野。
資深策展人艾麗森・葛倫客座策劃的《應許・見證・緬懷》特展,提供在地與全國透過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的省思,策展過程中也跟泰勒母親與親友充分對話,讓展覽有更深刻觸及個人的啟發。
電子遊戲究竟有什麼藝術價值呢?我們可以試著從電子遊戲的內在性質與外在性質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