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挑選1923年9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中的藝術類叢談進行介紹——為什麼報紙要挑選這些新聞?翻譯、引介的過程中又有什麼資訊被遺失?當時的臺灣人在翻閱報紙時,能從中了解到世界美術的何種面貌?

本文將挑選1923年9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中的藝術類叢談進行介紹——為什麼報紙要挑選這些新聞?翻譯、引介的過程中又有什麼資訊被遺失?當時的臺灣人在翻閱報紙時,能從中了解到世界美術的何種面貌?
談到陳澄波(1895-1947),一般人會想到的是他在228事件時悲劇性的生命終點。熟知臺灣美術史的人,則會熟悉於他油畫家的身分。然而,直到陳澄波於1924年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並開始學習油畫之前,他主要的創作媒材還是以水彩為主。
2017年時,故宮與奧賽美術館合作辦展,《拾穗》再度來臺,造成不少話題。對於臺灣人而言,若非親自前往歐洲參觀美術館、教堂,要一睹西洋美術史巨匠的作品,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那麼,「田園畫家米勒」為臺灣人所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答案或許頗為出乎意料,早在一百年前就已開始了。
包含像黃土水《歸途》在內,還有其他出自臺灣藝術家之手,或是描繪臺灣風景的藝術品,被收藏在日本宮廷,它們各自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成為日本皇室的收藏?
自1955年創設以來,史博館陸續購藏、接收、獲贈來自四面八方的文物。其中也包含與史博館作為「中華文物展示機構」的形象難以連結在一起的藏品,比如武部竹令的《日本能樂人物》。
這位有幸與《鄭成功畫像》近距離接觸,臨摹畫作的日本人,則名叫那須豐慶,日後他以「那須雅城」之名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