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建築攝影的寓言──杉本博司《建築》系列作品

文 / M.莫里斯

來自日本的攝影師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1948-)在1970年代前往美國發展,他受到觀念主義的薰陶,作品蘊含許多個人的哲思,堪稱觀念攝影家的代表。如同寓言故事般,杉本博司以單幅影像,便能傳達他於系列作品中想要述說的脈絡。同時也透過散文寫作,對藝術、攝影、日本文化、歷史等主題抒發感性,補充攝影作品背後的意涵。

杉本博司曾經走訪世界各地,拍攝現代主義的代表性建築,包括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密斯范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的西格萊姆大廈 (Seagram Building)、現代主義中工業建築的代表AEG渦輪機工廠(A.E.G High Tension Turbine Factory)及紐約911事件前的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等。他將這些影像製作成《建築》系列(Architecture, 1997-2002),其中模糊建築影像,透露出甚麼樣的哲理和寓言呢?

建築魂魄

高聳的建築,如紀念碑般矗立在畫面中,衝擊著觀者的視線。模糊的畫面,像是眼前颳起一陣薄霧,阻擋觀者與建築物的接觸。杉本博司的影像中除了建築外,呈現杳無人煙的一片灰濛。這些若有似無的線索,如果僅透過影像中的景物,去解析杉本博司的想法,會顯得困難。究竟杉本博司在《建築》系列中所要表達的是現實、或是夢境?這些高聳的建築於影像中又象徵著什麼?

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 1959-),看了杉本博司的《建築》系列寫道,「杉本博司使建築回歸於它的本質」。策展人似乎暗示著畫面中薄霧般的模糊,非但沒有擾亂觀者對影像的理解,反而讓目光更聚焦於建築上,像是站在遠方凝視著建築。而杉本博司在他的散文著作《直到長出青苔》對這系列的注解是,「建築物是建築的墳墓,而我,面對這些建築的墳墓,將攝影焦點對在無限遠,拍下陰魂不散的建築魂魄。」究竟什麼是建築的魂魄?這又是誰的魂魄?

魂魄的原型

畫面中的模糊失焦,源於攝影鏡頭的兩倍無限遠焦距,像是用鏡頭替代人眼,回溯建築物的過往,使觀者從觀看《建築》系列影像的當下時空,勾起過去建築曾經於記憶中出現過的片段,呈現現實與記憶中間的模糊灰色地帶。杉本博司有意於《建築》系列的某些作品中,沿用舊圖像的建築原型,作為串聯該建築過去記憶的媒介,使觀者在觀看時產生似曾相似的熟悉感。舊圖像可能源自明信片、建築手冊、報刊雜誌等。如果將《建築》系列中現代工業建築的代表A.E.G渦輪機工廠【圖1】,和該建築物於1909年所拍攝的老照片【圖2】相互比對,可驚奇地發現,兩圖像的相似度。雖然從兩個畫面可見到鏡頭高低的微差,周遭環境有不同的道路規劃,但是杉本博司近乎站在與1909年代拍攝者一致的拍攝點,按下快門鍵。

圖12
左【圖 1】Hiroshi Sugimoto, AEG Turbine Factory, 2000. 右【圖 2】AEG Turbine Factory老照片, 1909。

在《建築》系列中某些知名的城市地標物,與建築雜誌中的圖像或模型圖,亦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如《建築》系列中,曾是紐約著名地標的世界貿易中心【圖3】,與該建築於Casabella建築雜誌所出現的建築模型圖像【圖4】,兩者頗為相似。從構圖來看,兩棟建築置於圖像的正中心,且建築物之於四周景框邊線的距離,亦維持相似的比例。

圖34
左【圖 3】Hiroshi Sugimoto, World Trade Center, 1997. 右【圖 4】在1966年第301期義大利 Casabella雜誌所出現的世界貿易中心模型圖像。

比對兩圖像中的建築物,世界貿易中心左棟的高樓,都以相似的角度出現於兩影像中;右棟的高樓在角度上則有些差異,Casabella雜誌中的右棟高樓多了側方的牆面。從上述分析可推估,杉本博司的鏡頭應是比Casabella雜誌照片的攝影師,從更為偏左的位置拍攝。而其鏡頭與A.E.G渦輪機工廠一樣,皆有微微向上仰角的跡象。

結論

從《建築》系列的工廠及城市地標的兩個例子得知,杉本博司的攝影構圖,並非完全原創、或欲求新意的表現。他有意參照舊圖像的原型,藉此喚起觀者對該建築的舊時記憶。這種囊括跨時空圖像的方式,使觀者能優游於真實與記憶間;影像中的建築也變成了記憶的儲存所,擴充了單一照片所能容納的時間長度。

杉本博司承襲 《透視畫館》(Dioramas, 1975-1999)、《恐怖館》(Chamber of Horrors, 1994-1999)對真實與虛假的辯證,在《建築》系列中換成操作失焦與聚焦的雙面刃。他使失焦模糊的畫面反轉形成實質上的聚焦,呼應南希·斯佩克特所說的,「杉本博司使建築回歸於它的本質」。在觀看的過程中,觀者除看到杉本博司拍攝的失焦畫面,亦回想有關建築過去的記憶,使觀者在記憶與真實間來回轉動。杉本博司《建築》系列透過模糊失焦的建築圖像,實要述說的是一個關於建築與記憶的寓言故事。 

參考資料

  1. Hiroshi Sugimoto, Sugimoto: architecture, New York: D.A.P, 2003.
  2. 杉本博司,《直到長出青苔》,台北:大家出版,2013。
  3. Arnason, H. Harvard, History of modern art : painting, sculpture,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New York : Harry N. Abrams, 1998.
  4. RNDRD: https://rndrd.com/n/1367

此文改寫自原發表於《議藝份子》2018年,第31期〈杉本博司《建築》系列建築意象辯證

000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