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的台灣行與其畫中的台灣印象(上)

文 / 龔詩文

一、序

1948年,歲次戊子,畫家豐子愷(1898-1975)曾經短暫攜女豐一吟駐足台灣,留下諸多台灣風情的繪畫作品,寄贈友人。返回大陸後,豐子愷的人生可謂波濤洶湧,尤其晚年遭遇的文革動盪,導致畫稿頗多遺失,尤其台灣之行的相關畫作,更為敏感。直到平反,原本寄贈友人與弟子的台灣風情畫作,再次得見世人,見證豐子愷的台灣之行,反映畫家筆下的台灣印象。

二、豐子愷的台灣之行(1948.09.27~1948.11.28)

1948年9月27日,豐子愷攜女豐一吟應開明書店章錫琛之邀,在上海搭乘太平輪,從基隆上岸,前進台灣。輪船之上,豐子愷的手錶遭竊,然而豐子愷樂觀看待,寫下〈海上奇遇記〉一文。

豐子愷旅居台灣期間,曾經落腳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大正町五條通七號的「文化招待所」,應在今日中山北路一段83巷及林森北路85巷之內。除了會晤友人錢歌川、劉甫琴、蕭而化、謝冰瑩之外,曾於10月13日晚上8點15分,在臺北電台廣播演講,題目為「中國藝術」。並在臺北的中山堂舉行畫展。

1
【圖 1】 豐子愷父女合影

此時,豐子愷曾經遊覽草山(陽明山)、阿里山、日月潭等地,留下諸多畫作之外,也曾購買一把日本製的鈴木牌小提琴、描繪原住民杵歌的漆木盤。其中,豐子愷曾經登上阿里山山頂觀賞雲海,留下神采飄逸的父女合照;也曾觀賞日月潭邵族的傳統歌舞,並與原住民合影【圖1】。[1]

根據豐一吟的追憶,豐子愷原本考慮定居台灣的可能性,然而台灣終究缺少豐子愷嗜好的紹興酒等諸多因素,最後還是遊歷台灣風景名勝之後,於1948年11月28日,渡海返回廈門,結束56天的台灣之行。

三、豐子愷畫中的台灣印象—-阿里山、日月潭與南國風光

目前存在多幅台灣題材的豐子愷繪畫,包含阿里山雲海、阿里山神木、日月潭原住民歌舞、南國風光的台灣題材,以及台灣光復初期中日文化的對比與交融,以下介紹之。

(一)阿里山與日月潭的名勝風景—-雲海、神木、原住民

〈阿里山雲海〉。落款為「莫言千頃白雲好,下有人間萬斛愁。於阿里山顛作。子愷畫呈。國華兄惠存」。印章為「豐子愷、豐氏、緣緣堂墨緣」。豐一吟曾說:「我們觀賞了三千年神木,爸爸後來還畫了一幅阿里山雲海的畫,題名《莫言千頃白雲好,下有人間萬斛愁》,是一幅富有宗教意義的畫」。根據落款,豐子愷寫景之餘不忘身為漫畫家的人間寓意,使得優美的自然風景巧妙被賦予更為深層的人文關懷。豐子愷曾將台灣畫作,分成兩次寄贈派車送豐氏到杭州火車站的舒國華,此應其中之一。換言之,款文當中的「國華兄」,亦即舒國華。

2
【圖 2】〈阿里山雲海〉

此圖採取豐子愷的山水風景畫中常見的較低地平線,前景描繪山上站立人物兩對,觀賞中景的千頃雲海。其中一對,男人身披長袍頭戴禮帽,其旁站立一女,雙手後揹,眺望遠方雲海,似為老照片所見的阿里山顛的豐氏父女。除此,雲海當中居然長出兩棵南國特有的椰子樹,成為畫家詮釋阿里山雲海的特定手法,誠如贈與游侶谷夫的〈阿里山雲海〉【圖2】、[2]贈與叔穎先生的〈阿里山雲海〉、贈與近仁賢台的〈阿里山雲海〉、贈與曉滄先生的〈阿里山雲海〉等。

3
【圖 3】〈最高猶有幾枝青〉

〈最高猶有幾枝青〉【圖3】。[3]落款為「最高猶有幾枝青。阿里山顛三千年神木。子愷畫」。印章為「豐子愷、豐子愷年五十以後作」。畫面呈現豐子愷山水風景畫常見的較低地平線,其上描繪阿里山名勝的三千年神木,以及橫向經過的蒸汽小火車。

4
【圖 4】〈杵影歌聲〉

〈杵影歌聲〉【圖4】。[4]落款為「杵影歌聲。臺灣小景,寫寄國華兄。子愷」,印章為「子愷、豐氏」。根據豐一吟的回憶,此圖描繪日月潭的高山族。此圖依然採取較低地平線,前景描繪五位盛裝之下的高山族女性,手執長杵,載歌載舞的畫面。遠景描繪稀疏錯落的檳榔樹或是椰子樹。根據豐一吟的描述以及當時豐氏父女的老照片【圖1】得知,此乃日月潭的邵族民族舞蹈。前述豐子愷在台灣購得的漆木盤之上,也是描繪此一題材。

綜合上述,阿里山雲海、阿里山神木皆為豐子愷風景畫特色的較低地平線,簡潔的線條,以及俳畫一般地題上簡短的文字,從而營造某種詩畫呼應之下的美感氣質。除此,豐子愷在阿里山雲海當中豎立兩株椰子樹,頗具特色。也敏銳地觀察到檳榔樹或是椰子樹作為南國風光的代表性,並且見諸豐子愷的其他畫作當中。

(二)南國風光的台灣題材—-南國、椰子、鳳梨

5
【圖 5】〈南國佳人〉

〈南國佳人〉【圖5】。[5]落款為「南國佳人。戊子九月,子愷畫於臺北」,印章為「豐子愷、弟子胡治均贈」。題款的戊子年,正是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其次,此圖依然採取較低地平線,前景描繪自左而右的背面人物2人,一大一小,狀似母女。母女對面走來3位正面之婦女,婦女身後乃是名為「最新流行 江浙旗袍公司」的招牌,乃是十足具有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來自浙江的豐子愷的敏銳眼光,亦即從流行服飾當中看出時代的潮流—-台灣回歸祖國之初的中原文化的復甦。再者,遠方的地平線之上,描繪方塊形、二至三層的現代建築,三株椰子樹,凸顯畫題的「南國」特徵,同時反映當時已經相當現代化的台北市區。

6
【圖 6】〈高車〉

〈高車〉【圖6】。[6]落款為「高車。臺灣小景,寫寄國華兄。子愷」,印章為「子愷、豐氏」。此圖依然採取較低地平線,前景描繪自左而右的3名婦女,其前一人騎乘腳踏車,其前乃是迎面而來的高大人力車,車後二人步行,呈現光復初期的人員往來交通面貌。左方人群之後描繪三株椰子樹,其後運用簡筆描繪二重遠山,皆為台灣風景特色。

(本文節錄自2013.12.13於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舉辦「豐子愷‧蔡志忠 漫畫藝術兩岸交流展暨研討」之同名論文)

[1] 陳星,《豐子愷的藝術世界》,高雄:佛光,1993;豐陳寶、豐一吟,《豐子愷漫畫全集 第四卷 社會相①》,北京:京華,2001,頁3。

[2]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32豐子愷/勝利》,香港:翰墨軒,2000,頁22。

[3] 豐子愷畫;豐陳寶、豐一吟編,《豐子愷漫畫全集 第八卷 彩色畫卷》,北京:京華,2001,頁266。

[4] 文學禹編輯,《豐子愷漫畫文選集》,臺北:渤海堂,1987,頁640。

[5] 豐陳寶、豐一吟,《豐子愷漫畫全集 第一五卷 彩色畫卷②》,頁18。

[6] 文學禹編輯,《豐子愷漫畫文選集》,頁642。

0001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