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惠文
前言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曾宣稱:「我想要將自己變成一部機器,我覺得,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像個機器一樣。」[1]這句話曾引起不小的騷動。沃荷是如何在他的創作中貫徹他的機械化精神?對沃荷而言,機械化的創作方式有何好處?
一、最初的生產線與插畫使用的轉印技法
沃荷的插畫【圖1】作品通常是由助手先畫出輪廓,然後再交由沃荷修改。沃荷一個人並沒有辦法應付日漸增多的委託工作,他需要僱用助手以分擔一些工作。沃荷的插畫助手葛拉克(Nathan Gluck)[2]說:「我先畫出初稿,再由安迪修正過,當我們定稿後,安迪會在這定稿紙上上墨,並轉印到另一張紙上。」[3]如果沃荷來不及交件時,他就會僱用另一位助手基羅(Vito Giallo)[4]協助他完成工作,基羅的主要任務通常是以墨線描繪那些已經定稿的圖案,再翻印到另一張白紙上。

圖片來源: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86709?locale=en
沃荷插畫作品中的線條大都是以這種轉印的方式形成,那些有著濃、淡、粗、細之分的水墨線條其實是來自於印製後的偶然性效果。雖然這種方法需要一些技巧,也帶有些不確定性,例如墨水多寡與繪製線條速度的快慢都會影響翻印後的成果,但沃荷並不在意這一點。同時,沃荷也相當滿意這種機械化的工作方式,因為一旦技巧純熟後,這種複印的繪畫方式不但形成獨特的線條風格,還能幫助沃荷快速的完成作品,以應付龐大的工作量。
至於色彩這部分的工作通常是由一群人分工進行。沃荷的朋友協助將已經有輪廓線的圖案填上色彩,她們每個人分別負責一種顏色,例如第一位朋友塗粉紅色,第二位塗綠色,第三位再加上黃色,這條「生產線」並不在乎是否達到精確的平塗效果,同一個色塊裡可以有濃淡之分。
二、以投影輔助描繪圖像
1960年,沃荷正式轉向藝術創作發展。初期,沃荷的圖像來自於報紙或漫畫。為了與原來的圖像一樣,沃荷使用幻燈機輔助創作,他將紙張或已塗好白色打底劑的畫布釘在牆壁上,接著以投影機將圖像投射在牆上,再以鉛筆描繪出圖像的輪廓,「卡漫系列」《卜派》(Popeye)《超人》(Superman)《康寶湯罐》【圖2】等作品都是以此方式完成。然而,此時的沃荷對於「藝術性」這個問題還是頗為猶豫的,因此,在一些圖像的色彩表現中,他會添加了抒情式的筆觸描繪輪廓或塗抹色塊,以增加繪畫效果。

圖片來源: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79809
此外,為了使作品《康寶湯罐》【圖2】罐頭上的標籤能更具有印刷效果,沃荷在此時併用鏤刻版(stencil)的方式創作,首先,他將「Campbells」這幾個英文字以外的部份鏤空,文字與紅色背景的邊界也會較銳利、清晰,這樣便能快速的複印標籤文字。鏤刻版印出來的圖案效果與廣告印刷相當接近,這也有助於沃荷達到他圖像反覆的形式表現。這是沃荷在風格表現上的關鍵性的轉變,他以精確的平塗達到機械複製的效果,完全硬邊的著色表現及拷貝廣告中的圖像顯現了沃荷挑戰抽象表現藝術的決心。
三、蓋印(stamp)
當然,仔細看《康寶湯罐》,除了「Campbells」這幾個英文字外,最底層的圖案是以蓋印(stamp)的技法呈現【圖3】。使用蓋印這技法就像是蓋章一樣,沃荷以橡皮擦為製版材料並徒手刻製,一但刻好圖形後,就能快速的印出許多圖案。1962年,沃荷以「郵票」為創作題材的時候,他所使用的就是以這種橡膠板徒手刻製,作品《紅色的郵票》(Red Airmail Stamps)【圖4】是他在橡皮擦上刻製一張比原吋還大的郵票,再印出一排排的圖像,因為是手工製版,所以圖像邊緣較不整齊,而圖案上的文字看起來也有些不規則。

雖然鏤刻版或蓋印的方式都能重複地印製圖像,使畫面呈現一種大量複製的效果,但是當沃荷想以美元鈔票為題材時,他遇到一個困難:要用刻刀將鈔票上的細節仔細刻畫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它必定造成某些細節的遺漏。
四、結合手繪的絹印
沃荷為了要達成他心目中完美的配接線效果(assembly-line effect),在1962年8月以後,他改用絹印(silkscreen)做為複製的方法。
沃荷先將現成的影像交給助手做成絹網、分色印刷,再將已經裁好的畫布放在地板上攤平,如果是單色印刷,沃荷會直接將圖案印在沒有處理過的畫布上,有時也會以刷子在畫布上先刷一層底色,然後再以黑色油墨印刷。例如《瑪莉蓮雙聯作》(Marilyn Diptych)【圖5】先在畫布上以手繪的方式畫出五官的顏色,當畫面上每個色彩都乾了以後,再以黑色印出人像的輪廓。通常,沃荷會稍微擴大每個部位的色彩面積以避免套印時的誤差。

七○年代後,沃荷不再做準確的套色,而是以更隨意的態度刷上底色、增加一些隨性的手繪筆觸,最後再印上黑色的輪廓。在「名人肖像系列」《毛澤東》(Mao)中【圖6】都可以在畫面上看到這類刻意表現的筆觸【圖7】。表面上,這種手繪效果減低作品的機械性,讓畫面看起來更有「藝術性」或「個人性」,以滿足客戶對肖像畫的期望,進而提昇他的作品價格外,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加快製造速度,沃荷告訴訪問者:「當我作肖像畫時,半繪畫式的表現只是要給作品一種風格。這相當有趣,且快多了。潦草比工整快多了。」[5]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結論
透過創作過程的完全機械化,沃荷讓創作與機器生產歷程一樣:從最初插畫墨線的複印技法、以機器輔助的圖像描繪,蓋印(stamp)、到最後以相片製版的絹印複製,這些複製歷程像是工廠生產線的作業流程,以演繹機械化社會的時代精神,如同他自己所說的:「在我的藝術作品中,手繪的作法將會耗掉我太多的時間,但這並不符合我們所處的時代精神。機械的意義就是今日的生活,使用機器可以使更多的人擁有我的藝術。」[6]
[1] Madoff, S. H.﹙ed.﹚﹙1997﹚. Pop Art: A critical history. p.10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2]沃荷與葛拉克相識於吟詩會上,葛拉克擔任沃荷助手的時間是從1955年到1964年。
[3]Bourdon, David(1989). Warhol. p.42.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4]基羅(Vito Giallo)可能是沃荷的第一位助手,他每星期到沃荷工作室工作6-10小時。相較於另一位助手葛拉克為沃荷工作長達十年的時間,基羅協助沃荷繪畫的工作只有短暫的一年(1955年)而已。
[5] Tuchman, P.(1974.5)Pop! in Art News. p.26.
[6] McShine, K.﹙ed.﹚﹙1989﹚. Andy Warhol: A retrospective. p.40. New York: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