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清親名聞遐邇的「光線畫」融合了西洋版畫技法,以及攝影般的空間構圖,與明治時代浮世繪漸趨濃艷的色調產生了區別。東西兼容的風格,也是在明治維新後另一個漸進洋化的例證。而夜景與現代化事物不僅出現在他的戰爭繪裡,也同樣在他1881年出版的《東京名所圖》中占據重要位置。

小林清親名聞遐邇的「光線畫」融合了西洋版畫技法,以及攝影般的空間構圖,與明治時代浮世繪漸趨濃艷的色調產生了區別。東西兼容的風格,也是在明治維新後另一個漸進洋化的例證。而夜景與現代化事物不僅出現在他的戰爭繪裡,也同樣在他1881年出版的《東京名所圖》中占據重要位置。
浮世繪並非單一藝術家獨立完成,它經由繪師、雕師、摺師共同製作,並由板元(出版商)負責統籌與發行。
所謂役者繪,即以歌舞伎演員(役者)為主題的浮世繪種類,其與歌舞伎發展密不可分。根據藝能史學者諏訪春雄的說法,役者繪的源流有三:其一為「男色若眾圖」、其二為菱川師宣樣式作品、其三為「役者評判記、芝居繪」的出現。
每當提及浮世繪,腦中浮出的關鍵字不外乎「日本江戶時期」、「色彩繽紛的木版畫」、「庶民的藝術」等等,你是否想過浮世繪是從何而來、怎麼發展至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樣貌?又為何被稱之為「庶民的藝術」呢?
暌違二十年,適逢國立中央大學六十周年校慶,中大藝文中心與藝術學研究所師生聯合策畫的《版印浮生-中大六十校慶浮世繪特展》,將再次展出中大藝文中心典藏的浮世繪。
馬孟晶老師目前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歷史研究所,同時也擔任清大文物館籌備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