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時代——2016新加坡國際攝影節

文 / 洪楷晴

看到文章的大標題,或許很多人會聯想到現正展出的「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的確,檔案與文獻的藝術概念,正是當前風潮。與其說是風潮,更不如說是人們對過去的一種意識轉變,一種積極擁抱過去,不只將過去單視為「歷史」的見證紀錄,更可再重新解讀、透過當下的眼光訴說某種「故事」。除了台北雙年展之外,今年的新加坡國際攝影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SIPF)也以檔案(The Archive)為題,在八月盛大展開。

新加坡國際攝影節兩年舉辦一次,今年為第 5 屆。據該攝影節網站所稱,是東南亞最大的攝影節,活動為期 2 個月,有一連串座落於各處的展覽、工作坊、講座等活動。想全程參與的朋友,勢必需要走透透半個新加坡。我認為一個藝術節慶、雙年展,甚至是小至單一展覽的舉辦,勢必會沾染其城市的氣味。就算是同一檔展覽,在不同城市的展出,呈現的姿態也會各異。新加坡是我很喜歡的城市(國家),如果要我用一個形容詞形容它,那大概會是「快速」。新加坡的歷史並不算長,但它的發展快速,經濟、產業、人才皆快速崛起,其生活步調也是快的令我一時之間難以適應,除了手扶梯的速度比台北市快上一倍之外,連爭鮮迴轉壽司的運輸帶,都快到我無法思考!

或許上述有誇大之嫌,不過我想表達的是,同樣具有速度感的攝影,之於這個城市,反而提供了可仔細端倪瞬時的難得機會。攝影轉化了時空在時間軸上的向量意涵,讓時間得以在城市的緊湊步伐下尋得棲息之地。另一方面,今年新加坡國際攝影節的主題為「檔案」,如藝術家手稿、書信、展覽圖錄、計畫書等,皆是藝術檔案收集的重要類別。蒐羅藝術創作從無到有的各方歷程,可提供藝術史上不同的觀看角度及定位。透過攝影而成的照片及影音紀錄,也是重要的檔案。今年的新加坡國際攝影節以「檔案」 為題,更是彰顯了攝影作為紀錄的原初特質。

由於篇幅有限,我著重介紹此次攝影節的其中一檔展覽:《境遇之間》(A Room with a View。此檔展覽展出 6 位香港女性攝影家的作品,展出地點為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此處為新加坡的一間私人藝術教育機構,學校的校區並不大,建築皆以透明玻璃為主體來構成不規則的外觀,建築與建築間的空隙甚至搭建了人工草皮,處處可見這所學校在現代都市與自然間的拉扯與平衡。拉薩爾藝術學院於 1986 年成立了新加坡當代藝術協會,旨在鼓勵、交流東南亞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實驗,現在校園內有 5 個展覽空間,此檔展覽便是在其中的Earl Lu Gallery展出。

00
拉薩爾藝術學院一隅,座落於都市中的校園設有人工草皮,搭配其變化多端的建築外型。筆者於2016年8月拍攝。

表面上看起來,香港已是男女平等的社會,但在藝術及攝影的領域中,主要還是為男性藝術家主導,女性藝術家無論在創作或藝術評論上少有立足之地。因此,此檔展覽便藉此提供 6 位女性藝術家發聲的舞台,透過鏡頭訴說「她」的故事(Her-story)及主體。

A Room with A View 展覽場景,Earl Lu Gallery,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Singapore,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筆者於2016年8月拍攝。

王禾璧(Wong Wo-Bik, 1949-)從 1980 年代開始用相機捕捉消逝的空間,如 Euston Windows, Bonham Road, Hong Kong 中的余氏大宅,為富商余東璇在 1927 年定居香港時,分別在般咸道、淺水灣和大埔所建造的三棟歐洲風格的華麗別墅,在 1980 年代時經變賣拆除,今已不復見。此種建築上的「異位」也透露 了香港曾經的被殖民歷史,以及華人在認同上的離散經驗。照片中荒涼、空無 一人的建築內部,似乎訴說著失去的傷感。城市的樣貌在時間的長流中變換,一些存在的事實終將成為歷史。

0
Wong Wo-Bik, Euston windows, Bonham Road, Hong Kong 1984-86, 2 digital prints, each 76×76 cm. 筆者於2016年8月拍攝。

而隨著時間消逝的不只是建築,另一位藝術家姚妙麗(Joe Yiu Miu Lai, 1978-)的《送》(Gift)系列,則是呈現香港人民被壓縮與失去的居住正義。攝影師在此更積極的使用編導攝影,以幽默的方式批判資本家的剝削,如在《送你一個無敵海景》(Gift (1): Invincible Sea View)中,在一平凡市井小民的樸素屋中,送上一幅千萬豪宅能享有的無敵海景。身處在同樣房價高漲的台灣,似乎也能感同身受其中的心酸。

6
Yvonne Lo Yuen Man, Gift (1): Invincible sea view 2010, digital print, 80×120 cm. 筆者於2016年8月拍攝。

盧婉雯(Yvonne Lo Yuen Man, 1957-)以拼貼的方式,重組她捕捉的浮光掠影。除了並置了藝術家在不同時刻的紀錄外,也混入了藝術家的個人情感及對城市的觀看眼光。而劉衛(Lau-Wai, 1982-)的作品,也擁有此種破碎的特質。《相冊》(Album)及《此》(Here)系列中,劉衛試圖尋覓父母世代的過往。劉衛父母原居於大陸,後搬至香港,藝術家便是從現居的生活開始觀察,一直溯及到中國。作品大多呈現片面、零碎的邊角。在此攝影不只作為一種記錄,更是藝術家在過往中追尋真實的途徑,大小不一的作品拼湊出劉衛探索的歷程。

%cb%87%cb%87
Lau Wai, Album series, Here series in A Room with A View,Earl Lu Gallery,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Singapore,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2016. 筆者於2016年8月拍攝。

錄像作品當然也未缺席,羅玉梅(Law Yuk-Mui, 1982-)的《垃圾灣、景林邨丶植物》(On Junk Bay, The Planet 1990-present),記述經填海並移植大量植被的新市鎮將軍澳,她也製作了當地植物的移印作品,深刻表達了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林慧潔(Lam Wai Kit, 1966-)在參觀東德用來囚禁政治犯的監獄後,便製作了《允許與不允許》(Which things were (are) allowed and which were (are) not),記錄自我秘密監視的過程,並抗議著香港現今對意識形態與言論自由的限制。

整場展覽關注的為「消逝」的事物,無論是實體的建築,亦或是抽象的自由。然攝影將一切即將消逝或已經消逝的時空停格,並將此段歷史封罐保存。回頭看此攝影節的主題「檔案」,攝影絕對在此發揮重要功能,但是透過藝術家的眼光,攝影將不再只是單向的回溯,而是能夠重組過去,建構人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想像與認同。

2016新加坡國際攝影節官方網站:http://sipf.sg

0001-17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